欢迎访问豆汁范文网!本站整体转让,客服QQ:168657525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爱库百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班游戏教案

推荐度:

中班安全教案

推荐度:

中班剪纸教案

推荐度:

中班优秀教案

推荐度:

中班健康教案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班科学实验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纸有吸水性的特点,感知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

2、愿意动手操作,对实验感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手工纸花每人2朵,宣纸花每人1朵,水果盘,盆、水、记录表、彩笔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激发探索兴趣

1、今天,我给你们带了些漂亮的花,自己找一朵喜欢的小花坐到它身边。这些花跟我们平时见过的花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不一样?(这是用纸做的花)

2、这些纸花能像真花一样盛开吗?幼儿讨论

3、(教师示范将花变成花苞)

4、如果我们把这些花苞放到水里会怎样呢?(幼儿大胆发言)(幼儿将花变成花苞)

二、操作感知,交流讨论

1、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你观察到了什么?(花苞放在水里,花瓣会慢慢撑开,纸花开放了)

2、教师提问:为什么花苞放在水中,花瓣会慢慢盛开呢?

请幼儿发表见解,教师进行对比

3、小结:原来纸宝宝把水洗到了它的身体里,花就打开了。

这是因为纸有吸水性。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一个小秘密。

三、对比试验,经验提升

1、刚才我们发现用彩色手工纸制作的花苞在水中能盛开。老师还准备了宣纸,如果把这两种不同材质的纸同时放进水里,你觉得哪个会先盛开?幼儿猜测

2、幼儿再次操作:制作花苞,老实说开始时,所有幼儿将两朵花同时放到水中。

3、幼儿操作,记录结果,教师巡回指导。

4、集体交流,验证实验结果,修正部分幼儿错误的预测结果。

四、观察实验结果,讨论:为什么宣纸做的花苞开得快?幼儿讲述

小结:宣纸的吸水性强,可以很快的把水吸到身体里,所以宣纸做的纸花很快就开了。彩色手工纸与宣纸相比吸水性要弱一点,水宝宝进入它的身体里就慢,所以彩色手工纸做的花会慢慢的开。

这是因为不同纸的吸水性是不一样的。我们发现了纸的第二个秘密。

五、活动延伸:

教师提出问题:用各种不同材质的纸质做成的花苞,放到水里,他们的开花速度会怎样呢?我们区角中继续操作实验。

活动反思:

《纸花开放》是由我执教的一节中班下科学探索活动,活动的目标首先让孩子认识纸的吸水性,在此基础上了解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不同。在课前材料方面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在上课前也进行了多次实验,活动过程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学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幼儿对材料的选择也很有方向性,在老师出示各种材料的时候,不时听到“这是我们画画的纸”,“这是我练毛笔字的纸”,“这是可以用来折纸”……对于材料的准备工作,我给孩子留了家庭作业,回到家后认真收集,爸爸妈妈们也参与了进来,孩子们将自己的收集成果带来和同伴一起分享,孩子们发现生活中有着那么多不同的纸,感受到了纸的多样性,在实验操作中幼儿积极进行讨论,通过做实验得到求证,懂得要科学地对待事物,不能以主观意见代替实验结果。在活动中感知体验并能清楚得讲述结论,整个活动幼儿的整体状况都很好,积极主动的参与,兴趣浓厚。

在活动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是今后要注意和改进的:一是讲解语言要简练准确,富有指导性。二是要增加探索内容,循序渐进地让孩子们学习独立完成作品。个别幼儿急于寻找答案,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出现处应该有的现象,在这个环节老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指导,使得个别组幼儿不得不停下清理水。在以后的活动中,老师还是要做好充分的活动准备。

总起来说,我对这节活动课的效果比较满意,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更上一层楼。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动物是如何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2、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动物是如何利用保护色来保护自己的。

难点:理解保护色的作用。

教学准备:

1、艾玛图片一张。背景图片三张。

2、PPT:《动物的保护色》。PPT:《特种兵》。

3、视频:《动物的保护色》。

教学过程:

一、介绍艾玛,埋下伏笔。

师:“今天可真高兴,认识了这么多的朋友,你瞧,我也带来一位新朋友。”(出示艾玛图片)(幼儿回答)“你喜欢我,我也喜欢你。”

二、寻找艾玛,陈述理由。

1、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戏,你愿意参加吗?(愿意)我要藏了,快把眼睛闭起来,我数到五的时候你才可以挣开哦。”(教师拿黑板,边数1--5)“快找找艾玛藏哪了?”

2、幼儿根据图片寻找,并说出理由。

3、找到艾玛:真的是艾玛,它藏得可真好!提问:它为什么会藏到花格子被子的后面呢?师:艾玛不光是一头与众不同的象,还是一头特别聪明的象,会利用自己身体的颜色来隐藏自己,保护自己。快给它鼓鼓掌吧!

三、拓展知识,了解动物的保护色。

1、师:“在自然界中,还有很多像艾玛一样聪明的小动物,会选择和自己身体颜色相近的环境来隐藏自己,不被敌人发现,这就是动物的保护色。”

2、师:“你知道哪些动物是利用保护色来进行自我保护的呢?”

3、幼儿回答,并说出理由。

4、看PPT:《动物的保护色》。

1)出示蚂蚱图片。提问:这是谁?它会隐藏在哪里?出示草地和黄花。幼儿讲述,并说出理由。

2)出示四幅图片。变色龙、青蛙、枯叶蝶、毛毛虫。请幼儿找出它们分别隐藏在哪里?并说出理由。

3)教师小结:小动物可真聪明,都有自己不同的保护色。

5、看视频:《动物的保护色》。

师:“让我们更多的了解一下吧。”

四、经验延伸,了解人类的保护色。

看PPT:《特种兵》。

师:“小动物真聪明,但我们人类更聪明,也会利用保护色。我们一起来看看。”请幼儿说说特种兵为什么要穿迷彩服,戴草帽,脸上涂迷彩油。

五、结束活动,激发探索。

师:“多彩的颜色背后原来有这么多的学问,大自然可真奇妙!拉拉告诉大家一个秘密,人类、动植物除了用保护色,还有很多的保护方法。只有你善于探索,一定会有惊奇的发现。现在,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看。”

活动反思:

1、本次活动从幼儿学科学、幼儿认知的特点出发,教学结构严谨,各环节衔接自然,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投入,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活动中利用ppt解决难点,既符合幼儿游戏的特点,又达到教学目标,并且充分利用了电教手段,易于幼儿理解和记忆。

2、有个别孩子参与不是很积极,原因可能孩子对动物的保护色,了解不多,使他们在活动中兴趣不高。但教师要注意到这些孩子,主动发问,积极互动,效果会好些。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认识电池的外形特征,了解其用途。

2、通过实验掌握安装电池的方法。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准备:

图表一份、电池课件、手电筒和电池若干、电动玩具。

活动过程:

一、自由探索。

1、师:今天我们这有许多的电动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

2、师:你打开开关的时候,玩具会怎样?(会动----)

为什么电动玩具会说话会动?(玩具里面装有电池)

二、认识电池外形特征。

1、师:后面的桌上还有小电筒,请你把电池取下来,看看电池是什么样子的?

(幼儿操作)

2、教师演示电池的课件,了解电池的正负极。

师:小电筒里有几节电池?电池是什么样子的?

3、认识电池标志。

师:我这还有两个标志,你知道它表示什么吗?(弹簧和电池,指认正负级)

三、通过小电筒实验掌握电池的安装方法。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电池的正负级,可是怎么安装才能让电筒亮起来呢?

2、通过幻灯演示,知道几种安装方法。

师:这有几种安装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安装行不行。(教师逐一出示安装方法图示,引导幼儿记录猜想结果。)

3、幼儿实验操作。

4、统计幼儿操作结果。

小结:装电池的时候应该注意方向,不能装反,都是负极对准弹簧。

四、了解电池的用途。

师: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用到电池?你还见过哪些不同的电池,下次我们再一起玩吧。

活动反思:

《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注意身边常见的科学现象,感受科学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萌发对科学的兴趣;要引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和材料开展活动,发现物品和材料的多种功能;要为幼儿提供观察、操作、试验的机会,支持、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大胆探索。

本次活动结合《纲要》精神,体现“生活化、经验化、操作化”的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充分挖掘电池潜在的教育价值以及正确使用电池的方法。幼儿在玩玩具时,经常在观察、思考:汽车为什么会开?车灯为什么会亮?对电池的作用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活动中,通过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操作、探索的时间、机会,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电池,了解电池的外形特征;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动手操作、安装电池,了解电池的安装方法及作用,并体验安装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活动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与材料的互动原则。教师的开放式提问,发展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幼儿间的讨论、交流,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经验也得到了积累;支持、引发幼儿与材料的互动关系,通过操作、摆弄电池、探索电池的奥秘。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4

活动设计背景

一次课间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小女孩在吹泡泡,后面跟了一大群孩子,他们又跑又跳地去追打泡泡,玩得甭提有多高兴了。孩子们玩泡泡的情景触发了我的灵感,既然孩子们这么喜欢玩泡泡,那我们就来做一个和泡泡有关的游戏或者活动吧。于是,我结合教材内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利用本土资源制作吹泡泡用的泡泡水和不同形状的吹泡器,让幼儿通过实验来体验发现的乐趣,进一步了解科学知识。

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并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2.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发现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用不同形状的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活动准备

1.用铁丝做成不同形状的铁丝框,自制的泡泡水,纸杯若干个。

2.儿歌《吹泡泡》。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幼互问好。

2.导入课题。

师出示泡泡水和吹泡器,请幼儿说说这是用来做什么的。引起幼儿吹泡泡的兴趣。

二.基础部分

(一)出示圆形吹泡器,幼儿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并想象它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幼儿相互讨论,大胆想象)

1.指名回答讨论结果。

2.幼儿动手用准备好的圆形吹泡器吹泡泡,验证自己的想象。

3.请幼儿说说自己实验的结果。(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并及时表扬)

4.师小结:圆形的吹泡器会吹出圆形的泡泡。

(二)认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猜测泡泡形状

1,出示正方形吹泡器,指名说出它的形状。再思考:正方形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

2,依次认识长方形吹泡器和三角形吹泡器。

3,分别猜测这两种吹泡器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请幼儿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幼儿分组吹泡泡

孩子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实验来验证一下你刚才的想法呢?(激发幼儿做实验的兴趣)老师给宝贝们准备了很多吹泡器,赶快试一试吧!(师提醒幼儿吹泡泡时不要对着同学吹)

1,幼儿自由吹泡泡,在吹泡泡时观察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的形状。

2,指名幼儿说说自己用的吹泡器是什么形状,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和原来的猜想一样吗?(每组多找两个幼儿回答)

3,幼儿交换吹泡器,再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形状发生变化没有。

4,再请幼儿说说交换了吹泡器后,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现在实验已经做完了,宝贝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幼儿相互交流,说出结论)师及时给幼儿的结论作出评定。

5,师小结:不管用什么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四)游戏:吹泡泡

1,介绍游戏规则和游戏方法。

2,请几名幼儿到场地中间和老师一起示范游戏。

3,师与幼儿一起游戏。

三,结束部分

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总结,幼儿学泡泡飞出教室。

四,延伸活动

带领幼儿到户外用其他工具吹泡泡,观察泡泡的变化情况。

教学反思

孩子的天性就是玩,特别是中小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相对来说自控力也要差些,他们对新鲜有趣的食物最感兴趣。本次的活动内容就是通过幼儿玩泡泡而得到启发的。通过实际讲授,认真反思后得出本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

我认为幼儿的科学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探究欲望,帮助幼儿学会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方法进行探索活动。本活动是想通过创设探究和实验操作的环节,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让幼儿形成新的认知,从中得到结论。活动内容与幼儿的实际生活密切相连,利用身边的事物作为研究对象。所以,我设计了以不同形状的吹泡器来吹泡泡为主线的活动,吹泡泡很多幼儿都玩过的,它贴近幼儿的生活,操作也很方便。通过用圆形吹泡器吹泡泡这个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从而引起幼儿参与实验的兴趣与探索欲望。

在活动过程中,我一直遵循这样的教学思路:幼儿自己参与实验后,老师再启发幼儿发现问题,先由幼儿汇报实验结果,再由老师小结实验结论,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整个活动采用实验的形式并结合游戏,幼儿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趣,让幼儿在快乐中学习。活动中知识点的安排由易到难,步步深入,这样幼儿学起也容易。在实验中引导幼儿大胆想象,鼓励孩子自主的探索发现,让孩子自己通过实验得到相应的结论,而不是将实验结果直接告诉孩子。此外,本活动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思想。鼓励幼儿动手操作,感受科学的趣味。但在实验中,个别幼儿只顾着吹泡泡,没有注意吹泡器的形状和泡泡有无变化,所以当老师问到三角形的吹泡器吹出了什么形状的泡泡时,有个别幼儿说是三角形的泡泡。这告诉我们在孩子做实验时一定要多提醒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本次活动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要上好一节课,它需要我们老师不停的推敲,不停的揣摩,不停的实验,然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发扬优点,改进方法,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得到提高。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5

活动设计:

中班科学《瓶中吹气球》,这一活动的灵感来源于幼儿喜爱看的少儿电视节目“小小智慧树”,里面蕴含着许许多多的贴合幼儿生活而又有趣的科学知识。因此,为了激发幼儿继续探究瓶中吹气球的兴趣,让幼儿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积累科学知识,经历分析、尝试到判断的过程。我预设了本次活动,在活动中我预设幼儿的想法,经历三次尝试与分析,活动流程为:经验的回顾(吹气球)——分两次探索得出瓶中吹大气球的秘密——借课件提升“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瓶中吹气球”比赛——延伸到日常生活。在本次活动中我主张让幼儿自己去探究,与幼儿、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在不同的探究中发现、分析得出不同的问题。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2、能记录自己的实验结果,并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身边的科学,体验科学发现的乐趣。

4、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通过动手实验与记录,得出瓶子上有洞就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

活动难点:

理解在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大小不一瓶口套好气球的瓶子若干(包括无洞、少洞和多洞)。

2、幼儿记录纸、记号笔人手一份。

3、课件《瓶中吹气球》(其中包含教师的记录表和原理动画)。

4、气球,底托,差气球工具。

活动过程:

一、出示气球,帮助幼儿掌握吹气球的正确方法。

1、(出示吹好的气球)师:看看,张老师带来了(气球),你们都吹过气球的吧!

2、请2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吹气球。

师:说说你是怎么吹的?你看到他是怎么吹的?

3、小结:吹气球时要嘴巴贴住气球口,然后用力,还要连续不断地往气球里吹气,才能把气球吹大。

(分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气球的出现让幼儿有将它吹大的欲望。而且这个环节以这种形式调动起幼儿已知经验,这样幼儿就能更好地掌握吹气球的方法,为下面的活动做好铺垫。)

二、分批投放材料,让幼儿探索得出气球在有洞的瓶子里能吹大。

师:如果把气球套在(瓶子)上,还能吹大吗?(记录下幼儿的猜测)去试一试就知道了。(第一次投放材料:小瓶无洞)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幼:吹不起来。可能瓶子太小了,瓶口太小了,没有空气等等。

师:我们试下来发现瓶子里的气球都没有吹大。讨论:那为什么气球在这些瓶子里吹不大呢?

师:是不是瓶子不够大呢,张老师也不知道,这样吧,我再给你们些大点的瓶子去试一试。(第二次投放材料:中、大瓶有洞无洞均有)

师:有的气球吹大了,有的还是没有吹大,怎么会这样呢?这里一定有秘密,你们再去比一比、看一看、找一找。

师:秘密是什么?

幼:瓶子底下有洞洞。

小结:原来,瓶中的气球能吹大,秘密就是瓶子上有洞洞。(点出洞洞)

(分析: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从而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预设幼儿的需要,以幼儿为主体,提供大小不一的瓶子,让他们在亲自试验中建构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点。)

三、借助课件,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

1、引导幼儿自由说说其中的原因。

师:为什么有洞洞的瓶子气球能吹大,没有洞洞的瓶子气球吹不大呢?

2、播放课件,总结科学原理。

师: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听听电脑小博士是怎么说的。

(分析:此环节通过幼儿自由说说原因、“电脑小博士来告诉你”,发挥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幼儿巩固了所学知识,又让幼儿体验了发现的乐趣。能更好地向幼小的幼儿揭示“瓶中吹气球”的科学原理,便于理解和内化。还起到了动静交替的作用,使科学活动不再枯燥。)

四、引导幼儿再次探索,通过比较得出瓶上洞洞的多少与吹气用的力度成反比关系。

师:我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两个瓶子,一个套红气球,一个套绿气球,哪只颜色的气球吹大更容易些呢?为什么?去试吧!(第三次材料:红绿气球,洞多洞少)

师:谁愿意把你的记录和发现来分享一下!

小结:哦,原来红气球更容易吹大,因为瓶子上的洞洞(多)(点出很多的洞洞),绿气球的瓶子上洞洞(少),吹大气球就吃力些。

(分析:第二环节中只有少部分幼儿吹到了有洞洞的瓶子,成功将气球吹大。为了给每一位幼儿成功吹大气球的体验,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赋予幼儿探索的空间,给两个大小一样的瓶子进行一次吹气球比赛。通过实验和记录发现红色气球的瓶子吹起来更省力。最后通过观察瓶子身上的秘密来培养幼儿良好的探究习惯。)

五、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小朋友通过做实验发现了瓶上有洞洞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得大大的。那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想一想,也去试一试,如果成功了也可以把你们成功的秘密告诉大家哦!

(分析:最后教师抛出的问题: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也可以可以将瓶中的气球吹大呢?通过这个问题与活动延伸自然衔接,让此次活动有了很好的扩展。同时又提供了一次亲子之间、家园共育的机会。)

活动反思:

本活动旨在让幼儿在看看、说说、试试、比比的过程中发现瓶上有洞瓶中的气球就能被吹大,在探索发现中了解瓶中吹气球与瓶中空气压力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更加关注起身边的科学,激发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以及学习如何去探究科学奥秘。这次的活动从“吹气球”到“瓶中吹气球”,难度逐渐加深,激发了幼儿在瓶中吹气球的兴趣,积极投入到探索活动中。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猜想与排除,最终建构了认识:在小瓶子里吹不大气球;能不能在瓶中吹大气球与瓶子的大小没有关系,瓶上有洞洞的气球才能被吹大,解决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揭示出来的奥秘不该就这样被搁置停留在原地,所以又增加了瓶中吹气球比赛这一环节,使得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去体验成功,并在此基础上又一次提升了科学认知。在这次的探索活动中教师虽放手但不忘指导,在幼儿遇到瓶颈之处,帮助幼儿纵向探究从而使幼儿的认识得到升华。活动过程中,幼儿在探究之时,由于瓶中吹气球的有趣现象,很容易就转移了幼儿的注意力,所以个别定力不足的幼儿需要教师不断的提醒他完成任务。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预测、实验的方法探索磁铁的基本特性。

2.初步了解“同性相斥,异性相吸”的磁性原理。

3.通过游戏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探索磁铁的穿透性。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各种各样的磁铁ppt

玩赛车游戏的道具:长1米,宽50厘米的KT板一块,上面有用即时贴装饰好的.赛车跑道。用纸制作的赛车,底部粘有方形铁片。

学具准备:

1.条形磁铁,人手各1块。

2.动手试一试环节所需材料:积木、回形针、积塑饮料瓶、树叶、小剪刀、钥匙、铁夹子、铁盒子、小铁环、镙丝钉、茶杯、木板、纸、布、硬币等。

3.探索并验证环节所需材料:纽扣、电池、石头、螺丝、回形针、铃铛。

4.探索并验证环节所需的记录卡,人手一张。

5.玩赛车游戏所需材料:长50厘米,宽25厘米的KT板7块,上面有用即时贴装饰好的赛车跑道。用纸制作的赛车7部,底部粘有方形铁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磁铁不拘一格的外形

1.教师指着吸在黑板上红红绿绿的圆形的塑料片,问:小朋友们,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为什么这些圆形的塑料片能粘在黑板上吗?

幼儿交流,教师出示塑料片后藏着的圆形吸铁石。

师:磁铁又叫吸铁石,它们经过人们的加工,长得也不一样哦!小朋友们想不想和它们见见面呢?

出示ppt展示各种各样的磁铁。

二、通过尝试,了解磁铁的“吸铁性”

1.师引导幼儿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利用磁铁可以( )。

2.引导幼儿探索新知:磁铁究竟能吸住哪些东西呢?

(1)幼儿取出老师课前分发的实验材料盒。

(2)幼儿尝试用磁铁去吸盒内的小物件,把能吸住的放在一起,不能吸住的放在一起。

(3)引导幼儿找规律。

说说用磁铁吸住了什么物体。

投影显示这些实物,引导幼儿归类: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4)教师小结,过渡:磁铁可以吸住铁制成的物体,也就是铁制品,以及铁以外的一些金属,比如硬币。根据这个特点我们来猜一猜磁铁可以吸住哪些物品。

(教师出示ppt,幼儿打开记录表)

引导幼儿先进行预测,猜想磁铁能吸住什么,认为能的在记录表里打“√”。

引导幼儿进行验证,用磁铁一一试一试,验证刚才预测的结果。

(5)指名幼儿汇报验证的结果。

三、认识磁铁的“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小朋友们,磁铁可以吸住铁制品以及铁以外的一些金属,那么用磁铁吸磁铁会怎样呢?

2.教师先介绍磁铁的两极:南极S,北极N,并引导幼儿强化这个知识点。

两名幼儿合作完成实验,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一步:N极碰N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二步:S极碰S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第三步:N极碰S极怎样?教师引导幼儿交流结果。

3.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磁铁有(两极),(南极)和(北极),相同的极会(互相推开),不同的极会(互相吸引)。

四、在游戏中探索磁铁的磁性穿透力。

师:原来磁铁还有两极性,磁铁里的奥妙真不少,下面我们来玩一个磁铁的游戏,继续去寻找磁铁的神奇。

教师演示玩赛车游戏。

取出用KT板和即时贴做好的弯曲的赛车跑道,将板子搁在两张椅子中间,将板子上放置一辆底座粘贴了铁片的纸赛车,将磁铁放在KT板下沿着跑道向前移动。

幼儿分组玩赛车游戏。

幼儿取出课前老师分发的道具,各小组幼儿轮流玩赛车游戏,教师提醒幼儿磁铁尽量不离开板子,紧贴板子向前移动,否则赛车就会停下来。

师在幼儿玩好后,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赛车可以向前移动?

幼儿回答,师告诉幼儿:原来磁铁的磁性有穿透力,隔着东西也有吸引力,磁铁越大,吸力越大。

五、师幼共同总结磁铁的特性。

师:今天我们玩了这么多好玩的游戏,很开心,也有很大的发现,先是发现了磁铁能吸东西,吸什么东西呢?(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吸铁的东西)师:后来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引导幼儿说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磁性原理。)师:在玩赛车时我们还发现了什么?(引导幼儿说出磁铁能隔着物体吸东西。)师:磁铁的奥妙真不少,它还隐藏着很多奥妙等着我们去发现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玩磁铁的游戏!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7

科常活动——吹泡泡

教学目的:

1、幼儿通过实践操作,掌握配制泡泡水的方法。

2、学会观察泡泡的大小与泡泡水的浓度及材料口大小的关系。

3、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探索实践的需要。

教学准备:

1、提供洗洁精、水、塑料杯、小勺、小盆子等。

2、粗细不同的吸管和单孔、多孔、斜孔、口开叉的吸管。

3、每人一份图表,笔

4、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泡泡水秘密。

1、教师吹泡泡,引起幼儿的兴趣。

小朋友你们看老师在干什么?你们玩过吹泡泡吗?吹泡泡要用什么材料?(泡泡水、吸管)

2、老师给你们提供了三种泡泡水,请你们去试试,我看看谁

能发现他们的秘密。

3、让幼儿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泡泡水吹泡泡。

4、小结

教师:小朋友这三种泡泡水有什么不同?(1号吹的泡泡有时吹不出有时吹得很小,2号吹的泡泡一次只能吹一个泡泡,3吹的泡泡每次可以吹出又大又多的泡泡。)这是为什么?其实1号泡泡水老师加了一点点洗洁精和很多的水洗洁精的浓度小,2号泡泡水老师加的洗洁精和水是对半的。3号泡泡水老师加了很多的洗洁精和很少的水洗洁精的浓度大。原来洗洁精的浓度越大的泡泡水吹出的泡泡又多又大。

5、小朋友都知道怎样调配泡泡水了吧?请你们自己去调一杯泡泡水。

二、用不同管口的吸管吹泡泡进行比较。

1、小朋友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不同管口的吸管有细吸管、粗吸管、斜口的、口开叉的和多孔吸管。小朋友都去试一试,看看不同的吸管吹出的泡泡有什么不同,并用记录卡记录在相应的表格里。

2、幼儿吹泡泡,教师指导。

3、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用细吸管和粗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一串串的泡泡。提问:为什么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呢?(因为管子的孔眼大,吹出的泡泡就大)。

4、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用一样粗的平口吸管和斜口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提问:为什么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吹出的泡泡大呢?(是因为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的管口大)。

5、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小朋友出来用一样粗的口开叉吸管和斜口吸管比赛吹泡泡看看那种吹得大,幼儿进行比较。了解口开叉的吸管管口最大所以吹的泡泡最大。

6、小朋友看幻灯片,后请两个幼儿出来表演吹一串串的泡泡,让幼儿了解一串串的泡泡是用多孔的吸管吹出的。

7、教师小结:

粗吸管吹的泡泡比细吸管吹的泡泡大是因为管子的孔眼大,所以吹出的泡泡就大。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吹出的泡泡大也是因为斜口吸管比平口吸管的管口大。而口开叉的吸管管口最大所以吹的泡泡最大。原来吸管口越大吹的泡泡就越大。

三、想一想

教师说: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是用洗洁精调的泡泡水,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调出泡泡水的?还有这么多东西可以调出泡泡水的,那请小朋友晚上回家去试一试,看看你所想的到底能不能调出泡泡水,能不能吹出泡泡来。现在我们到外面一起来玩泡泡吧!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8

粘杯子的气球

【活动目标】

1、了解杯子被气球“抬”起来是因为气球与杯子壁之间有摩擦力。

2、探索加了水之后的杯子是否能被气球“抬”起来呢?体会摩擦力大小的变化。

3、了解简单的气压现象。

【活动准备】

材料:杯子(塑料杯)、气球、打气筒、刻度贴。

其他:水、抹布。

【重 点】

了解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难 点】

用打气筒吹气球或者用嘴巴吹气球。

【活动过程】

过程一:导入

教师可以跟幼儿一起进行讨论拿起杯子的多种方法,随后出示气球,气球是我们平时用来玩的,我们可以不用手而用气球把杯子抬起来吗?

过程二:观察气球在杯子里慢慢膨胀后,会有什么现象?

把气球放入杯子中,利用打气筒或者用嘴巴把气球慢慢吹起来,然后用手捏住并拿起气球,会发现杯子和气球紧紧的“粘”住了,这是为什么呢?有的小朋友会想到是因为气球太大了,把杯子撑住了。我们试着把杯子拽下来,会需要用到一定的力气,原来气球和杯子“粘”在一起是因为它们之间有一定的摩擦力,而且由于杯子比较轻,所以很轻松的就把杯子“抬”起来了。而且随着气球慢慢的膨胀,杯子里的空气被挤出去,这时杯子里的气压小了,气球就被“吸”进去了。

过程三:试着往杯子里加水,气球还能把杯子抬起来吗?

先把刻度贴粘在杯子的外面,根据刻度贴上的格子往杯子里倒入相应量的水,从第一个刻度到最后一个刻度,我们发现杯子的重量在逐渐增加,而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所以放入前三个刻度的水时,气球还可以“抬”起杯子,而随着杯子的重量越来越重,水面与杯子边缘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时,气球与杯子壁之间的摩擦力也越来越小了,气球就“抬”不起来杯子了。

过程四:除了用气球,我们用嘴巴试一试,也可以把杯子“抬”起来。

用嘴吸一吸杯子里的空气,杯子也可以“粘”在我们的嘴巴上了,因为我们把杯子里的一部分空气吸走,杯子里的气压变小,所以杯子就“粘”在了嘴巴上,这个和吸盘的原理是一样的。

【活动拓展】

用气球在光滑的物体表面上和粗糙的物体表面上分别进行摩擦,感受哪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9

目标: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成对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的餐具。

准备:

1. 每人一双筷子(多种材料的),每桌一盘泡沫塑料块。

2. 操作卡片"你喜欢的筷子"

过程:

(一) 筷子的特征

1. 这是什么呀?请你说说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

3. 筷子是各种各样的,是两只成双的。

(二) 了解筷子的用途和筷子的使用的方法

1. 你们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请幼儿回答示范,教师示范并指导姿势。

3.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的吗?

(三) 游戏:夹泡沫塑料块

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张桌上都有都有一盘泡沫塑料块,你们只能用筷子夹,夹到一个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们比赛看谁夹得快。

2. 检查泡沫塑料块情况和握筷姿势,分析讨论什么样的筷子容易夹,什么样的筷子不容易夹,为什么。

活动延伸:

要求幼儿在家也尝试用筷子吃饭,并进行检查和鼓励。

中班科学实验教案 篇10

设计思路:

本活动源自《奇妙的蛋》主题。在进行该活动时,《奇妙的蛋》主题的开展处于主题结束即最后的阶段。在前面的小主题中,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宝宝,还一起分享了茶叶蛋、小卤蛋、红蛋等,孩子们对蛋充满了无限的热情和新奇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我组织了这次活动,在组织形式上,我考虑到中班幼儿的年龄和学习特点,尝试了用故事、幻灯、小实验有机结合的形式来开展。

幼儿科学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认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预设教育目标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发幼儿对生活中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让孩子们和蛋玩游戏,激发幼儿探索鸡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盐后浮起来的现象,从中体验到探索发现的乐趣。

活动目标:

1、培养科学探索的好奇心,体验探索发现的乐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可以使鸡蛋浮起来。

活动准备:

1、实物:鸡蛋人手一个、盐若干

2、矿泉水瓶人手一个(瓶头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纪录表。

活动过程:

一、边看幻灯,边引出故事情节

师:"鸡妈妈家新造了房子要请客,一大早,鸡妈妈就带着蛋宝宝一块儿去买东西,它们买了青菜、萝卜、盐,可当鸡妈妈用篮子装好东西准备回家时,发现蛋宝宝不见了,鸡妈妈着急地到处找,找呀找,发现蛋宝宝掉进了一个深深的水沟里,鸡妈妈急的大叫:怎么办呢?

(评析: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师以"蛋宝宝掉进水沟"为悬念,把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孩子们也身临其境似的大喊:"蛋宝宝、蛋宝宝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请幼儿帮鸡妈妈想办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评析:孩子们的办法很多,有的幼儿认为让鸡妈妈去拉蛋宝宝,有的幼儿说用绳子绑,还有的说让船来救……孩子们讨论的非常热烈,但孩子们的办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没有一个孩子的办法被认为可行的,此时,活动陷入了僵局。)

三、继续出示幻灯画面,探讨鸡妈妈的办法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原来鸡妈妈把刚才买的盐都放进了水沟里,它这样做,能把蛋宝宝救上来吗?

(评析:对"蛋宝宝能否救上来"幼儿争论的相当激烈,最后形成了强弱两大观点:大多数幼儿认为这样做是不能把蛋宝宝救上来的,也有几个小男孩认为应该可以的,其中一个孩子还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盐是可以让蛋宝宝浮上来的。)

四、幼儿第一次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

师:"你们可以自己动手试一试,但要小心,不要把盐撒出来。"

(评析:孩子们带着问题去操作,都表现地很投入。但不一会儿,情况出现了,有的幼儿的鸡蛋浮起来了,可有的却还沉在瓶底,此时,孩子们之间出现了波动,觉得很奇怪,都有一种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盐,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来呢,孩子们都着急了。我就示意他们去问问鸡蛋浮起来的小朋友,原来他们放了好多勺盐。)

五、教师小结:原来盐放的少,蛋宝宝是浮不起来的,要多放盐,才能让蛋宝宝浮上来。

六、幼儿第二次分组实验,请幼儿记住自己放盐的勺数。

1、教师巡回了解、记录幼儿的实验情况。

2、幼儿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过程并分享实验结果。

(评析:蛋浮起来的探索活动从第一次的无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记住放盐的勺数),循序渐进,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够的盐才可以使鸡蛋浮起来这一现象,激发了幼儿从小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七、继续看幻灯,体验成功的喜悦

师:"让我们来看看鸡妈妈有没有把蛋宝宝救上来,哦,蛋宝宝真的上来了,盐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动延伸:

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试一试,鸡蛋放在其他水里,它还会浮吗?

6236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