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精选15篇)

教案中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导入、授课、互动、练习、总结等环节,确保教学过程有序。怎样写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这里提供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分享,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

一、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流程图的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

(2)能用字语言表示算法,并能将算法用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流程图的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程序化思想,在归纳概括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算法的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难点:用含有选择结构的流程图表示算法。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学法:学生通过动手作图,.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用图表示算法,体会到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经历设计流程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习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表示简单的流程图。

教学用具:尺规作图工具,多媒体。

四、教学思路

(一)、问题引入揭示题

例1尺规作图,确定线段的一个5等分点。

要求:同桌一人作图,一人写算法,并请学生说出答案。

提问:用字语言写出算法有何感受?

引导学生体验到:显得冗长,不方便、不简洁。

教师说明:为了使算法的表述简洁、清晰、直观、便于检查,我们今天学习用一些通用图型符号构成一张图即流程图表示算法。

本节要学习的是顺序结构与选择结构。

右图即是同流程图表示的算法。

(二)、观察类比理解题

1、投影介绍流程图的符号、名称及功能说明。

2、讲授顺序结构及选择结构的概念及流程图

(1)顺序结构

依照步骤依次执行的一个算法

流程图:

(2)选择结构

对条进行判断决定后面的步骤的结构

流程图:

3.用自然语言表示算法与用流程图表示算法的比较

(1)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公式当r=10时写出计算圆的面积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解:

算法(自然语言)

①把10赋与r

②用公式求s

③输出s

流程图

(2)已知函数对于每输入一个X值都得到相应的函数值,写出算法并画流程图。

算法:(语言表示)

①输入X值

②判断X的范围,若,用函数Y=x+1求函数值;否则用Y=2-x求函数值

③输出Y的值

流程图

小结:含有数学中需要分类讨论的或与分段函数有关的问题,均要用到选择结构。

学生观察、类比、说出流程图与自然语言对比有何特点?(直观、清楚、便于检查和交流)

(三)模仿操作经历题

1.用流程图表示确定线段A.B的一个16等分点

2.分析讲解例2;

分析:

思考:有多少个选择结构?相应的流程图应如何表示?

流程图:

(四)归纳小结巩固题

1.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模式是怎样的?

2.怎样用流程图表示算法。

(五)练习P992

(六)作业P991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2.较熟练地掌握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较熟练地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难点:把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和分式的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1.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请说出第(3),(4)题的解题过程.

答:第(3)题的被开方数是一个多项式,先把它分解因式,再运用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把根号中的平方式及平方数开出来,运算结果应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理化.

二、新课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请说出各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答:(1)题的被开方数及(2)题的被开方数的分子是多项式,应化成因式积的形式,可以先分解因式,再化简.

(3)题的被开方数的分母是两个数的平方差,先利用平方差公式把它化为乘积形式,再根据商的算术平方根和积的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分母有理化的方法,使运算结果为最简二次根式.

2计算:

分析:依据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要把计算结果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三、课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2)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3)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4)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5)下列二次根式中,最简二次根式是[]

(7)下列化简中,正确的是[]

(8)下列化简中,错误的是[]

2.把下列各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3.计算:

答案:

四、小结

1.把一个式子化为最简二次根式时,如果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应把它化成积的形式,一般可考虑先分解因式,然后再化简.

2.如果一个式子的被开方数的分母是一个多项式,而这个多项式又不能分解因式(如课堂练习2(2)),在分母有理化时,把分子分母同乘以这个多项式.

3.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运算,运算结果一定要化为最简二次根式.

五、作业

1.把下列各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2.计算:

答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最简二次根式教学分二课时进行.教学设计中首先安排讨论二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单项式以及被开方数的分母是单项式的情况,然后再讨论被开方数是多项式和分母是多项式的情况.通过5个例题及课堂练习,最后达到使学生比较深刻地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达到熟练地掌握把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的教学目标.

的是引导学生能把一个式子化简为最简二次根式应用于有关计算问题中去,把最简二次根式和已学过的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进行联系,促使学生把单个概念和方法纳入认知系统中,启发学生认识到二次根式的乘除运算与最简二次根式是密切关联的.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概念.

(2)能够求出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进一步研究其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借助实例,了解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从具体到一般,从个别到整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2)从图像上观察体会正整数指数函数的性质,为这一章的学习作好铺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学习正整数指数函数体会学习指数函数的重要意义,增强学习研究函数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教学难点:正整数指数函数的解析式的确定.

三、学法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讲练结合。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互动过程1]:

(1)请你用列表表示1个细胞分裂次数分别为1,2,3,4,5,6,7,8时,得到的细胞个数;

(2)请你用图像表示1个细胞分裂的次数n()与得到的细胞个数y之间的关系;

(3)请你写出得到的细胞个数y与分裂次数n之间的关系式,试用科学计算器计算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

解:

(1)利用正整数指数幂的运算法则,可以算出1个细胞分裂1,2,3,4,5,6,7,8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分裂次数12345678

细胞个数248163264128256

(2)1个细胞分裂的次数与得到的细胞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示,它的图像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

(3)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式为,用科学计算器算得,所以细胞分裂15次、20次得到的细胞个数分别为32768和1048576.

探究:从本题中得到的函数来看,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是什么?此函数是什么类型的函数?细胞个数随着分裂次数发生怎样变化?你从哪里看出?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细胞分裂个数都是底数为2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细胞个数与分裂次数之间的关系式为.细胞个数随着分裂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增多.

[互动过程2]:问题2.电冰箱使用的氟化物的释放破坏了大气上层的臭氧层,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Q00.9975t,其中Q0是臭氧的初始量,t是时间(年),这里设Q0=1.

(1)计算经过20,40,60,80,100年,臭氧含量Q;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

(3)试分析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是增加还是减少.

解:(1)使用科学计算器可算得,经过20,40,60,80,100年,臭氧含量Q的值分别为0.997520=0.9512,0.997540=0.9047,0.997560=0.8605,0.997580=0.8185,0.9975100=0.7786;

(2)用图像表示每隔20年臭氧含量Q的变化,它的图像是由一些孤立的点组成.

(3)通过计算和观察图形可以知道,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探究:从本题中得到的函数来看,自变量和函数值分别又是什么?此函数是什么类型的函数?,臭氧含量Q随着时间的增加发生怎样变化?你从哪里看出?

小结:从本题中可以看出我们得到的臭氧含量Q都是底数为0.9975的指数,而且指数是变量,取值为正整数.臭氧含量Q近似满足关系式Q=0.9975t,随着时间的增加,臭氧含量Q在逐渐减少.

[互动过程3]:上面两个问题所得的函数有没有共同点?你能统一吗?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又是什么?这样的函数图像又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叫作正整数指数函数,其中是自变量,定义域是正整数集.

说明: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二)、例题:某地现有森林面积为1000,每年增长5%,经过年,森林面积为.写出,间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

分析:要得到,间的函数关系式,可以先一年一年的增长变化,找出规律,再写出,间的函数关系式.

解:根据题意,经过一年,森林面积为1000(1+5%);经过两年,森林面积为1000(1+5%)2;经过三年,森林面积为1000(1+5%)3;所以与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经过5年,森林的面积为1000(1+5%)5=1276.28(hm2).

练习:课本练习1,2

补充例题:高一某学生家长去年年底到银行存入2000元,银行月利率为2.38%,那么如果他第n个月后从银行全部取回,他应取回钱数为y,请写出n与y之间的关系,一年后他全部取回,他能取回多少?

解:一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二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2;,三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3,,n个月后他应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n;所以n与y之间的关系为y=2000(1+2.38%)n(nN+),一年后他全部取回,他能取回的钱数为y=2000(1+2.38%)12.

补充练习:某工厂年产值逐年按8%的速度递增,今年的年产值为200万元,那么第n年后该厂的年产值为多少?

(三)、小结:1.正整数指数函数的图像是一些孤立的点,这是因为函数的定义域是正整数集.2.在研究增长问题、复利问题、质量浓度问题中常见这类函数。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练习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

教法运用:

讲解法分析法引导法练习法

学法指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复习

1.最大能填几?(指名口答)

()6<258()<387()<40指名回答通过复习巩固了旧知

二、初学新课探索新知

(初步探究)

出示P10主题图,引导学生观察。

1.寻找信息:有22人、每条船限乘4人

2.提出问题:至少要租几条船?

3.解决问题。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

4.让生仔细观察图弄懂题意。

5.让生独立思考。

6.进行小组交流。交流时围绕:你是怎样想的,如何列式,怎样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224=5(条)2(人)

至少要租6条船。

你认为怎样分配合理?请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可能出现如下方案

(1)其中5条船,每条船4人,还有一条2人。45+2=22。

(2)其中4条船,每条船4人;另外两条船,一条3人,一条3人。44+6=22。1.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法用小棒摆一摆,摆出你的分配方案。(让学生各抒己见)

2可让学生在草稿本上用纸画月亮代表小船,用小棒代表人。

3根据摆的图列出算式。

1.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

1.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应用了有余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要结合实际来思考,如上面租船的问题至于这6条船怎样分配更合理,我们要动脑想一想,但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

强调:我们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注意安全,不能做违反安全规定的事。

2.全班交流总结。

分配时不能违反限乘4人这个规定,进行交流。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学习诊断)完成练一练1,2,题

第1题配合问题串鼓励学生再次经历有余数的除法实际问题进1的过程:先弄懂题意在列式解决

1.先弄懂题意

2.在列式解决

3.指名汇报。

4.集体订正。

5.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你学的好吗?

1.小组交流。

2.指名汇报。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租船

224=5(条)。.....2(人)

答至少要租6条船。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5

教学内容:

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带小括号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带小括号、

2、复习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和一些简算方法进行简便运算。

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口算

2500?5000?250100?2558?29250?19?1533?3+16?7+5

1、答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

47?28?735?49+747?28?(735?49+7)47?(28?735?49)+7

同桌互说再集体反馈

二、组织练习改错先说说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该如何订正?

235+5?(200?100?25)5?(12?12?12+12)

=240?(100?25)=5?(0+12)

=240?4=5?12

=960=60

说说运算顺序

4300?(224?7?8)(41?16)?(89?64)

(375+31?16)?(89?64)

1、小结:四则运算顺序

2、师:下面四张扑克牌上的点数,经过怎样的运算,才能得到24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6点、4点、2点、3点(小组活动讨论)

三、复习加法、乘法的运算定律

1、引导学生用文字总结并用字母归纳

(教师板书:用字母表示各个运算定律)

2、课堂练习

1、计算并运用运算定律验算

578+3864=178X26=

2、简算(并用字母表示所用的运算定律)

25X12514—389—111

87X201125X88

66X9928X3+28X5+2X28

25X47X4098X27

23X37+27X37

3、应用题

A、一个水池的长是98米,宽是27米,水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B、班上共有男生23人,女生27人,每人交课本费37元,一共要交多少钱?

(生独立完成,请个别同学上台板演,全班订正,重点说说运用什么运算定律,用字母怎么表示。)

四、综合练习:

课本P125—1263、4、5、6P129—1306、7、8、9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的方法

教学方法:归纳法、练习法

教学过程:教师学生的活动

一、复习。

1、师生一同复习乘法口诀。

2、教师向学生出示口算乘法题,由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授。

1、小树有多少棵?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并提出问题:小树有多少棵?

2、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学生完成本道题

4、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5、完成p1第2题,并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6、完成p1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三、练习

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1~2学生独立完成。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学得怎样?

学生互相背诵,接力背诵也可以有其他方式。

学生听算,写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学生可能出现两种方法:

1、20+20+20=60

2、20×3=60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将答案写在书上。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算法。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两人玩,也可以多人玩,可拓展到课堂外及放学后进行。

学生互相说一说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挂图

20+20+20=6020×3=60(2×3=6)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7

活动目标:

1、尝试发现和记录、表述生活中的数字信息。

2、通过发现数字信息的过程增加对生活的观察,感受数字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有观察生活中数字的兴趣;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气象、汽车等方面)。

2、物质准备:演示PPT、电脑;记录纸、笔;生活用品、食品、玩具等(有数字标识)。

活动过程:

一、观察数字密码

1、发现数字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今天我带来了一些数字,请你一边看一看猜一猜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分别出示手机号码、天气、温度、门牌号、车牌号等图片,引导小朋友说一说。

小结:这些东西对生活有什么帮助?

我们可以联系别人、知道时间可以方便我们上学、知道温度可以及时的增减衣服、了解到车是谁的、朋友的家住在哪里等,有了这些信息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2、了解数学的功能

师:刚才的图片都出现了一样共同的东西,是什么?

出示数字0-9

请回忆一下平时你在哪些地方或是东西上看到数字的,上面写着什么数字,表示什么意思?

幼儿自由表述

小结:数字朋友无处不在,他其实就在我们许多熟悉的东西里,变成了有趣的数字密码,你能找到它,并且解开密码吗?

二、实践活动:寻找数字密码

1、了解实物

今天数字和我们捉迷藏,想考考你们能不能找到他们,他们就躲在你身后的这些物品里,你们想找吗?

先看看你拿是什么,然后找到数字,把它记下来好吗?

出示记录纸:一边画实物,一边记数字,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2、幼儿记录数字密码

如果记不住可以把东西拿到座位上记录,实物要画清楚,数字要记准确,让人一看就明白。

三、猜密码游戏

1、请小朋友来介绍下自己的的数字密码。

2、两两猜猜密码:找一个小伙伴两人一组来猜猜画的内容。

3、与老师互动猜密码:与客人老师互动,介绍自己的密码。

4、小结:数字真有趣,在不同的物品上表示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作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方便,有了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我们回家后再找找哪里还有数字好吗?(崔威威)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8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24页的例题和“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数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其竖式的简便写法,能正确地计算这类算题。

2.在研究算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合情推理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算式的简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3×2=7×2=13×2=3×20=7×200=21×4=

口算后讨论:你是怎样口算的?

二、教学新课

1.学习例题

⑴出示例题插图问:你从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⑵指名说出口算方法和结果。问:你是怎样由4×12=48想到4×120=480的?

⑶小结。

2.教学“试一试”

⑴让学生在书上计算,指名板演。

⑵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⑶问:第一题中乘数250末尾有一个0,积1500的末尾为什么有两个0?第二题算过7×9得63后,为什么积的末尾要添写2个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独立完成在书上,并进行评讲。

2.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组织讨论:每组上下两题有什么联系?计算方法有什么区别?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组织学生口算,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几百几十和几相乘的口算方法。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你能看懂表的内容吗?让我们计算什么?学生填表。问:观察这张表,你有什么发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你是怎样掌握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五、作业:完成“想想做做”第2.5.6题。

教学反思:

(略)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9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身边。我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遵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精心设计,让学生懂得学好数学就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运用多媒体与实物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构建教学模型,使原来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生动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认识时间”是在认识钟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由于时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学生难以理解,因此,教学时,我注意选取富有情趣的学习素材并借助多媒体的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时间概念。教学开始,我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和课本的主题图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时间与生活的关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授部分分为这几个层次: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个钟面,让学生清楚地看到钟面上有12个数、指针和格子。紧接着,通过图像的闪烁及声响效果,让学生了解到12个数字把钟面分成了12个大格,每个大格又被分成了5个小格。然后,再通过动态演示时针走一大格,分针走一小格的过程,让学生清楚地认识了时和分。接着,通过动画演示和色彩的变化,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一周的过程,让学生得出1时等于60分,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最后通过“小芳的一天”、给小动物找座位、“吃”水果,认时间这几个活动来巩固新知,贴近学生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0

1、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行走一段未相遇;

(3)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3)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见面后两人擦肩而过,5分钟时又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结合本班同学的生日在什么季节进行统计,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愿望,培养他们的统计意识。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体验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的过程,能根据统计图,分析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教学重点:

对数据的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有所体验。

教学难点:

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统计格子纸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引入新课

师:大家看,小男孩在做什么?(过生日)

1.请同学们说一说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3,4,5,

6,7,8,

9,10,11,

12,1,2,

2.猜:老师为什么这样写呢?(生猜测)

教师贴春,夏,秋,冬

3.学生欣赏四季景—片。

老师准备了绿,红,黄,白四种颜色的纸卡来分别代表这四个季节。绿色代表什么?红色呢?白色?

同桌记一记四季是如何划分的?

4.每位同学选代表自己生日的纸卡。小组内相互检查每人是否拿对了。

5.老师想知道哪个季节过生日的同学最多,该怎么办?

二、亲自调查,收集数据

1、调查准备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调查呢?(生汇报)

师:接下来我们就用站排的方法来统计。调查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生答)

2、合作调查。

3、汇报交流

三、分析统计结果,解决问题

打开书90页。涂一涂。注意每个小格代表一人。

师:仔细观察图,看看你能发现什么?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自由说

四、可能性教学渗透

师:老师听说我们班要转来一名新同学,你们猜猜他最有可能在哪个季节过生日呢?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拓展应用

小明看到同学们都表现这么棒,想邀请大家一起参加今天晚上的生日聚会,可不知该买什么口味的蛋糕。各组用喜欢的方法调查,分组统计,完成统计图。

六、游戏

同学们经常玩剪刀石头布,今天我们每人玩10次,看自己赢了几次,输了几次,平局几次,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学生每人1张白纸,用来记录)

七、拓展延伸,全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自由说)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统计呢?(自由说)

板书设计:

生日

3,4,5,春

6,7,8,夏

9,10,11,秋

12,1,2,冬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2

【使用说明】1、复习教材P124-P127页,40分钟时间完成预习学案

2、有余力的学生可在完成探究案中的部分内容。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及其结构特征并能灵活运用。

过程与方法:应用已学知识和方法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公式推导引导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通过探索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以及公式的灵活运用

【难点】两角差余弦公式的推导过程

预习自学案

一、知识链接

1.写出的三角函数线:

2.向量,的数量积,

①定义:

②坐标运算法则:

3.,,那么是否等于呢?

下面我们就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二、教材导读

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思路

如图,建立单位圆O

(1)利用单位圆上的三角函数线

又OM=OB+BM

=OB+CP

=OA_____+AP_____

=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

如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A()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B()

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P()

点T()

AB与PT关系如何?

从而得到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平面向量的知识

用表示向量,

=(,)=(,)

则.=

设与的夹角为

①当时:

=

从而得出

②当时显然此时已经不是向量的夹角,在范围内,是向量夹角的补角.我们设夹角为,则+=

此时=

从而得出

2、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预习检测

1.利用余弦公式计算的值.

2.怎样求的值

你的疑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探究案

例1.利用差角余弦公式求的值.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训练案

一、基础训练题

1、

2、¬¬¬¬¬¬¬¬¬¬¬

3、

二、综合题

--------------------------------------------------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3

活动目标:

1.利用直观教具引导幼儿理解单双数概念,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认识10以内单双数。

2.了解单双数之间的关系。

3.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环境准备:在教室里放置一些成单成双的物体。

课件准备:小动物相关图片、1-10数字图片。

纸面教具:打印1-10数字图片,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请幼儿进行“玩找朋友”游戏,引出单双数。

——现在所有的小朋友可以2个2个互相找朋友。

小结:2个2个找到朋友的是双数,还有没找到朋友的数是单数。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认识单双数。

——动物也玩找朋友的游戏。看看都有谁?各有多少只?谁是单数?谁是双数?

小结:小猴可以两个两个圈在一起,都能找到好朋友的就是双数。像小鸡两个两个圈到一起后,还多出一只小鸡找不到朋友的叫单数。小鸟也能两个两个圈在一起,所以也是双数。

出示图片,引导幼儿根据已有认知,来进行单双数判断。

——更多动物都来了,他们各自回到了单数的家和双数的家,我们一起来看看。

——数字宝宝也来参加游戏,我们来帮数字宝宝回家吧?

出示教具,通过幼儿实际操作更深理解单双数的含义。

——小朋友们,你们每个人椅子边都有一盒卡片宝宝,小耳朵听,快快快,快快拿出单数来。小朋友听数拿出卡片来。

——快快快,请你找出双数,让幼儿再次领会单双数的含义。

出示图片,进一步巩固如何区分单双数。

——请小朋友为单双数数字宝宝打钩。

——小朋友们认识单双数还能用我们的歌声来表现对吗,来我们唱起来吧!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4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首先提出圆的面积计算和其他已经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有什么关系。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对可能的答案做出假设与猜想,并通过多次的检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通过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方法、态度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2、用标准的数学语言得出结论,使学生感受科学的严谨,启迪学习态度和方法。

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内容分析:

1、在学习本课之前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掌握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

2、学习本课的入手点及目的:

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前,学生已经掌握其他平面图形的计算方法。这节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和圆的面积的关系,总结出圆面积计算方法。

三、教学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圆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力能力。

2、能运用圆面积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知识与技能:通过动手实践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探索圆面积计算方法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飞关系,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景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尝试评价不同方法之间的差异;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情感与态度: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并有独立克服困难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有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能从交流中获益。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当学生迷路的时候,教师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登山畏惧了的时候,教师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向上攀登。

2、采用“问题情景—探究交流—得出结论—强化训练”的模式展开教学。

3、教学评价方式:

(1)通过课堂观察,关注学生在观察、总结、训练等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程度与合作交流意识,及时给与鼓励、强化、指导和矫正。

(2)通过判断和举例,给学生更多机会,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揭示思维过程和反馈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使老师可以及时诊断学情,调查教学。

(3)通过课后访谈和作业分析,及时查漏补缺,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媒体:多媒体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问:已知圆的直径或半径怎样求圆的周长?(c=2πr或c=πd)

2.课件:出示一块圆形的苗圃。如果要给这块苗圃围栅栏,是求什么?(圆形苗圃的周长)

3.我们以前学过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谁能概括一下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用手摸出学具圆的面积。

3.提问:如果圆的半径是2分米,你能猜猜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同学们纷纷地猜测,有的学生可能说这个圆面小于所在的正方形面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计算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二〉、动手实践

[引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正方形、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面积是计算方法,通过动手将圆拼成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你能总结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之间的关系吗?

1、[学生回答]分组交流、讨论拿出已准备好的学具,说说你把圆剪拼成了什么图形?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演示: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2、[学生回答]总结圆面积计算公式的语言描述: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周长的一半,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3、[学生回答]圆面积计算公式:

s=πr²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口答,根据半径计算出圆的面积:(抢答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r=1r=2r=3

2、练一练

r=9,s=______________;c=12.56,s=_______________;

r=5,s=_____________;d=8,s=_______________;

〈四〉、[学生小结]

你认为圆面积计算公式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1)r²=r×r

(2)π取3.14。

〈五〉、知识应用

用一根长3米的绳子,把一只羊拴在树杆上,羊的活动范围是多少?

〈六〉、学生自我评价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悟?

本节课,我们自己通过计算、分析结果,总结出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团结协作共同取得了进步。

〈七〉[作业]随堂练习课本

数学教案反思简短模板范文篇15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等比数列的定义及通项公式,发现等比数列的一些简单性质,并能运用定义及通项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归纳类比的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运用方程的思想的计算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积极动脑的学习作风,在数学观念上增强应用意识,在个性品质上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其简单应用,其解决办法是归纳、类比。

本节难点是对等比数列定义及通项公式的深刻理解,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紧扣定义,另外,灵活应用定义、公式、性质解决一些相关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教学过程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分析、类比、归纳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学习,将学生置于主体位置,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探索类比归纳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发现的成就感。在这个过程中,力求把握好以下几点:_

①通过实例,让学生发现规律。让学生在问题情景中,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力求使学生学会用类比的思想去看待问题。②营造_的教学氛围,把握好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唱主角,老师任导演。③力求反馈的全面性、及时性。通过精心设计的提问,让学生思维动起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老师进行适当的调控。④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急于把结果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类比得出结果,老师点评,逐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⑤以启迪思维为核心,启发有度,留有余地,导而弗牵,牵而弗达。这样做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4)等差中项:如果a、A、b成等差数列,那么A叫做a与b的等差中项。

说明:通过复习等差数列的相关知识,类比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用熟知的等差数列内容来分散本节课的难点。

2.导入新课

本章引言中关于在国际象棋棋盘各格子里放麦粒的问题中,各个格子的麦粒数依次是:

1,2,4,8,…,263

再来看两个数列:

5,25,125,625,...

···

说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类比等差数列的定义得出等比数列的定义,为进一步理解定义,给出下面的问题:

判定以下数列是否为等比数列,若是写出公比q,若不是,说出理由,然后回答下面问题。

-1,-2,-4,-8…

-1,2,-4,8…

-1,-1,-1,-1…

1,0,1,0…

提出问题:(1)公比q能否为零?为什么?首项a1呢?

(2)公比q=1时是什么数列?

(3)q>0是递增数列吗?q<0递减吗?

说明:通过师生问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同时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另外通过趣味性的问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发现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的强烈_。

3.尝试推导通项公式

让学生回顾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过程,引导推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推导方法:叠乘法。

说明:学生从方法一中学会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并从次数中去发现规律,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另外回忆等差数列的特点,并类比到等比数列中来,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及将新知识转化到旧知识的能力。方法二是让学生掌握“叠乘”的思路。

4.探索等比数列的图像

等差数列的图像可以看成是直线上一群孤立的点构成的,观察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你能得出什么结果?它的图像如何?

变式2.等比数列{an}中,a2=2,a9=32,求q.

(学生自己动手解答。)

说明:例1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公式并应用于实际,例2及变式是让学生明白,公式中a1,q,n,an四个量中,知道任意三个即可求另一个。并从这些题中掌握等比数列运算中常规的消元方法。

6.探索等比数列的性质

类比等差数列的性质,猜测等比数列的性质,然后引导推证。

7.性质应用

例3.在等比数列{an}中,a5=2,a10=10,求a15

(让学生自己动手,寻求多种解题方法。)

方法一:由题意列方程组解得

方法二:利用性质2

方法三:利用性质3

例4(见教材例3)已知数列{an}、{bn}是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求证:{an·bn}是等比数列。

8.小结

为了让学生将获得的知识进一步条理化,系统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及练习后进行再认识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

1、等比数列的定义,怎样判断一个数列是否是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每个字母代表的含义。

3、等比数列应注意那些问题(a1≠0,q≠0)

4、等比数列的图像

5、通项公式的应用(知三求一)

6、等比数列的性质

7、等比数列的概念(注意两点①同号两数才有等比中项

②等比中项有两个,他们互为相反数)

8、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思想

——类比思想

9.布置作业

习题3.41②、④3.8.9.

10.板书设计

16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