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模式操作流程及教学案
林华民“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高效课堂,就是在教育教学中最大程度地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课堂40分钟内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效果最大化。
我校把各地先进的教学模式与实际教情学情进行整合,提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构架,供老师们教学时参考,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补充、完善,从而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有序有效开展。
“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模式:
学(预习自学)─研(合作探究)─展(交流汇报)─教(精讲提升)─达(当堂达成)
对这五步的操作具体分解于下。
第一步,学(预习自学):教师根据学情,集体研究,编制确定导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规划自主学习,体验学习过程,感受探究乐趣,归纳总结方法,自我检验应用。全体学生要通过导学案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对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作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该步骤可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安排在课前或课上。
这是“先学后教”的“先学”环节,其目的一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二是为了让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以便增强教的针对性,不致重复学生自己已经学会的内容。先学具有超前性,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先学具有独立性,强调学生摆脱依赖,独立获取基本知识、习得基本技能,自行解决现有发展区的问题;先学具有异步性,要求每个学生按自己的速度和方式进行超前学习,鼓励优秀生跳跃式超标学习,允许学困生进行力所能及的学习。
第二步,研(合作探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浏览他人成果,争议分歧问题,提出遇到的困难(疑点、难点、重点等),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学生相互启发,共同探究,集思广益,力求共识。对教师导学时分解给小组的任务或问题,做出结论或答案,并确定组内发言代表,为课堂展示做好准备。互动讨论期间,教师要巡回辅导组织教学,确保人人参与,随时解决个别问题,并调查相近共性问题,为精讲点拨收集反馈信息。
这是“先学”的第二环节——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也是后教的第一环节——“兵教兵”。这一环节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相互质疑,不断更正,检查目标,解决困惑,暴露问题;要做到全员参与,生生互动,动而不乱,动静结合,研而有序,研而有效。
第三步,展(交流汇报):各小组根据组内讨论情况,对本组的学习任务向全班进行讲解、分析,展示本组学习成果,回答其他人的质疑,提出组内未能解决的问题。发言的小组或学生,一般应按导学环节分解自学任务时的题目顺序,依次发言交流,若其他小组对某个问题有争议,可随时与发言者展开讨论和交流,但这个问题完毕后,仍按原有题目顺序展示,保证课堂热烈而有序,交流深入而高效。教师的点评穿插于展示之间,要及时指导学生观察台上学生的板演,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一看思路,二看方法,三看步骤,四看结果,五看规范,从这五个方面看展示有无问题,准备参与更正或讨论;应给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启发尽量多的学生上台更正。既要找出做错的地方,又要讲清错的原因。
这是先学的第三环节——学生对本组领取的学习任务,精研细究,弄懂吃透,尽量解决相关问题;这也是后教的第二环节——小组展示的过程,也是解答他人疑惑、帮助别人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做好充分准备,对展示的重难点适时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足够认识;适当调控学生情绪,维持好课堂秩序;尽量引导学生自己完成任务,使学生体会、感悟、欣赏知识规律,掌握推出过程中的思路、思维和思想。
为调动学生踊跃参与讨论和展示的积极性,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可应用鼓掌、记分等方式对发言者或其代表的小组给予激励和肯定。特别对记分的掌控,教师不要吝啬(教师的分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对每次发言可用5分制,在5分范围内掌握,一般不记0分,更不要倒扣分,由教师本人或课代表随时记录,下课时总结表扬优胜的个人和小组,课后记录上墙(由班主任负责统一制作统计记录表),一周或一月进行阶段性总结表彰。
第四步,教(精讲提升):学生通过自学、更正、讨论、展示之后,仍有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时,教师才教,是为“先学后教”;“后教”这个环节,要和“研”、“展”环节穿插融合,或交替进行。“研”中解决个别问题,“展”时解决共性问题,教师一定要耐心地让学生“兵教兵”,错了的,尽可能地让较多的学生一次又一次更正;讲授要减少“课堂替代”,努力做到“三讲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看书或讨论后能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不看不讲、不议不讲、不练不讲);讲思路、讲联系、讲方法(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讲在知识缺陷处,评在解题规范处,启在学生“愤悱”处,导在思路扩展处,纠在理解错误处。
这是“后教”的第三环节,“后教”之“教”也体现了3个特点:一是针对性。必须根据学生超前学习中提出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针对性的教才能实现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二是参与性。先学让学生带着求知欲和表现欲进课堂,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投入学习,不仅参与学习,也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全过程地实质性地参与课堂。三是开放性。以前,课堂重点、难点、关键点都是根据教材确定的,现在学生先学了,课堂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就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确定。所以课堂里就充满了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课堂真正开放,更加注重学生的质疑、交流、讨论。教师讲的方式一般有六种:
1、补充:教材上不足的,学生理解不全面的教师要适当补充;
2、更正:学生理解有错误的,教师要针对错误思路、原因给于分析、更正、指导;
3、点评:教师点评主要起五方面作用:一是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通过自学和讨论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通过老师来解决。二是规范学生的专业用语,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有些问题基本会了,但表述和书写不够规范,老师要予以纠正并培养学生用专业用语表述和书写的习惯,如数学语言、化学语言等。三是扩展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提出多种解题思路,扩展学生视野,开发学生思维。四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内在的规律和逻辑线索,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五是就学生回答问题的不良方式和习惯做出指导、矫正,尤其是要针对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问题作精当点评。
4、归纳总结:不要就题讲题,一题一题地讲,而要一类一类地讲,一步一步地讲,由个别到一般,即由这一道题或几道题归纳出理论知识,总结出解题步骤或规律,再指导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按顺序讲解:按问题的时间、空间、逻辑等顺序分类,一类一类边讨论、边讲解,边板书,合二为一、合三为一,这样讲有序、省时、高效,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
6、拓展延伸:教师既要把学生领进教材,让他们学得懂、记得住,又要根据教材的范例总结出一般规律,再用这个规律去指导实践,把学生领出教材,让他们学得活、用得好。弄清每一个知识点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作用。
每节课,教师该讲多长时间,要根据学情而定,根据出现问题的多少、难易的程度而定。
第五步,达(当堂达成):是指运用所学知识,当堂完成达标测试 ,其目的有二:一是检测每位学生是否都当堂达到了教学目标,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练习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做到:①训练设计要有层次,体现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②训练设计要围绕教学重点,注意疑点、难点和易错点;③训练内容重在应用刚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④题目要有代表性和可拓展性,典型、适度和适量,确保学生当堂独立完成。
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指导学生做题方法,强调学生补漏纠错,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总结规律、升华思维、培养能力,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这是“当堂训练”环节,是巩固知识、掌握方法、提升能力的有效过程,学生学过的知识、方法必须及时有针对性地训练,才能知识消化,方法学会,能力提高。最后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作总结提升,内容包括:对所学知识的梳理,对重点难点的强调,对学习内容的拓展,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客观评估,对学生情感态度的适度激励等。引领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网,为其今后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是对教学五步操作过程的一个简单梳理,这是“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基本教学程序,所谓“基本”就不是唯一的,还有灵活模式、特殊模式。因此,在应用时,不要生搬硬套,必须领会精神实质,灵活运用。
第二节 “三课型”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根据“学研展教达”五步教学流程,下面列出三种课型的具体模式,请大家参照说明加以理解后参考使用。
一、新授课:“示标—自学—合作—
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1、示标——情境导入、明确目标
上课以后,教师先用一两句具有启发性或激励性的话开门见山导入新课,同时板书(投影显示)课题,很快把学生引入课堂情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知识目标,②能力目标,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2、自学——学案引领,自主学习
学生在导学案问题的引领下,自学教材或实验探究。自学过程中,注意对教材内容的体会和感悟,划出重点并进行必要的记忆或理解,同时用特殊符号标注出疑难问题,防止对照教材找导学案问题答案的倾向。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并根据现象分析实验的原理,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在此基础上,完成提纲中的问题(限时)。教师要进行有效的自学指导,指导要体现“五个明确”:“自学时间、自学内容、自学方法、自学要达到的标准、教师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3、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学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自学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限时)。
4、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和纠正,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5、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新授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二、复习课:“定向—自补—合作—
展示—反馈” 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1、定向——概括导入、确认目标
进行充分调查,了解学情,明确目标,确定复习讲解的重点。
2、自补——自主复习,查漏补缺
学生带着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复习,复习的过程要注重查漏补缺和对新授内容的拓展延伸、重新感悟,要避免搞成对照课本找学案中问题答案的倾向。自主复习完成后再独立完成学案中教师提出的问题(限时)。
3、合作——组内交流,完善学案
自主复习过程结束后,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交流复习心得,提出复习过程中的疑难进行讨论、帮教,弄明白问题后,个人修改、完善学案,并将组内交流、讨论结果及不能解决的问题公示在黑板上(限时)。
4、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复习成果及疑难问题,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并解答其他小组提出的疑难,使复习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如有必要,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形成全班的共识(限时)。
5、反馈——当堂检测,及时反馈
根据复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练习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三、讲评课:“调查—自纠—合作—
展示—反馈” 教学模式基本框架
1、调查——错题统计、找准错因
对于练习测试,教师应做到有练必改,有改必评,有评必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独特见解和典型错误应随时记录,做好统计,认真分析,作为讲评和辅导的依据,对个性问题个别辅导,对共性错误集体讲评,让学生查找原因,自我纠正。
2、自纠——公布答案,自纠错误
教师简要分析考试情况,以表扬鼓励为主。发下试卷后学生先自主改错,教师公布答案后,学生对照答案查看分析自己的出错情况(限时)。教师将阅卷过程中统计出的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学习小组。
3、合作——错题解剖,组内交流
小组内将分配到的错题深入解剖,从仔细读题、认真审题、总结已知条件、分析存在陷阱、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准备展示。
4、展示——展示点评,达成共识
根据分工情况,各小组推荐或老师指定学生进行展示,展示内容包括读题、审题、题目考查的知识及规律、用到的解题方法、解题思路、可能出现的错误、出现该错误的原因等方面。其他同学从上述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点评,使问题得到深化,点评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5、反馈——变式训练、二次达标
根据讲评内容有针对性的设计变式训练题或当堂检测题,学生独立限时完成。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或由学生代表上黑板展示解答步骤给出答案,小组内交换批阅,组内评价。举手统计集中出错的题目,学生自纠后将集中出错的题目分配到各小组,从读题、审题、解题方法、解题思路、错因分析等方面集体研讨后展示。
第三节 导学案的编写与使用
一、导学案编写与使用势在必行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
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势在必行。我校再不强力推行改革,将在新的形势下落伍。
二、导学案的界定
(一)“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导学案应体现以“生”为本,以“学”为出发点。一份好的导学案既能承载学生的学习目标,又能强化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是一个学科知识的循环系统。它能保证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
这就需要我们一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否则不能提出正确的学习目标,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来。二要了解学生,预测学生会在哪一个知识点,哪一个问题上产生疑问,所提问题才有针对性。三要广泛搜集资料,如高考考点,看看会出哪一些问题,从中精选一些题目供学生练习,还要了解最新学科动态,配备相关资料,拓展学生眼界。
(二)一份好的导学案应具备以下四个特点:
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
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
(三)导学案在认识和操作层面上存在的误区:
1、以教案定学案
教师在处理学案和教案的关系上,改变不了传承多年的观念——教案中心论。他们往往是在编写教案的基础上,再根据教案来预设学案。
“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习得能力,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实际上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
2、“导学案”就是练习题
导学案是学生的学习方案,这一点老师们都能理解。但,就在他们预设学案时或拿到学案后,都可能产生这样一个误解——学案就是发给学生做的练习题。“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是导学案的编制原则,但绝不是“知识习题化”。习题集不刻意要求知识之间“相互往来”,题和题之间是“陌生人”,而导学案知识之间要“相互走动”,是心连心、手牵手,相互关照的“血脉兄弟”。
三、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的意义和作用
(一)导学案的作用:
教师由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策划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从而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导学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中有六个作用:①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②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③学生课堂展示的备份材料;④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⑤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⑥以后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导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仅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链接,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导学案”实质上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重要媒介,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也就是引导学生在预习、交流、展示和巩固过程中确立和使用适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这也正是我们提出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原因。
(二)实施导学案的意义
通过“学案导学”策略,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借助“学案导学”策略,则能够将教材内容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的“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长期的实践,将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尤其是对教材的宏观把握和建构能力,会有明显的提高,我们将不再盲从各种教辅资料,更重要的是,它会使我们养成潜心钻研,专心教研的良好工作习惯。
四、导学案的编写
(一)编写原则:
1、章节化原则。按教材章节设计学案,做到每节一案。这样便于控制学案的知识量,加强授课的针对性、计划性,较好地实现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问题化原则。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思,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和创新素质。
3、参与化原则。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学会学习,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在学案设计中应考虑让学生进行参与性学习。在课堂上通过学案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激励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还课堂于学生。
4、方法化原则。强化学法指导,通过学案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同时注意学法指导的基础性与发展性。在引导学生形成基础性学习方法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发展性学习,让学生能够用已学方法,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5、层次化原则。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所涉及的课堂内容,要分层探究,有序引导,体现知识的逐步生成过程,要由低到高,螺旋状上升。探究或学习的内容要清晰明了,每一部分要做什么,必须是能动的,一目了然的,不能含糊不清,无从下手。各层次之间的衔接要自然和谐,即由此可以及彼,由此能够达彼。一般地讲,要做到依托学案并阅读教材,就可以了解概念,推演定理,应用定理,完成典型例题,基本做好目标检测。这与教学内容、教学流程、课标要求紧密相关。
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导学案的编写模式及要求
导学案的组成:至少应设置“学习目标、新知导读、范例点晴、达标检测、学后反思”等五个环节。可根据内容适当增设“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情境引入、学法指导、小组讨论、探究延伸、高考题精选、研究性学习、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栏目。
必设栏目: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1)数量以3-4个为宜,不能太多;
(2)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
(3)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涉及的重、难点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
(4)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教师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学习目标既不能过低,使学生达不到基本的学习要求;又不能过高,造成多数学生经过努力也很难达到。
(5)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
2、新知导读
新知导读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释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可用填空、填表、简述、推证或探索等形式。
怎样设计问题?
①问题要能启发学生思维;②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③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④问题或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机械照搬课本内容,抑制学生的积极思维。⑤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如:你判断的依据,你的理由,你的发现,你认为是怎样的?等等。
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3、范例点晴
可含思路点拨、变式引伸、方法、步骤、解题反思等。
4、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
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高考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
(1)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
(2)题型要多样,题量要适中;
(3)难度要适宜,既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秀生成长。
(4)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注重及时反馈矫正。
5、学后反思
是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思想方法与技能的认识。不仅要对知识技能进行归纳,而且应对思路方法(包括学习方法)进行概括提升。
选设栏目:重点难点、知识链接、情境引入、学法指导、探究延伸、高考题精选、研究性学习等,举例说明:
(1)知识链接
对本节所涉及已学知识进行回顾,可采用填空、填表、课前小测验(前置测评)等形式。该环节的作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
(2)学法指导
有两种常见的形式:第一种是本学科的研究方法。第二种是学生平时普遍使用的学习方法。如:阅读的技巧、做笔记的方法,自主学习的方法、小组合作的技巧等。
在课堂教学中应逐渐渗透各种方法。或在导学案中引导学生领会理解,或者提出明确的要求,也可以口头说明。
如何指导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指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掌握和熟识一些基本规则,从而有效的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因此可在最初的导学案中标明一些要求:如专心听人发言,眼睛注视对方,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努力听懂别人的发言,边听边想,记住要点;为保证别人思维的连贯性,在别人发言时不要随便插嘴打断,如有不同意见,要耐心听别人说完后再及时提出等等,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的好办法。
只有经过长期不懈的指导和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随时校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走向成熟。
(3)探究延伸
各班根据学情选用。
五、导学案的使用
(一)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它要求教师将导学案课前下发,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预习。同时,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
2、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地方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这样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学生分组讨论“导学案”中的有关内容。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特别是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或学生展示交流时解决。
(三)“导学案”中问题的展示与交流。展示与交流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汇总在一起,由学生进行重点讲解,其他同学做辅助与补充。在展示与交流时教师要注意适时点评、概括升华。
(四)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要注意:
1、上课前发给学生,学生预习时,教师要了解全班同学的学习及知识掌握情况,以便为学生的展示环节提供内容。
2、教师在课堂上要做到“五让”:教材让学生自读;知识让学生探索;问题让学生解决;结论让学生概括;体系让学生构建。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3、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课堂上注意总结学习规律及“学后反思”的填写;课后注意“导学案”的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4、“导学案”设计和使用时应注意不同年级、不同学生对导学案的要求,使“导学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不同学科“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应该有不同的特点。
六、编写、使用导学案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如何处理教材、导学案及教辅资料的关系
导学案是教材内容的“导读、导听、导思、导做”,应覆盖包括教材中章节练习在内的主要内容,并有意识地为学生使用教辅资料作适当铺垫。导学案供学生在课前、课堂上使用,课后可适当布置些教辅资料上的作业以作教材的补充或拓展。
(二)编写高质量的导学案是一节课成败的基础,它能体现教师的“支架”作用。使用时要求教师语言简练、开门见山、直击要点。作为教师要清楚何时点拨、点拨什么内容(易错易混知识点、方法、规律、知识结构、注意事项、拓展等)。
教师编制导学案时,必须把握好对教材的“翻译”,把教材严谨的、逻辑性极强的、抽象的知识,翻译成能读懂、易接受的、通俗的、具体的知识,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出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
老师要能够深入浅出,设计导学案要做到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层次梯次化,梯次渐进化。
教师编制导学案时,在难度、内容和形式上设计可分为ABCD四个级别:A级为“识记类内容”,要求学生在课前时间必须解决;B级为“理解级”,要求学生能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经验挂钩,形成融会贯通的衔接;C级为“应用类”,学以致用,能解决例题和习题;D级为“拓展级”,要求学生能把知识、经验和社会以及最新科研成果挂钩。
“四级要求”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自主选择。对于老师而言,导学案则实现了从教师带着书本走向学生,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书本,学生带着问题走向教师的转变。
(三)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四)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五)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你一定能过关!
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六)课后反思与完善
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解决问题的能力情况。个别问题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单独解决,如果是共性问题,则是下阶段要强化训练的知识点。
2、反思教学方法是否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3、知识点的训练程度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是否匹配;
4、某个教学环节失误的原因是重、难点把握力度不当,还是对学生的指导、点拨不到位;
5、某个教学环节的成功是偶然还是必然等。
总之,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反思型教师,要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自己。
导学案
导学案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而编写的纸质文案。
内容
导学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前预习、课中研讨、课堂与反馈练习、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环节。
使用方式
可以采取学生自学,讨论,展示,再由教师精讲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指导思想
关注学习方式改善
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注课堂教学效益
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注校本研修实效
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六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导学案”实施细则
一、指导思想:
1、关注学习方式改善。切实落实构建生态课堂的教学理念,完善学习方式,拓展学习时空,倡导自主探究、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关注课堂教学效益。坚持向“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理念,优化教学过程,减少无效或低效教学活动,实行精细化教学,力求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关注校本研修实效。进一步加强对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和管理,搭建备课组合作共享的实践平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团队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实施细则:
(一)“导学案”的备课模式:
“导学案”备课的基本模式:“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优化学案、师生共用”。
1、周集体备课
了解学生,疏通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知识体系。
2、集体备课
备课组长提前两周召集全体组员就一周内所要讲的内容进行说课,着重围绕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流程,分析学生情况等方面内容。
3、轮流主备
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备课组长将内容进行分工,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初稿,并交给备课组长审查修改;备课组长将一周的“导学案”草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4、课前备课
上课前一天将“导学案”发至学生,正式上课前收齐后适度批阅,任课教师对“导学案”再次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完善。
5、课后备课
师生共用“导学案”实施课堂教学,课后教师在“导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
6、整理成册
备课组长负责将“导学案”整理成册(本组内保留电子稿),作为本备课组的教案,每学期交教导处一份,以备检查和存档。
(二)“导学案”的编写原则:
编写“导学案”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确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
2、导学性原则:具有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师生可共同参与。
3、探究性原则:尽可能设计可供学生在研究中学习的内容,有可供师生丰富完善的“留白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
具体要求:
第一、“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第二、“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第三、“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第四、“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每周一检测);
第五、注意“导学案”与一般教案、讲义的区别,不能把“导学案”写成类似学习辅导用书的模式。
第六、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应有各自不同的特色。“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课同步,适合于不同课型的教学需要。
(三)“导学案”的使用原则
⑴对学生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本预习。所有学生必须自行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做拓展题,生疏或难以解决的问题应做好标记,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2、课堂上注意做好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学完一课后,要在“导学案”的空白处写上“学后记”(学后心得)。
3、每隔一周将各科“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⑵对教师的要求
1、一般不布置另外书面课外作业,认真指导学生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以便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课堂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课本的范例示范作用,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除了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外,教师还要提升自己,做到教学相长。
3、上课过程一般可分为:⑴预习交流(小组内进行互帮互助);⑵预习疑难反馈、课文重点讲解(可学生解答或教师解答);⑶师分题(如重点词组或句型练习),分组合作(小组成员板演,小组长领导本组学生把自己分的题全部讲会,让全部组员掌握);⑷展示提升(各组派代表讲清本组的题目,其它小组同学提出疑问及不足);⑸穿插巩固;⑹达标测评,拓展延伸。
4、要做到“四精四必”:精选、精讲、精练、精批,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纠。教师必须提高三种能力,即:提高备课中的“厨师”能力;提高课堂上的“公关”能力;提高教学时的“导演”能力。
⑶其他使用要求
1、教师必须在实施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预习后交给老师,教师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导学案”,了解学情,二次备课,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严禁组织学生代替教师的批阅。
2、要求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课前还是课上都要主动依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教育学生课前预习时切忌抄袭他人,弄虚作假。
3、课堂上要求教师以学定教、灵活使用。课堂上要随时把握学情,灵活进行调控,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坚决不讲,教师只讲学生的疑点,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提炼方法,最大限度的减少多余的讲解和不必要的指导,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习和训练时间。课后,教师要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后记”,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错题集”。
4、定期的巩固复习:有针对地实施“周周清”“单元清”等巩固练习。
(四)“导学案”基本格式:
(学科)导学案
课题 课型 执笔
审核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学具准备和学法指导】
【学习过程】
1预习导学
2课堂研讨
3延伸拓展
(五)有关保障措施:
⒈实施“导学案”后,原则上停用除与教材配套练习册外的教辅材料、除“导学案”与“周周清”或“单元清”巩固练习卷外,不得另外印制试卷;传统意义的备课模式停止;严格按课程标准开足课程,并按标准课时安排学科教学时间。
⒉周周清、每次月调研考试题必须有不低于60%的内容来源于教材和“导学案”的原题型。
⒊实施“导学案”后为确保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改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强化学生学习品行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切实落实“二先二后”(先预习后上课,先思考后提问)的学习程序,倡导课前真预习、课上乐学习、课后善整理的学习风气。
⒋合理安排学生座位,建立“631学习小组”。班主任要协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合理安排学生座位,以便于开展小组合作,同伴互助。即将全班学生分成10个“6人异质学习小组”,相互竞争。每个学习小组再分成两个3人组。有问题3人组先进行研讨,解决不了提交6人组讨论,再不行提交课堂全体讨论。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功能,同时每组确定1名小组长,负责本组成员的达标、纪律、卫生等。一周评一次参与积极的小组和个人(每参与一次发言,本组所有成员都加1分)。
⒌实施“导学案”的学科教师,学校将发放适当的集体备课津贴。
⒍对实施“导学案”学科教师的课堂评价标准是:①看学生气氛是否浓厚;②看学生的参与面是否广,参与人次是否多;③看学生占用的时间多少;④看老师采取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法是否好;⑤看效果,看效率。学校评课标准,强调两个字:一是活,看学生参与和学生气氛;二是实,看课堂是否很实效,看学生能力素质的提高。
花园乡小学导学案编写和使用要求
一、学案的编写
(一)导学案编写的基本原则
1、生本教育原则:生本教育思想是指导全优课堂的重要理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生本教育”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导学案设计必须体现生本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信任学生,注意留足自主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
2、自主学习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预习习题的设计一定要为学生学习新课服务、为合作探究做准备。
3、可操作性原则: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具体操作方案,编制要指向所有的学习内容,要体现学习方法的指导与渗透。做到:内容全面覆盖,重点难点突出,学法指导科学,要求清楚明白,语言表述准确。总之,导学案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可操作性原则,这样才能使导学案具有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4、因材施教原则:导学案的编制要根据本班学生具体情况设计。在集体备课后,根据本班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结构、已有知识经验和生活体验等实际情况,设计导学案。杜绝导学案简单化、剪贴化、粗放化。
(二)导学案编写的基本环节
导学案编写包括课前自学、课中探索和当堂检测三个板块。具体由以下九个部分组成。
1、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要了解、掌握、运用的知识与基本技能等;
方法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的方法和要达到的能力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真挖掘蕴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个人发展目标,目标要简洁、准确、清晰、全面。
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可操作,切忌空洞,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根据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辩证处理好阶段性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要做到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文本呈现时不强求分维度项目表述。
2、重点难点: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并依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以利于学生在学习时集中精力、克服困难、把握重点。
3、知识联系: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学段学习过程中的地位呈现给学生,以利于构建系统的知识网络。
4、学法指导:学法指导是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活用等学习活动方式的指导和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是对学生自我学习的重要指导,包括学生要重点理解教材中的关键词句、内容等。学法指导要体现在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切忌空泛。
5、问题结构:导学案设计的问题应是学生学习的结构图和程序链,要有层次和联系,以利于学生在解决一个一个小问题中,顺利解决重点问题,并能体会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6、反思感悟:学生学会每个知识点、解答每道题都要进行反思,要把得失总结、真理领悟、生成质疑用双色笔写在导学案上。便于有效开展展示交流、复习巩固活动,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7、练习尝试:
题目设置要分三个层次:
基础训练题:结合学习内容,选编基础性较强的习题,题目要能体现学生对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理解,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题量控制在50%左右,难度在0.8-1.0之间。
小型综合题:结合学习内容,选编综合性较小的习题,题目要能体现学生对本节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的运用,可以让学生合作学习完成。题量控制在30%左右,难度在0.5-0.8之间.
拓展训练题:结合学习内容,选编一至两道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的综合性较强的习题,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课上合作探究后完成。题量控制在20%左右,难度在0.3-0.5之间。
8、归纳小结:本项内容是对本课所学知识、方法、规律的总结,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后进行,由学生在教师启发、点拨、引导下完成。
9、达标检测:检测题的设计一定要围绕新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核心内容,突出重点,围绕目标,有针对性,要“精”、“准”、“短”,设计一定要将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主次排队,不求面面俱到。
(三)学案的编写过程
1.学案的编写体现“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师生共用”的精神。学案的编制,要由备课组集体完成。可以按照这种方式:先由备课组集体讨论,每个人都发表看法;然后做好细致的分工,每一节课由一名教师主笔,接下来由组内评价、审议草稿;定稿之后印发给学生;最后由首先使用的教师反馈课堂效果,为其他人授课的改进提供建议。
2.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开学初即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一般应该是较有经验的老师。
3.主备教师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将学案草稿交备课组长。
4.备课组长初审后至少提前二天将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由备课组长召集备课组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
5.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学案修改后交审核人审定。
6.上课前一天将讲学稿发至学生,任课教师也再一次阅读理解补充学案,即进行课前备课,使讲学稿具有个性特色。
7.教学时师生共用学案,教师课后在学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教后记,用于下次集体备课时小组交流,使经验得以积累,教训和问题提炼成复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则在学案相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学习心得等内容。
(四)学案编写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使用学案进行教学,就是“拿来”,可以选择,可以取舍,可以更新内容。更新的内容不少于四分之一。总之,要创造性的使用它,灵活地使用它;而决不能变成“教学案”
1.要研究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的时间、氛围要得到保证和营造。
2.各教研组长要把好学案的审核关。
3.要有效利用学案,提高学生学与练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4.加强年级组学案使用情况的抽查和情况通报。
5.要贯彻“明确、实用、高质”的六字方针。
“明确”:(1)要分课时;(2)突出难点和重点;(3)步骤明晰。
“实用”:讲究讲与学的合一。
(1)以训练为主;(2)以难以讲清的内容为主;(3)以举一反三内容为主。
“高质”:要注意质量和效果。要避免轮流制作,要请有经验的教师把关和制作;要避免分头制作,闭门造车,要集思广益;要避免抄袭现成教案,要有集体智慧和创造,要结合学生实际。
“导学”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所谓“导学”是指以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老师单纯的讲,学生被动的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而教师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习惯,教会他们怎样学习、怎样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案的使用
(一)学案使用时的基本操作程序
1、结合学案 课前预习
一般是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自学。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应进行适当辅导,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要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如告诉学生学案中哪些内容只要略,读教材就能掌握,那些内容应注意知识前后联系才能解决等等。让学生逐步理解掌握教材.第二,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疑问的问题作好记录,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课堂。
这样做,一方面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而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正确的自学方法一旦形成,往往能使学生受益终身。总之,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其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
2、小组互助 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是解决学生在预习过程中的疑问。讨论交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应组织学生讨论学案中的有关问题,对一些简单,易懂的内容教师只须一带而过,而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形成共识。而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应及时汇总,以便在精讲释疑时帮助学生解决。值得注意的是,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紧扣教材,学案,针对学案中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避免草草了事或形式主义,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精讲点拨 解难释疑
精讲释疑精讲释疑就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教师在精讲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精讲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精讲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次,精讲应具有启发性。学生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能解决的问题应尽量让学生自主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提出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给予表扬,而比较幼稚的问题不应讥笑,挖苦,以保护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
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适时点拨;
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应针对疑难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
(4)达标训练补偿矫正
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这是学案导学的最后一个环节。练习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讲评时应把重点放在学生学习的难点上,根据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5、巩固总结 反思领悟
指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反思。可提示学生:想一想,本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主要探究了哪些问题?通过本课学习得到哪些启示,还有哪些疑问?可将启示、疑问在学案上写下来,或者当堂交流,或者在课后请教老师、咨询同学。长期坚持这样做,能够逐步引领学生形成反思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6、预习指导
用约5分钟时间指导学生对下一课时的内容进行预习。重点从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重点难点和要完成的任务等方面预以指导。为学生预习做好思路和方法上的铺垫。
(二)关于学案的批改与保存
对学困生要加强指导,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完成基础题。达标练习要当堂完成。教师要及时批改学生的练习。做好学生的订正和二次乃至三次批改工作。对学生的错题要建立错题档案。学生的学案交学校统一保管,到进行复习时再下发给学生。
(三)学案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1、在使用学案导学时,要注意学案中各个知识环节间的过渡与转换,设计过渡语进行转承连接,既增强知识间的前后的联系贯通,又可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下去的强烈欲望。
2、实施过程中,教师决不能放手,要给予适时的引导和点拨。演好“导演”的角色。。
3、运用学案导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中,要关注后进生的学习情况,必要时要个别辅导,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在被遗忘的角落里。
4.指导学生重视学案的整理和保存。精心设计的学案,既有指向学习目标的知识要点,围绕重点内容的问题探究,又有学生对学习过程与结果的总结反思,是一份很有价值的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依次整理、保存好每堂课使用的学案,并作为重要学习资料,在后续学习、考试复习时充分利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案的价值,重视学案的使用。
5、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适时鼓励,以提高其学习兴趣。
总之,学案的使用,创设了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热情参与进而由兴趣向进一步探索的方向过渡,较好地解决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问题,转变了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同时也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案的使用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