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客服QQ:357588611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优秀15篇)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怎样才能写好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这里给大家提供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方便大家学习。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初步认识并辨认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2、能力目标: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会辨认这四种图形。

教学难点:

体会“面”在“体”上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漂亮的城堡)

今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准备带我们去参观数学王国中的图形城堡,想不想去呢?淘气有个要求,这节课你必须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做到了吗?在这座城堡里,住着各种形状的图形,请小朋友们认一认,说一说这些图形的名字。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的城堡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住着一个庞大的家族,那就是平面图形。(课件出示:平面图形)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这些平面图形。(板书:认识图形)

二、操作交流,探究新知

1、感知“面”在“体”上

(1)观察操作。

淘气告诉我们一个小秘密,他说这些平面图形都藏在大家桌面上的物体中,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你桌上的物体其中一个面,并说一说你摸的感觉。赶快行动吧!

(2)汇报交流

说一说:你摸一摸自己找的图形的面,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面”的主要特点是平。)

2、动手操作,合作学习

(1)教师启发: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这些平面图形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留在桌上的白纸上呢?小组合作讨论方法。引导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可用描、画、印等方法),给予赞扬。

(2)老师已经为你们准备好了纸张,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选自己喜欢的立体图形,把这些平平的面请下来吧。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3、小结

像这样把物体的一个平平的面表示成一个平平的图形,这些图形就叫做平面图形。

4、大家真了不起,老师也将这些平平的面请到了电脑上,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

(课件演示,出示图形名称,板书。)

5、想一想,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呢?你想怎么记住这四位新朋友呢?

6、仔细观察哪两个图形长的比较像呀。怎么区分它们呢?(课件演示)

7、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图形,下面就用小棒来摆一摆,看一看你能摆出哪些图形。(学生动手操作,演示)

师:有没有摆出圆的?现在能不能快速的将这些图形分一分呢?

8、间休:幸福拍手歌

其实这些图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请你在教师中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哪个面是我们今天认识的图形。老师也找到了几个图形,这些交通标志的表面都是什么图形呢?

小结:正是这些交通标志牌无时无刻都在提醒着我们注意交通安全。

三、巩固加深,迁移拓展

1、猜一猜。

2、完成练习一1、2题

3、欣赏图形。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2

第三册“倍”的初步认识教学预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63页至6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认识“倍”的学习过程,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弄清“几份”和“几倍”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分析、迁移的能力和有条理地叙述的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倍”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含义。

教学准备:图片、小棒

教学方式:动手操作、师生互动、情境创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复习铺垫。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

(1)

(2) △△△ △△△ △△△ △△△

2、口答:苹果: ○○○

梨 : ●●● ●●●

苹果有3只,梨有( )个3只。

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操作探究、初建概念

1、师生探讨。

(1)出示情境图(三个小朋友的对话,并分别指蓝花、黄花和红花)

(2)引导学生摆花片:摆2朵蓝花片

我们还知道黄花3个2朵,怎样摆黄花呢?(学生讨论后试摆)

(3) 指名上黑板摆黄花。

问:“他摆的是几朵花?他是怎样摆的?”

问:“比较一下蓝花和黄花,你发现了什么?”

可能有学生说:“我发现黄花比蓝花多4朵。”

也可能有学生说:“蓝花比黄花少4朵。”

“我还发现蓝花和黄花一共8朵。”

师指图问:“你还能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讨论一下。”

如果有学生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那我会惊讶地说:“你再说一遍,我没听懂呢?”当学生再说一遍后,我会说:“你们看出来了吗?我怎么看不出来,你能教教我吗?”

[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摆花片、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同时我通过“你能教教我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揭示课题。

问:“你是怎样知道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黄花有3个2朵,就是2朵2朵地摆黄花,要摆3次,黄花有3个2朵,就是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教师指出: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3份,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

这里黄花的朵数与蓝花的朵数之间存在着“倍”的关系,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讨论的“倍”的初步认识。

3、逐层认识。

追问:把蓝花的朵数看作1份,黄花的朵数有这样的几份?我们可以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同桌互相说说。

如果黄花再添2朵,现在是几个2朵,我们怎样叙述他们之间的关系呢?

指名回答。

如果拿去4朵黄花,剩下几朵黄花,那么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

4、练习反馈。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边看图边说出两种书的倍数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以上的操作,使学生明白几个几份,就是几倍,由日常概念“份”引出数学概念“倍”。由学生先探讨,然后再研究,最后教师再揭示,层层推进,加深了对“倍”的认识。同时通过份数的变化,让学生明白“份数”与“倍数”的关系

三、深入研究、巩固认识。

1、动手操作。

蓝花有2朵,红花有4个2朵,你能摆出来吗?

指名上去摆红花。

问:“他是怎么摆的?为什么要2朵2朵地摆?”

问:“怎样说出红花与蓝花的关系?”

指名回答,然后一起说。

如果再添2朵蓝花,现在是几朵蓝花?那么蓝花有4朵,红花有几个4朵呢?我们就说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2、练习深化。

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如果添1棵白菜,青菜的棵数又是白菜的几倍呢?

如果再添2棵白菜,白菜有( )棵,青菜有( )个( )棵,青菜的棵数是白菜的( )倍。

设计意图:上一层次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几份”就是“几倍”的联系,这里着重让学生了解当标准量发生变化时,那他们的倍数关系也会发生变化。学生在情境的创设和动手操作中自主构建了数学知识,在探究中发现,在合作中明理,从而对“倍”的含义的理解更加理性。

四、导练启思,拓展延伸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你是怎么知道的?

2、做“想想做做”第4题

(1)出示题目,自读理解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3)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3、做“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画一画,教师注意巡视检查

4、游戏:教师拍一倍的次数,学生按要求有节奏地拍出表示几倍的次数。

5、发展练习:(显示情境画面)

看,妈妈买回来的水果真多呀!

2个苹果 3支香蕉 4个桃 6个梨 12个草莓

看着这幅图,用今天学的有关“倍”的知识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拍手游戏既可以检查全体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可以调节课堂气氛。而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五、总结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3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几》教案

设计说明

“几个”和“第几”的知识学生并不陌生,因为生活情境中经常用到它们。几个和第几是基数和序数的浅显说法,“几”表示事物有多少,“第几”是事物排列的顺序号。对于刚入学的学生,对“几个”和“第几个”区别起来还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本节课的设计重在指导学生区分“几个”和“第几”。

1.从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引入。

以去动物园为情境,在门口排队买票为主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使学生在情境中感知“几个”和“第几”的含义,并了解“第几”的相对性。

2.重视小组合作的探究式学习。

本节课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小组成员不断发现,知道了“几个”表示物体数量的多少,而“第几”是其中的一个,明确了基数和序数的含义,能区别“几个”和“第几”,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作用。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课堂更应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在本节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些有层次、针对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比较的过程中自然地训练了思维,并掌握所学知识。如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现在有几人在排队?谁排第1?那位叔叔现在排第几?军人阿姨呢?让学生体会第几的相对性。这些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在不断的辨析比较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活动卡

学生准备 学具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哪位同学反应最快!听好了,请同学们举起自己的右手,听口令,好,开始,左边的眼睛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左眼)右边的耳朵在哪里?(学生指自己的右耳)轻拍你的前胸3下,轻拍你的左肩5下……

师:同学们真聪明,为了奖赏你们,老师要带同学们去动物园参观,你们想去吗?(想)

课件出示动物园的售票处。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动物园的售票处,人们井然有序地在排队买票)

设计意图:由教师与同学们做口令游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使学生明确前、后、左、右、这几个准确方位,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学习第几。

(1)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图中的情境。

(学生描述)

(2)说一说,有几个人在排队买票?

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进入动物园,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

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后面的两位阿姨呢?后面的那位叔叔呢?小朋友前面有几人?后面呢?小组讨论一下。(学生再次在具体情境中明确第几,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3)说一说军人阿姨排在第4的理由。

(4)看到小朋友买票的情境,同学们除了知道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以及每人的位置,你们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教育学生自己已经是小学生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在公共场所应当自觉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设计意图:模拟现实情境,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感知第几的含义,深化了学生对序数含义的理解。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地渗透了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2.区分“几个”和“第几”。

(1)请同学们再数一数,一共有几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谁?有谁愿意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学生上台前数一数,指一指)

同学们已经明确一共有5人在排队买票,排在第5位的是一位叔叔,同样都是“5”,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你是怎样理解的?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

(2)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明确:图中有5人,这里的“5人”表示事物的数量,叔叔排在第5,这里的“第5”表示的是其中的一人,同样是“5”,意义不同。

(3)讨论图中的两个“5”分别表示什么。(学生明确:“5人”表示购票的人数,“第5”表示买票的叔叔所在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感知自然数的两个含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比“5”和“第5”两个数所表示的意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自然数基数和序数含义的理解。

3.感知“第几”的相对性。课件演示排在第1位的阿姨买完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走上前来的动画。(出示课堂活动卡)

(1)让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区分“几个”与“第几”。

(2)教师操作课件,出示正确答案,强调观察的顺序和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动态演示第一人买完票走了,后面的4人前移一步,使学生感受到:排队的位置变了,顺序也发生了变化。让学生感受序数的相对性,突破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请几位同学上台前。

数一数,一共有几人?从左数第2位是谁?A同学从右数排第几?从左数排第几?她的右边有几人?左边有几人?

5.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设计意图:通过排队游戏,使学生明确确定物体的排列顺序时,先确定数数的方向,然后从1开始数起,数到几,它的顺序就是“第几”,进一步体会“第几”的相对性。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4

教案示例

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2.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用具

计算机、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一)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

秋天来了,各种水果都成熟了,小动物们到果园里摘苹果.快看,它们回来了!

出示图片:摘苹果

2.教师提问

(1)你能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吗?

(2)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呢?

(二)引入课题

1.教师说明:今天我们就来重点解决“一共有几个苹果”的问题.

2.教师提问

(1)谁能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2)怎样列式?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一)动手操作

1.教师提问:“9+5”到底应该怎样算呢?

2.动手操作

用红颜色的圆片代替小兔摘的苹果,用黄颜色的圆片代替小猪摘的苹果,把自己的

想法摆一摆、说一说.

3.小组交流想法

4.教师提问: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向大家汇报?

(二)小组讨论

刚才你们用了那么多的方法解决这个数学问题,你最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三)创设情境

1.教师谈话:参加采摘活动的还有许多其它的小动物,你们想看看他们的收获吗?

2.出示图片:草莓、梨

3.教师提问

(1)谁能说说图意?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2)怎样解决?你是怎么想的?

4.我们今天帮助小动物解决了许多数学问题,请你观察一下我们列出的`算式,有什么特点?

三、练习巩固.

(一)出示图片:算一算

小动物们还有一些数学问题想请你帮助他们解决,你愿意吗?

(二)出示图片:肯德基餐厅

1.经过一天的采摘活动,小动物们很饿了,他们来到了动物肯德基餐厅.请你帮助小动物选择一份套餐(包括一份主食和一份小食品),并计算出你所选择的套餐要花多少钱.

2.全班汇报

3.发散思维:假设现在我想任意地选取两种食品,比如:一个巧克力圣代8元和一份薯条5元,你能帮我算算要花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想法.

四、小结:这节课你们上的高兴吗?有什么收获?

教学点评:

新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要给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并在教学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培养自主探索、猜测验证的学习习惯,并引导学生与他人进行积极有效的合作交流。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应表现为:创设情境——建立模型(探索交流)——解释应用。本节课通过创设小动物采摘水果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适时组织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理解凑十法的意义,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最后,创设了购买肯德基食品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自己选套餐的数学游戏活动,实践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的习惯。从而达到使学生学习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7,第21页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

录音机;投影仪;主题图;图片: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l~5各数

(二)排序

1、教师报数字请学生拿:2、5、3、1、4。

2、4、2、5、1、3,请学生把以上几个数字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同桌互相检查、纠正。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教师播放配音故事“小猴吃水果”(同时出示主题图):有一天,猴兄弟在花果山上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渴,于是他们跑到花果山上采了许多水果,来到草坪上吃。可是,在分水果时出现了小小的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猴们分水果吗?(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良好品德。)

提问:1、图上有哪些水果?分别是多少?

2、图上有几只猴子?如果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够不够?

(二)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学习“>”“<”和“=”

1、教学“;”(猴和桃比)。

(1)指导学生操作学具,用一一对应的方法竖排出来,说出谁多谁少。教师出示相应图片及数字。

(2)教师说明:当桃和猴谁也不多,谁也不少时,我们就说3只猴和3个桃相等。(板书:“=”),等于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请学生跟读“3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1)学生操作学具,得出猴比香蕉多,也就是3>2(板书3>2)。

(2)请学生观察“>”,教师及时板书简笔画,“一条大鱼和小鱼,大鱼在前读大鱼”,学生学说顺口溜帮助其进行形象记忆。

3、教学“<”(猴和梨比)方法同2。

“一条小鱼和大鱼,小鱼在前读小鱼。”

4、请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后,教师用顺口溜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数在前用大于,小数在前用小于,相同数间用等于;大大嘴巴朝大数,尖尖嘴巴朝小数。

5、发散思维。

(1)看看还有谁和谁能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

(2)同学们,你们知道小猴在分水果时出了什么问题吗?(培养学生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你们说说怎样分才公平?(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各抒己见。

三、知识运用

(一)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读题,请学生听清题意。

1、左图:两边各有几只灯笼,谁多谁少,几大于几?

2、右图:两边各有几只小猴,谁多谁少,几小于几?

学生独立填写,教师注意巡视,及时批改。

3、请学生读一读两道算式。

(二)做教科书第21页练习二第5题

1、学习小组的同学互相说图意,松鼠和松果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小于几?

2、花和蜜蜂各有多少,各用数字几来表示,几大于几?

(三)游戏:看谁找得快

1、教师出示数字2和4,问: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请学生快速在学具盒里找出今天学的符号,举起来,看看谁最快。

2、小组游戏:请学习小组的组长出示两个数字,其他同学找符号。

3、填第22页第6题,相互评价。

四、全课总结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6

一、指导思想

数学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美丽而奇妙。数学是神奇的世界,肯定有不少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是重中之重。在数学教学中探求问题的思考、推理、论证的过程等一系列数学活动都是数学教学中实施思维训练的理论依据之一。因此,趣味数学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教材简析

一年级《趣味数学》教材课程,主要设计理念是:趣味性、实践性。通过一系列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把数学与儿童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看到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学生学起来也亲切、自然,可以通过自己的认知活动,实现数学观念的构建,促进知识结构的优化。学习内容以数学游戏、数学故事、数学实践活动为主。

三、目的要求

1、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

2、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

3、使学生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5、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敢于质疑、独立思考、不怕困难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6、培养学生数学思考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

四、时间安排

单周四下午3:40——4:40

五、主要措施

1、以新课程的理念和新课程纲要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依据,采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敢于质疑,乐于讨论探究各种现象,喜欢和他人合作解决问题。

2、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和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应用中感受数学创造的乐趣,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3、课前让学生准备好学具,课上组织好每一个教学活动,把每一个教学设计都落实下去。

六、内容安排

1、认数

2、我的位置

3、趣味拼图

4、折一折,比一比

5、我会编故事

6、猜一猜

7、找规律

8、生活中的数字

9、巧摆火柴棒

10、有趣的数学题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7

一、复习利息、成数等概念

1.做整理和复习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加以回答,教师补充完整。

提问:同学们准备用自己的存款做些什么事情呢?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及时表扬那些准备用自己存款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的学生,适时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

2.做整理和复习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什么叫本金、利息、利率?利息的意义是什么?

利息是怎样计算的?

让几名学生回答.然后将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用幻灯显示,请学生齐读一遍。板书利息的计算公式: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3.做整理和复习第4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另请两名学生分别对两个问题加以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3、4题。

把全体学生分或两组.一组做第3题,另一组做第4题,答案直接写在课堂练习

本上:教师巡视.及时纠正学生中间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二、复习有关利息、成数的应用题

1.做整理和复习第3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要求利息,必须知道哪些数据?(引导学生在题中找出本金、利率、时间 各是多少。)

计算利息的公式是什么?(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公式。)。

让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及时纠正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最后集体订正。

2.做练习三的第1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教师无需用任何提示,直接让学生计算利息。教师行间巡视,然后集体订正:

小结:我们国家还有许多贫困地区的儿童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许多小朋友都像小英一样把零用钱节省下来存入银行,既支援了国家建设,又可以把利息捐献给希望工程。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平时勤俭节约,不乱花钱,为贫困地区的儿童献一份爱心。

3.做练习三的第2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教师说明:购买建设债券是支援国家建设的另一种方式,和储蓄在实质上是一样的。只是债券的利率一般高于定期储蓄。

抽取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等全体学生做完以后,集体订正。尤其要提醒学生注意题目要求的是到期时一共能取出多少元?所以在求出利息以后,不要忘记把本金加上。

4.做整理和复习第5题。

请一名学生读题。

提问:一成五是多少?

这道题里单位1是谁?

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哪种方法更简便?(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

分别请两名学生回答这两个问题。

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分别用方程解法和算术解法进行解答,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最后进行集体订正。

5.做练习三的第5题。

请一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其余学生做在课堂练习本上。教师巡视,集体订正.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你说我摆”的游戏,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通过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具准备

积木、机器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搭积木游戏

(一)搭积木

1.教师:你们玩过积木吗?

这是老师用积木搭的物体,你们觉得有意思吗?

你能搭出同样的物体吗?(老师挡住所搭物体)

2.教师叙述所搭物体的位置,学生动手搭.

3.比一比谁搭得最象?

(二)自由活动

1.前后两人一组,后面的同学搭好后,说给前面同学听,比一比谁搭得好.

2.说和摆的同学交换.

二、活动二:练一练.

(一)出示图片:练一练

1.你能说出图中哪些物体的形状?

(二)出示图片:机器人

1.数一数,机器人身上有哪些物体组成的?

2.每种物体有几个?

(三)出示图片:猜猜看

1.图中各有几个小正方体?

2.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思考:用同样大的小正方形,摆长方体,可以怎样摆?摆正方体呢?

板书设计

我说你做

课后反思

本课事实上是在能够清楚认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基础上设计的,由于学生数量多,课堂上让每个孩子带自己喜欢的玩具动手摆一摆不现实,所以本节课我采取“你说你摆”的形式,学生说、学生摆,以及为什么等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它们的特征及用处。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9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以及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

教学重点:名数之间的互化。

教学难点:名数之间的互化的实质理解。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复习,导入新知

1,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式的商。[课件1]

5÷6 14÷25 12÷12 18÷35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或字母。[课件2]

12÷35=( )/( ) ( )÷( )=4/7

( )÷( )=a/b 8÷( )=( )/9

( )÷17=7/( ) 1÷( )=( )/d

3,把5个饼分给9孩子吃,每个孩子分得多少个 [课件3]

4,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0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

5,填空。[课件4]

30分米=( )米 180分=( )小时

二,变式类推,深化理解

1,教学P91 。例4: (1)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

(2)17分是几分之几时

思考:A,这两题与复习题有什么区别 有什么相同

B,第(1)题要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应该怎么办 怎样计算

板书: 3÷10=3/10(米)

C,第(2)小题是要将什么改写成什么 怎样求得

板书: 17÷60=17/60(时)

※ P91 。做一做

2,教学P92 。例5: 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

(1)提问:A,用谁作标准 该怎样计算

B,与复习题对比,有哪些不同点和相同点

(2)归纳。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都用除法计算,除数都作标准数,得到的商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都不能写单位名称。

※ P92 。做一做

习前提问:说说用什么作标准数

三,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1,P93 。4

要求说说题目的思路和单位之间的进率。

2,P93 。6

提问:这两个问题中的标准量相同吗 请说说标准量分别是什么

3,P93 。7

四,全课小结,抽象概括

1,本节课所学的两个内容分别是什么

2,你还有问题要问吗

五,家作。

P93 。5,8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0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61—63页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一组数的比较,观察各数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发现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有关的乘、除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知识迁移和推理能力。

三、重点难点:

重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应探索及掌握。

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理解及灵活应用。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挂图(小数点移动)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1)把5米分别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米?(2)把5000厘米分别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0.004 0.4 0.04

(二)导入新课

1.师:[出示小黑板]下面是四年级三位同学的身高纪录。请大家看一看,这些数据对不对?

(小明14.5米,小红1.38米,小李0.14米)

2.师:你们笑什么呀?

生:小明的身高不对。14.5米太高了。

生:[用手比]小李0.14米也不对,0.14米只有这么高

师:两个错的数据错在哪里?小数点写错了位置。

师:是啊,在小数点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不改变小数的大小,但是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直接引起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板书课题:小数点移动]

(三)探究规律

1、出示情景

出示(例5教学挂图):教师便叙述边板书0.009米---0.9米—0.9米---9米{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吧,齐天大圣孙悟空的“金箍棒”平时放在耳朵里,长只有0.009米,遇到妖怪的时候,才亮出来,由小变大,0.009米、0.09米、0.9米、9米、90 米……

师:观察这组数和金箍棒的变化,你有什么发现?(从上往下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吗?从下往上观察小数点是怎样移动的?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小结:看来小数点向后移动,原来的数就扩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原来的数就缩小。

板书:右移扩 左移缩

2、合作探究

(1)提问:从上往下观察它们都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却得到了三个不同的数,对吗?看来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不一样,原数大小的变化也就不一样。数的大小的变化既与小数点移动的方向有关,还与小数点移动位数的多少有关。

(2)合作探究:

究竟有怎样的关系呢?我们来继续深入研究。各组有这样一张表格和一张小数数位表,请你们小组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法进行研究。先吧空白处填写完整,再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原来小数的大小变化。小数点可以向左移动,也可以向右移动。

方法1:表格

小数点移动的位数

( )米=( )毫米

小数的大小变化

从( )往( )观察

小数点向( )移动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移动( )位

( )米=( )毫米

方法2:(学具中的数位表)

(3)交流汇报

谁来说一说,你们是选择哪种方法研究的? 你们发现了什么?

能概括地说一说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吗?

[指名学生对照板书说明小数向右移动引起小数扩大的规律]

悟空打完妖怪,金箍棒要放回去了,谁来说一说这个时候金箍棒怎么变的?(从下到上观察)

(四)实际应用

1.明确数的变化的方法

我们大家研究得出这个规律有什么作用呢?

1.如果要吧一个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可以怎么办?

如果要缩小为1/10、1/100、1/1000……呢?

2.集体交流

根据小数点移动的变化规律,如果要吧一个数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就行了。要把一个数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只要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3.强化去0、添0的问题

出示例6、7 把0.01扩大到它的10倍、100倍、1000倍,各是多少?

把1缩小到它的1/10、1/100、1/1000,各是多少?

遇到位数不够怎么解决?

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如果整数数位不够则要在数的左边用“0”补足。

整百、整千的数,小数点向左移动后,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

4.填空: 把2.3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就( )到原数( )倍。

把0.375扩大到原数100倍,小数点向( )移动( )位。

把0.73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把30的小数点向( )移动( )位,原数变成0.003。

5. 把1.8改写成下面各数,它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0.018 180 0.0018 1.80

(五)总结本节知识,畅谈收获。

附:板书设计

小数点移动

0.009米→0.09米→0.9米→9米

0.009米=9毫米

0.09米=90毫米

0.9米=900毫米

9米=9000毫米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1

教学内容:

教材87页例3、4和课堂活动

教学内容:

1、知道1小时有多长

2、知道1秒有多长

3、简单的换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分针走小格呢

2、1小时是 多少分?

3、1分你能做些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3

1小时是60分,那有多长?

我门一节课有多少分钟》课间休息多久?有多少分钟了?那在休息10分钟就是60分,也就是1时

1小时能做些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举例

学生看书

2、教学例4

你的脉搏1分钟跳多少次?那条一次是多少时间?

有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吗?

那1秒有多长?

学生回答

观察钟面,认识秒针,秒针走1小格就是1秒,那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

观察秒针走一圈后分针走了多少

得出1分=60秒

三、课堂活动

1、10秒你能 派多少个球?

学生活动

2、完成4题

课后记: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2

教学目标:

①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帮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在教学认识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

1.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在建立观念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的应用能力。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在估计测量中,由于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

二、教学新知

1、认识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

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

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

(2)分米的认识

①分米

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

分米。(板书1分米=10厘米)

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

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帮助学生建立观念。

②分米与米的关系

师:2分米长约是多少,用手比划一下?4分米?10分米?

师:你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1米=10分米。

3.长度单位的系统化和展望

谈话: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长度单位的二位新朋友毫米和分米,请你把它们与原来学习过的米、厘米一起,排排队,从大到小排好?引导学生发现:相邻单位的进率都是10。

三、巩固练习

巩固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缺少的环节,这节课我安排的练习题

都与几何测量、几何直觉直接相关,符合当前课改精神。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及时反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收获的信息进行和筛选和整理,完善知识结构,并及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3

教学目标:

1.对整理生活、学习用品产生一定的兴趣,加深对数学的认识。

2.初步感知分类方法的`多样性。体验分类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确定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3.培养同学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重点难点:   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演示法实践活动法合作教学法

教学用具:   一些学习用品、扫帚、脸盆、抹布;体育用品、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把学生分成5-6个小组围坐在一起,并在教室里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各种物品,让学生感受到教室里的杂乱,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数学第41

、42页的内容及练习十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重难点:会辨别平移和旋转,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引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海底世界免费开放啦,你们想去看看吗?

(课件出现海底世界小鱼运动的情景)

师:海底世界的小鱼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吗?

师: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运动叫做平移。像……这样的运动叫做旋转。(板书:平移 旋转)。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二、探究新知

1、生活中的平移

(1)师:平移和旋转指的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

师:判断下列物体的运动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课件出现相应的物体)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回答。

(2)师: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的现象。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

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3)师: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快来移移看!

2、自主探究平移现象

(1)平移小圆点

师:图上有个小圆点,现在我们要把它向右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圆点整体移动。)

师:小圆点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右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

(2)平移线段

师:现在线段要向左平移6格,又该怎么平移呢?说说看。

师: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线段的移动)

(3)平移小房子

A、向右平移

师: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

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课件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右平移)移动了多远?(7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右平移了7格。)

B、向上平移

师:现在小房子要向上平移5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上平移5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上平移5格。)

说得真棒,瞧!(课件出示移动)小房子向上平移5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上平移5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师: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C、向左、向下平移

师: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课件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师:我们再来看看,(课件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4)师:仔细观察这几组图,想一想小房子在平移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在平移前后只是位置发生变化,大小和形状是不变的。)

三、巩固练习、深化提高。

1、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现象吗?(P43 、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下面哪些小鱼可以通过平移能和红色的小鱼重合,请把它们找出来。(P44、4)

4、分别画出将梯形向上平移3格、向左平移8格后得到的图形。(P43、2)

四、欣赏: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现象(课件欣赏)

师:平移和旋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其它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吧!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表格篇15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比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学习了如何求比值之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测量树、旗杆、楼房的高度。这些物体都比较高,它们的高度很难用尺子直接度量,要通过在同一地点,同时测得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相等的规律,间接获得。因此发现和应用这个规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重点。

量量比比 发现规律

通过在太阳光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使学生懂得什么叫影长、如何测量影长并体会和发现在同一时间、同样长的竹竿的影长相等。在此基础上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按照表格的要求,分别测出每根竹竿的长度及影长,算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议议做做 应用规律

这一部分,教材没有把怎样应用规律测量树高、楼房高的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体会方法。通过交流,整理出思路:测出1根竹竿的长度和影长,求出竿长与影长的比值;再测出树的影长,求它的高。并用此方法,实际测量校园里的一棵大树的高和楼房、旗杆的高。当然,如果没有同时测量竹竿的影长和大树的影长,用上面的方法计算树的高,是不会得到准确结果。因此必须突出同一时间测量影长。

[教学目标]

1、通过测量各种目标物影子长度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影子长度与目标物实际高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2、通过分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通过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起兴趣

1.播放动画片《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片段

(故事简介:一个炎热的下午,长工们正和阿凡提在巴依大老爷家门外的一棵大树下乘凉。这时,巴依大老爷出现了,非常蛮横地要大家出100个钱买下树荫。聪明的阿凡提一下就看穿了巴依贪婪的用心,决定将计就计,教训他一下。于是大伙凑够了100个钱给了巴依,巴依心满意足地走了。到了晚上,圆圆的月亮升上了天空,皎洁的月光照在大树上,大树长长的影子正好落在巴依大老爷的院子里和屋顶上。长工们在阿凡提的带领下,涌进巴依的家里,有的还爬上了房顶。巴依吓坏了,急忙赶大伙出去。这时,阿凡提说:树荫是我们花钱买下来的。树荫移到哪里,我们就跟到哪里。你要想让我们出去,就得给钱。巴依大老爷只好认输求饶,不仅退还了100个钱,还答应再也不阻挠大伙在树荫下乘凉了。)

师:故事看完了,你们觉得阿凡提怎么样?

生:聪明机智,敢于同巴依大老爷作斗争,为穷人谋幸福

师:可是,故事并没有结束。巴依大老爷不甘心就此认输,一直在寻找着报复的机会。过了几天,阿凡提有急事出了门,巴依便带着几个打手来到了树下,把乘凉的长工们撵到一边,然后命令打手们把大树砍倒。附近只有这么一棵大树,枝叶茂密,正是长工们避暑的唯一去处。长工们纷纷恳求巴依大老爷不要砍树,这下正中了他的诡计。只见巴依眼珠一转,奸笑了两声说:不砍树也行。只要你们哪个人能说出这棵大树有多高,条件是不准爬上树去量。不然的话,你们还是凑足100个钱再来这儿乘凉吧!长工们一下愣住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里很着急,大家多么希望此时阿凡提能出现在这儿呀!

[评:用《聪明的阿凡提卖树荫》故事引出课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数学实践活动课的趣味性。笔者认为只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苦学为乐学,变难学为易学,变死学为活学。]

二、找寻规律,巧解难题

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不愿意开动脑筋,给大伙出个点子,帮助长工们粉碎巴依大老爷的诡计呢?

1、积极思考,各抒己见。

①学生分组讨论,指名发言。

生:可以趁巴依大老爷不注意时偷偷爬上树,放下一根和大树一样高的绳子,量量绳子有多长,大树就有多高;

生:可以把几根竹竿绑成一根长竹竿,竖在大树旁,如果和大树一般高,只要量一量竹竿长度就行了;

生:利用影子。在太阳照射时,当我们的影子与我们的身高相同,说明大树的影子也与大树的高度相同,马上测量大树的影子。

生:赶快派人去找阿凡提

生:利用媒介物。先拍一张大树和一样东西的照片,看看大树的高度相当于这样东西的几倍,然后量出这样东西的高度,大树的高度就是它的几倍。

生:在氢气球下扎一根很长的塑料绳,把氢气球放上天,当它与大树同样高度时,量出塑料绳的长度。

[评:这一环节中虽然有的同学出的点子并不符合巴依老爷的要求,有的点子操作起来比较麻烦,结果也不甚精确,但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积极大胆地动脑、动口、动手的欲望,不但维持了学生对这个活动的兴趣,更是较好地渗透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仔细观察,找寻规律。

①刚才老师听到有一个同学提到了利用影子。是啊,整个事件其实就是因树荫(也就是树的影子)而起,我们看看,能不能想个办法,还从它的影子入手,算出大树的高度呢?

②(课件出示)一幅画面:父子俩迎着夕阳,走在人行道上,身后投下一长一短两条影子。

师:观察一下,你发现什么?

生:父亲个子高,影子就长;儿子个子矮,影子就短

③课前老师也让同学们测量了长木棒、短木棒和自己身高的影子长度,并将测量的结果填在了这张表格(P78表格)上。请你讲一下自己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测量的,测量的结果是多少。(各组汇报本组的测量数据,可能各不相同。)

师:为什么同样长的木棒大家量得的影长却不同呢?

说明:因为各组测量的时间(比如说有的同学是上午量的,有的则是下午或中午量的)、地点可能不同,所以同样高度的直立木棒的影长也在发生变化。

④观察。请大家仔细观察你测得的三组数据,哪个同学能说一说影子长度与实际高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⑤学生分组观察,讨论,得到:在同一时间,物体实际高度越高,它的影子就越长。并通过尝试计算,发现竹竿有长、有短,影长有长、有短,但各根竹竿的竿长和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评:在学生己有学习和生活经验中体验数学、理解数学和学习数学,真正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思想。]

3.利用规律,巧解难题。

①师:同学们已经发现了影长与物体高度之间的关系,怎样利用这个关系帮助长工们解决难题呢?

②学生讨论,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逐步演示下面过程:

在大树旁垂直竖一根1米长的竹竿,同时量得竹竿的影长为0。5米,大树的影长为2。8米。根据以上数据,请学生分组算出大树的高度是多少米。看看哪组同学用的方法最多?

③各组同学汇报本组的解题方法与思路。

方法一:因为竹竿长度是其影长的2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其影长的2倍。

列式为:2。8(10。5)

方法二:因为竹竿影长是其高度的1/2,所以大树影长也是其高度的1/2。

列式为:2。8(0。5l)

方法三:因为大树影长是竹竿影长的5。6倍,所以大树高度也是竹竿高度的5。6倍。

列式为:1(2。80。5)

方法四:因为竹竿影长是大树影长的5/28,所以竹竿高度也是大树高度的5/28。

列式为:l(0。52。8)

方法五:

[评: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继续探索,深入实践

1.师:同学们真的动了脑筋,连阿凡提都表扬我们了,看:

(课件出示)阿凡提冲着大家一竖大拇指说:六(-)班的同学,亚克西!。

师:看到巴依耷拉着脑袋,灰溜溜地走了,同学们高兴们?

是啊,我们用智慧帮助长工们再一次粉碎了巴依的阴谋,的确值得的高兴。

2.下面,我们就用今天掌握的方法,到操场上任选一个目标物,如旗杆、篮球架等,测量出它的影长,算出它的实际高度来。

准备工作:

①小组为单位,开始分工

②在实际测算过程中思考:有没有更巧妙的测量方法?

3.实地测量、记录、计算

4.情况反馈活动总结

各小组汇报测量及计算结果允许有小小的误差,若出入较大,帮助查找错误原因并现场纠正。

[评:新课标指出,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本节课在此思想的指导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融为一体。]

四、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活动和学习,你都知道了什么?你是怎样知识的?你学得开心吗?

回家后,选择你喜欢的、个头巨大的物体,测量并计算出它的高度。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什么是有价值的数学?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对学生的一生发展有奠基意义的数学才是有价值的。]

15980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