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范文网!本站整体转让,客服QQ:168657525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学习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1

一、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也是数学思维与方法的载体,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现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地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从这个角度上说,数学的'概念教学应该是教学命脉之一,所以我们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数学概念,思考其相应的教学对策和措施。在我区教师专业素养大赛课堂教学比赛中,初赛与复赛确定的课题《相交线》《变量与函数》都是概念课,从比赛中看有接近一半的选手在概念教学上还存在一些问题,许多教师往往忽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教师只简单地给出定义,尤其不重视概念的形成过程,只重视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这也是我们选择概念课教学来研究的目的之一。此项研究也是我们学科_哈市科研课题《新授课研究》的子课题。那么如何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数学概念课教学?在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将做为我们学科本年度研究的小课题。

二、研究的策略及过程设计

1、吃透概念的结构,研究揭示概念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研员与名师工作室的八名成员,做为课题的先行组织者,利用名师工作室的名师团队,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形成概念教学的主要框架。本学期每位名师利用此框架进行教学实践一次,深度体会感悟。

2、学科开展专项教研活动,从理论层面到实践操作,进行系列研究,检验并完善形成的教学框架,学科教师经历研究的过程,体会教学中应让学生如何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体悟在此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计划本年度两个学期,每学期进行一次专项研究。

本学期11月12日利用教研活动,进行概念教学实践研究。 形式:名师工作室教师同课异构。

3、分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在此领悟其内涵,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4、区域联合体活动研究,区域联合集体备课,确定概念课教学内容,可在区域联合体活动中通过同课异构加以论证。

11月26日区域联合体活动,名师参与指导的青年教师同课异构。

三、研究方法

采取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

四、研究人员确定

1、名师工作室所有成员

2、六、八学年全体教师

五、成果的预期

1、形成比较完备的概念教学基本框架。

2、学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达到学科教师会备概念课,会上概念课,会评概念课。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2

课题: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准确率的研究

一、内容分析: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基重要的基础知识,学生的计算能力强弱与否,直接关系到他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一直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问题。可以说,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已经成了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突出问题。

1、培养小学生数学计算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智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之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小学阶段给学生打好数学初步基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全民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是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需要。数与计算是人们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中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巨大的变化,但是,基本的计算方法却没有多大的变化。这充分说明小学数学中计算的基础性和工具性。对于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小学阶段学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是终身有益的事情。

二、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分析

在计算练习中,学生的计算错误经常发生:不是看错数字,就是写错数字;不是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当成了除法,小数点忘了或点错了一位;有时甚至会出现一些无法理解的错误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归纳为知识性错误和非知识性错误。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对于计算法则概念或运算顺序的不理解,或者没有很好的掌握所导致的错误。非知识性错误是指学生不是不懂得运算导致错误,而是由于不良的学习习惯所导致的错误;如抄错数字、不认真审题、注意力不集中、易受负迁移干扰等。

1、概念、法则理解不清

概念和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基本概念和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有些错误是由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理解不清而引起的。如:23.76-(13.76-3.58)=23.76-13.76-3.58=6.42错误原因是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反之同理。又如:1.25×(80+4)=1.25×80+4=100+4=104错误原因是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还不清楚.再如:624÷6=14、780÷3=26归结为学生对以下概念不够清晰:计算除法时,在求出商的最高位上的数以后,除到被除数的哪能一位不够1,就对着那一位商0,这里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及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2、运算不认真

如:数字抄错:1.35÷15在列竖式的时候写出13.5÷15,还有的计算题数据较大,运算步骤过多时,学生就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极不耐烦,不认真审题,没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3、思维迁移的影响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消极的作用则干扰学生学习新知识,如:7.68-2.75+1.25=7.68-4=2.68错误原因是学生受到容易计算部分、能简便计算、比较熟悉部分等强刺激的作用而造成干扰,而导致错导.又如:4.9+0.1-4.9+0.1=5-5=0错误原因是学生把凑整作为思孝的唯一方法,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再如:10.6-0.6×(0.72+1.28)=10×2=20错误原因是学生一眼就看出10.6-0.6、0.72+1.28均可以凑成整数,从而导致计算错误。

4、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非智力因素也是造成学生错误重要原因。首先学生对学习重要性和正确性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不感兴趣,解题只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没有力求准确的情绪倾向,心不在焉,敷衍了事,结果出现错误。其次是耐心不足,在计算时学生都希望很快能算出结果。因此,每当遇到较为陌生的算式或较复杂的算式时,就不能耐心地去审题,选择合理的算法。在怕难怕繁、耐心不足的情况下进行计算,常会出现错误。

三、研修方式:

1、利用业余时间多看书,多读教育书籍,在教学中积累经验,写好教学论文,上好示范课,在小课题实验研究中担任主角,并在研究中做好反思日志。

2、更好地运用多媒体平台和教学课件,结合实际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尝试教学法渗透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且定期做相应的总结

3、加强教科研信息交流。利用网络优势,及时反映教科研动态,以得于掌握信息、借鉴运用先进的理念。同时还要反悔教学设计、教学随笔及小课题研究成果和困惑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利于互相交流,互相提高。

四、采取的主要措施:

1、创设情境,理解算理。

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教学时要特别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来理解算理,只有理解了算理,学生的计算的准确性才有保障。

2、重视口算训练。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学生如果形成了熟练的口算技能,就能有效地提高正确运算的速度。为了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计算,提高正确计算速度,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加强品牌能力训练。一位数加一位数及相济的减法;一位数乘一位数及相应的除法,是四则计算的基础,必须百分之百地正确、熟练地口算。

视算和听算是口算训练的两种基本形式,视算是通过眼看、脑算、口说得数;而听算则要通过耳听、脑记并计算,才能得出得数。在口算训练中经常变换口算形式,将视算与听算相结合,交替使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口算兴趣。

3、开展竞争,形成技能。

开展竞赛符合儿童年幼好胜、不甘落后,喜欢表扬的年龄特点,竞赛中,通过竞争可以促使学生计算技能的形成。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计算得以正确、迅速的保证。许多小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计算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书写认真,可减少错误,提高计算的正确率。还要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审题的习惯不仅应用题教学中要注意培养,计算教学中也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由于观察不仔细,感知产生错觉,表象模糊,会遗漏细节,会出现各种错误。例如:忘记进位、退位,漏写、漏抄、抄错或将运算看错等等。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一看,看清楚数字和运算符号,明确运算顺序;二想,想算特点,可否利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三算,应用法则计算时要边算边检查,形成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5、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这样教学比实物相加抽象,比数与数相加形象,有助于学生理解进位的道理。在创设情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时,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6、精心设计与安排好练习。

要使小学生计算达到正确、迅速、合理、灵活,就需要进行必要的练习。要精心设计练习题,精心安排好练习。首先练习要有明确的目的。练习不应仅限于巩固知识,把知识转化为技能,而且要有利于学生深化知识的认识,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要重视练习过程中的思维因素,把计算练习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教材中的重点是学生思维的转折点,也是练习的重点。其次练习要有充分的准备。教师要了解课本中练习题的安排意图,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并分类。在练习课中,有复习练习课,有巩固练习课,有新授练习课等等。此外,练习的序列要按照知识的序列来设计。一堂课的练习要分层次进行,逐步加深。

五、预期研究结果:

尽量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技巧,平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并且灵活运用计算方法快速计算。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3

一、选题的现实意义

1、目前小学数学课内外作业的现状:

①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作业内容拘泥于课堂知识,拘泥于教材,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课外作业的模式,完成同步练习,机械、重复的较多。作业陷入机械抄记、单调封闭的误区不能自拔。那些限于室内,拘于书本的静态作业使学生埋头于繁琐重复的书面练习而苦不堪言。作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围着书本做文章的现状,削弱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泯灭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②通过调查发现由于教师在布置练习时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练习、作业形式单调,书面作业似乎是其唯一的形式,毫无新鲜感可言,更谈不上趣味性,致使众多小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

③我们的教育活动以理论学习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评价教学的手段也以考试为主,应试教育倾向严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2、时代的呼唤。

①新课程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实验和各类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②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各类数学问题。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和保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加强知识与实践的联系在数学练习中变得十分必要。从课改精神出发,改革练习设计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使练习的内容体现个性化、生活化和社会化,作业的形式强调开放、探究和合作,练习的手段追求多感官、多角度,让学生动起来,使练习活起来,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开放中创新,以便收到较好的效果。

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练习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们提出了“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旨在通过研究,改变传统的练习观,确立效率意识,从现状出发,从“有效”入手,反思当前哪些练习是有效的,哪些练习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提质”。

二、研究目标

通过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的研究,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促进教师转变数学活动的视角: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以“数学”的本源为追求,以“有效数学活动”为载体,以“学生和谐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探寻一条有效地促进学生爱学数学、动手学数学的活动组织模式。

三、概念的界定

练习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练习有无效练习与有效练习之分。练习设计的有效性是指能使学生快速、深刻地巩固知识,熟练技能,同时还要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本课题中所指的练习包括课堂内的各种练习,如书面练习,口头练习,动手练习等;同时也包括课外的练习。

四、实施策略

1.课内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数学课堂练习是一堂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一步深入理解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培养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深层次发展的有效途径;所以一节数学课,练习是否有效,将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因此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的内容和形式,既要整体考虑练习方式,又要考虑练习的具体内容,把握好练习的度和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课外练习有效性的实施

①课前作业。调查表明,大都的数学老师不太习惯给学生布置预习,有的老师会把上课做的教具也会给学生准备好。而我们觉得有些内容学生可以看懂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预习,有些教具学生能准备的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准备。②课后作业。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布置的作业越多,学生错的也越多,因此在课外作业上我们要求少布置或不布置书面作业,而布置一些其它形式的课后作业。

(1)实践性作业。实践性作业,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拓展性作业。这种作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而且使学生主动地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他们真正理解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如在教了利息后,让学生向银行职员或家长调查,询问提前支取或延后支取的利息情况。

(3)研究性作业。通过设计一些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实施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是指练习要根据不同内容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要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要注意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2、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在练习中,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设计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的习题,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有助于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3、生活性原则

练习要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我们身边,认识现实中的生活问题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从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开放性原则

练习无论是在内容的选取还是形式的呈现,都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自主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5、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从学生方面来考虑,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差生吃饱,让优生吃好,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其次从知识系统上来考虑,练习必须要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的规律逐步加大难度。

六、理论依据

①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自己的理解。学生是自己知识的建构者。”维果茨基提出:“人的心理过程的变化与他的实践活动过程的变化是同样的”,杜威更提出“教育基于行动”。因此,以数学活动为主线,有效地开展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途径。

②“数学化”理论。

“数学化”理论认为:人们用数学的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处种具体现象,并加以整理和组织,以发现其规律,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化”。“数学化”是学生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方法和过程。学生通过“横向数学化”把生活世界引向符号世界,又通过“纵向数学化”把符号世界一步步地完善。学生的“数学化”的进程贯穿在其所经历的数学活动中,活动是学生“数学化”的根本途径。

③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使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1)“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2)“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3)“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4)“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有效性研究,就是在这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数学活动设计,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益。

七、研究对象

本校四年级学生。

八、研究方法

调查法:主要用于量化分析,做好前测后测记录,为制定“测量评估”指标,总结经验,提供事实依据。

个案研究法: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学生或班级作为个案研究对象,对学生做好跟踪调查,为他们建立研究档案,以此作为研究资料。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中出现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经验都要进行及时的总结,

九、研究时间:20__年2月至20__年7月

第一阶段:准备

时间:20__年2月至20__年3月

主要工作:1、拟写工作计划

2、制定实验方案

3、落实分工

4、拟写准备阶段工作情况汇报

第二阶段:实施

时间:20__年3月至20__年4月

主要工作:1、召开会议

2、制定整体的研究计划

3、课题展示

4、阶段性报告及论文

第三阶段:总结

时间:20__年4月至20__年7月

主要工作:1、课题展示

2、总结性报告及论文

十、研究成果形式

1、阶段性报告

2课题成果结题报告

3、练习设计精编

4、论文

5、教案

6、个案分析

十一、研究组成员

课题组长:黄静

组员:高小贤蔡秋香李素娟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4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一体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社会生活数字化等一系列根本性变化对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时代发展对新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由此,世界各国掀起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热潮。这次新课程改革在其理念上是以学生为本,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每一位儿童的全面发展。课堂是落实课程改革的场所,学生的生命活动主要是在课堂度过的,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素质的形成,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很强的活动,通过教学要使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相应的品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了教学的生命。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所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有效性”问题。当前人们对课程改革的“关注点”由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以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目前,教育理论工作者和一线教师已开始重视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工作,并进行了一些研究、探索和尝试,但对于正确的效益观、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因素、有效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与策略、有效教学评价的标准等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实践,在实施推广上也存在不足和不平衡。为努力实践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校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的历史意义。我校承担过国家级、省级多项实验,特别是全国引探教学法“四互”研究实验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有益的案例,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师的教科研整体素质大幅度提升,多次被评为市先进单位,这为我们选择此课题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研究和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教育教学基本原理与重要研究成果的启示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家斯皮罗在_年提出学习分为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高级学习要求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在不同时间用不同方法创设情境,从不同角度多次认识同样的材料,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案例的理解,分析和反思,教师研究是以案例为载体的实践研究。

2、行动学习理论:英国人雷格·列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行动学习的理论。教师的行动学习,可以理解为: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的教学问题而学习,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案例与反思的教学,首先要教师学习有问题意识,不断反思自己课堂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维果茨基教育理论:20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斯基提出,人类的学习是人与人之间交往过程中进行,是一种社会活动。学习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个人与自我的对话,个人与他人的对话,个人与理论的对话,个人与实践的对话。

4、关于课堂有效学习的内涵

(1)课堂有效学习是相对于无效和低效学习而言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组织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并高效率地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增长能力,获得发展的学科学习活动。这里的“有效”包含有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课堂教学活动应有利于学生获得教学目标预设的知识、技能,这是有效能的最基本要求,增长能力、获得发展是高一级的学习效能。高效率和高效益是在有效能的基础上的高要求,强调教学要讲效率和效益。

(2)学生的发展就其内涵,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缺少任一维度都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发展就其层次,包括现有发展区和最近发展区,教学促进发展,就是把最近发展区不断转化为现有发展区;发展就其形式,有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外在发展是一种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为标志的发展,新课程强调着重追求以知识的鉴赏、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发展就其机制,有预设性发展和生成性发展,新课程在注重从已知推出未知,从已有的经验推出未来发展的预设性发展的同时,强调不可预知的生成性发展;发展就其时间,有当下发展和终身发展,新课程既注重即时的可测性和量化的当下发展,更关注面向未来、着眼于可持续和发展后劲与潜力的终身发展。

5、关于有效学习条件

(1)已有知识经验的价值研究。贮存于学生记忆中的原有知识、技能是学生新的学习的重要的内部条件,新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增长和改造,因此,学习活动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教学新知识之前,首先必须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有效学习,必须联系、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2)动机和情境。即非认知方面的有效学习条件。动机是有效学习的前提核动力,情境是学习动机产生的保证。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真实任务情境挂起钩来,让学生独立或合作解决情境性的问题,在真实(或拟真)、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产生学习动机,主动积极地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3)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或任务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学习的自主定向;小组同学之间的分工、合作和互助问题解决学习;问题解决本身的探究学习;学生听讲、读书、实践操作、观察、思考在这样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需要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三、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课题研究从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发掘、预设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点,引领教师积极应用,构建以“有效学习”为主导的教学体系。内容包括:

1、研究课堂“有效学习”个案。“以行为反思行为”的教学研究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领会、理解、实践、充实、升华新的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理念下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新途径与策略;透视数学课堂,从自己或他人课堂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出发,以解决教学难题为归宿,通过对自身或他人实践的反思,或主动地设计与尝试,来检验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检验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以自身教学行为的改善和教学效率的提高为最终目的。

2、立足于科学性、可行性、灵活性和有创意性,开展有效课堂教学评价内容与方式的研究。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小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和能力的科学评价与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完善小学数学课程评价体系,丰富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生成有效学习的操作要点与基本策略。

3、根据学校的实际,选择如下子课题开展研究: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策略研究

(2)有效学习优化策略的研究

(3)不同类型学生学习策略的有效性指导研究

(4)小学数学不同学习领域中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四、课题研究目的

1、引领教师围绕课题研究、学习、思考与实践,寻求有效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引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的学习效率与能力,激发起学习热情,体验学习和成功的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5

一、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要构建崭新的学习方式,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同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使学生主动富有个性发展。

在这一大背景下,我们山西省教科院确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与研究》课题,并建立了“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联合体”。我校有幸成为联合体43所学校之一参与了此项课题的研究,并承担了子课题“学校教育教学特色的研究”的研究任务。结合我校的近年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实际情况,我们四年级数学组决定从“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开展课题研究,力求打造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小学数学课堂。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诸多局限:第一,从教学目标来看,过于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缺少获得知识的过程,忽视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因而难以达到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学习价值观的目的;第二,从教学内容来看,过于强调书本知识和学科本位,不能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发展与学习内容相联系,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与体验,因而学生所学所得的只是死的知识,不能为其终身发展打下基础;第三,从教学方式来看,过于单一,不能认真实施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实践的方式,缺乏学习过程中的对话与互动,因而也就失去了学习的主人地位。总之,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下的课堂教学,以本为本,唯师唯上,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生命活力与价值。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实施,人们逐渐意识到,要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必须着眼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在帮助学生开展接受型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学习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探究意识,形成有益于终身教育的学习方式和创新思想。

同时目前国内小学“探究型”课程开发,实施较为迅速,但探究性学习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尚无成熟的理论体系与系统的实践经验。鉴于上述的现状,我们认为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且具有现实的、深远的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美国数学教育界在80年代最热门的话题之一。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指出,数学学习不应该被看成对于教师所传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也就是说数学知识不能从一个人迁移到另一个人,一个人的数学知识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省来主动建构。按照建构的观点,教师应该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为学生进行数学建构活动的促进者,教师的传授不应是力图从书本上准确无误地搬运知识的过程,他应是数学建构活动的深谋远虑的设计者、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和评估者。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崛起于本世纪50年代。它强调人的因素和“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学校应该培养出真正的学生,真正的学习者,创造性的科学家和学者、实践家以及这样一种人:在现时所学到的东西和将来动态的、变化的、变幻莫测的问题及事实之间,他们能生存于一种美妙的但又是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他的代表人物罗杰斯认为,知识是否被掌握,所学的知识是否系统,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举足轻重的。教学过程的重心是“学会学习”。在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和个人成长,这些将使他们更加建设性地对付“现实世界”。而这根本不是凭借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就能实现的。

3、皮亚杰的教育观点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形成智慧,而不是贮备记忆,是在于创造智力的探索者,而不是博学。”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一个世纪性的难题仍摆在我们面前:学校教育并没有给每个学生提供获得最大限度发展的机会,其诸多原因中重要的一点是,作为学科,我们偏重于知识体系,而把另外三个重要部分——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掌握知识体系的方法和态度、科学精神弃之不顾。而发现探究知识的方法正是学生今后学习、生活、工作乃至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能力。

4、布鲁纳的发现法教学理论

布鲁纳认为,发现法的实质是要求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按照自己观察和思考事物的特殊方式去认知事物、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或者让学生借助教材或教师所提供的有关材料去亲自探索或“发现”应得出的结论或规律性知识,并发展他们“发现学习”的能力。其实“发现学习”就是以探究性思维的方式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建构探究性教学模式也是对布鲁纳发现法教学的继承和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研究如何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作出决策的能力。包括:①如何使学生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事物;②如何使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③如何使学生学会提出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设想;④如何使学生学会主动寻求帮助解决问题;⑤如何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去探索并解决问题。即如何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研究如何培养并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包括:①如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性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②如何使学生在数学探究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数学学习的自信心;③如何使学生养成尊重客观事实的态度并具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习惯。即如何最终实现发展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即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

3、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提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高超的教学水平、扎实的教科研基础的教师队伍,并以此推动学校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

五、课题组成员及课题研究的对象

__

六、研究的主要内容:

建立探究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结构。面对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更加生活化,更贴近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间关系趋向和谐、民主、平等。等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不少困惑和迷茫。为此,本课题将这些困惑分成两部分作为主要研究的内容:①如何正确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来适应新的课程。②如何在学生的学习方式寻找突破口,让学生更自主、更探究性的学习。来促进发展。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以教师的常规教学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行动保证,把“教”和“研”结合。采取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的研究方式。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边归纳,边总结,最终形成“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并且在探索、验证的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

2、文献资料法

利用北师大版教材及其国内外关于课程改革和学科改革的理论和经验。利用各种渠道对文献和资料进行合理的搜集与应用以获的间接理论知识。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3、经验总结法。

依据一定的价值取向,对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进行回溯性研究,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促进人们由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并且及时通过论文、案例等形式将研究中的经验、心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总结出来,归纳提炼。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__年2月——20__年12月

对选定的课题进行论证,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2.实施阶段:20__年1月——20__年3月

研究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阶段性小结或撰写相关论文。

3.总结阶段:20__年4月——20__年8月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评估与反思

1、评估项目

⑴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能力;

⑵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水平。

2、评估方法

⑴课堂观察;⑵能力测试;⑶学生作业;⑷个案分析。

3、反思要点

⑴小组合作学习是否发展了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是否与其他学科进行了整合;

⑶教学行为是否符合新的教学理念。

十、课题研究的成果呈现方式

1、结题报告。

2、论文。

小学课题研究教学方法相关文章: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3篇

★ 小学课题研究方案范文3篇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究论文4篇

★ 数学教学方法有哪些?

★ 小学数学课题实施方案

★ 数学课堂情境导入研究的方法

★ 小学教师课题研究计划范文

★ 教师课题研究计划与思路

★ 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模式

★ 小学数学备课组教学计划(精选5篇)

8588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