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客服QQ:357588611

如何开启学生数学思维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智力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友好、融洽,让学生从情感深处体验到教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消除了心理压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如何开启学生数学思维,希望对你有帮助!

  1如何开启学生数学思维

  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教学任务,数学课也要按照教材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人教版国标实验教材一年级下册“位置”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观察课桌上学习用品,用语言表示上下的物品后,再让学生观察主题图,让学生用清楚明了的语言准确叙述,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然后引导学生利用教室内的资源,分别用“上、下,前、后,左、右”来准确叙述,一个学生在用这些方位词说话时,这样说道:“老师在讲台上面,我们在讲台下面。我的前面是王艳,后面是李方,左面是赵伟,右面是张航。”这样的训练,不但培养了学生辨别“位置”的能力,还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好主题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用好主题图,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图文并茂是第一学段新教材的一大特点,教材主题图的编排充分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如在学习“长度单位”时,从玩人手,根据主题图的提示,让学生在课堂内,用自己手中的工具,进行测量,从而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每一幅主题图,都是生活的再现,“课堂的外延就是生活”,把我们的课堂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生的学习就会充满无穷的乐趣。

  2数学思维的培养

  从学生熟悉的例子出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善于探索

  例如:一般学生都会玩扑克中的24点游戏。即从扑克中任意抽出4块,把这4块扑克所表示的数用加减乘除和括号连结,使其结果等于24,当学生学习了有理数运算后,我们把这4个数换成有理数3、4、-6、10按照同样的规则写出三个不同的式子,使其结果都等于24。

  一般来说学生会写出3×(-6+4+10)=24的式子;如果要写出第二个,第三个式子就很困难,为什么出现这种僵化的局面。这是一个思维方法上的问题,因为很多同学总是把24看成1×24,2×12,3×8,4×6去考虑的,不能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把24看成是3+21,4+20,-6+30,10+14去思考,问题就会出现转机。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用另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使得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出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发智力的必要保证。师生关系的友好、融洽,让学生从情感深处体验到教师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消除了心理压力,剔除了畏惧心理,学生就敢于接近老师,乐于参与老师提出的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畅所欲言,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活跃、轻松的气氛。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的潜能。这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作为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获得成功!

  3数学思维的培养

  创设情境,制造氛围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由此可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情境创设”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教学新知识之前,我都刻意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情绪先被调动起来。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先问学生:“车轮是怎样的呢?”学生都回答:“车轮是圆的。”我又再问:“若是方的会怎样?”学生都说:“不行!”我接着问:“为什么要圆的呢?”学生一听,马上来了兴趣。于是我就让学生议论。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从懂到不懂再到想懂,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准备。学生也容易理解和记忆这样得到的结论。

  恰当设置问题,培养思维能力

  “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注重启发性问题的设计。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的角度、层次和要求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因此,作为数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内容、课型要求等提出不同的问题,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置适度性问题,培养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是否敏捷,一条重要因素就是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问题是否适度,这里所说的适度,就是指设计的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水平,如果教学每节内容都能设计出适度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思维的积极性也就会自然产生,教师再辅之以恰当的启发点拨,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也就会越来越敏捷。

  4数学思维的培养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规律

  数学思维中的规律包括形式逻辑规律和辩证逻辑规律以及数学本身的特殊规律。它们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的关系。要使学生学习富有成效,必须揭示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与规律。如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概念之间的联系;四则计算中的五大运算定律,是数系运算根据的通性公式;和、差、倍、分四种基本数量关系是各种应用题的基础等等。

  规律揭示得愈基本、愈概括,则学生的理解愈容易,愈方便,教学的效果也越好。因此,教师在新知识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迁移的功能,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如我们在教了“5乘以几”的乘法口诀后,可以让学生用这种思考方法去推导其他乘法口诀;学了“加法交换律”的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乘法交换律;学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后,可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梯形的面积公式推导等等。

  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应有系统

  散乱无序的思维是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所谓智力的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要使数学知识在考虑数学知识本身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规律的相互作用下,能上下、左右、前后各个方向整合成一个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联系密切的知识网络,使数、形、式各部分知识纵横联系,相互促进,广中求深。实践证明,知识联系越紧密,智力背景就愈广阔,迁移能力也就越强,创造性思维就越有可能。

  一个多方向、多层次的整体结构,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储存、检索和应用愈有利。但由于小学身心发展的自身规律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将知识一下子整体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学时具有一定的等级层次性、阶段性,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反映不同的思维水平和不同的思维品质。如小学数学中整数计算的四次循环,分数、小数的两次循环。而三角形知识的两次教学等。教师在教学时应从整体的、系统的观点出发,明确每一层次、每一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进行训练。


8567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