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教师专题讲座15(最终版)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篇:教师专题讲座15(最终版)

《教师专题讲座》

说明:学生可以在提供的参考题目以外自拟题目完成学习报告,学习报告不少于1500字,成绩合格获得《教师专题讲座》学分。

参考题目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调节策略》 刘晓明

1.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探讨——如何认识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 3.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如何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

二、《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和教育策略》 刘晓明

1.“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你如何看待当前我国中小学生的发展特点? 2.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你认为如何根据中小学生的发展特征进行教育?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2015年春季学期 网络教育《教师专题讲座》

------学习报告

所选专题: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学生姓名:

****

专 业 :

*********

学习中心: *****奥鹏学习中心

报名编号:**********************

专题教师姓名:

2015 年 8 月 12日

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分析

——如何看待教师的职业倦怠

前言:明明放了假,怎么还是那么累?都说老师有假期、好福气,谁知我们把办公室搬回了家!

老师假期“作业”那么多!

在一个教育类QQ群里,一位学校领导晒出了给老师布置的暑假作业。作业如下:

一、静心休养,享受假期,陪伴家人,尽享天伦

二、读书(附推荐书目)

三、写出下一学期所教课程的教材分析,备出两周教案,这两项工作开学前检查

四、观课:老教师观看不少于10节优质录像课;年轻教师观看不少于20节优质录像课;新聘教师观看不少于30节优质录像课。每一节课都要有详实的感悟和体验,开学前检查

五、推广招生

六、观看3—5部适合教师看的电影(附推荐目录)。

老师们,是不是顿时觉得美好的假期变得沉重啦!“做这么多作业,哪有时间陪伴家人、尽享天伦呀?”

这还不算是最忙碌的暑假,不少老师反映,学校给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可比这多多了,那句话最能说出自己的心情:“臣妾做不到啊!”其实啊,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不断反思、不断学习,假日里进行一些梳理、新学期的准备,也理所应当。然而,这种梳理、反思和准备不应该被如此细致地量化,被如此硬性地规定。

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既然教师享有放寒暑假的权利,就应该享受一点相对闲暇的时光,这样更有利于在新学期好好出发!那么,那些不得不把办公室搬回家的老师们,暑期里都有哪些无奈、心声和呼吁呢?

假期里,老师就这样把“办公室”搬回了家

1.“谁说暑假作业是学生专利,老师的‘作业’也不轻松!” 故事:给孩子树立了榜样,给自己出了个难题

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某个新学期,吉林一所中学的备课组组长李老师一上午都在不停地收着“不一般”的作业。李老师说:“我收的可不是学生的暑假作业,而是老师们的作业。”作业内容包括每个老师要在假期读一本25万字以上的书,写1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新学期两周的教案、课件,新学期的工作计划和上学期的工作总结,假期培训时的听课笔记和心得等等。“我终于按照要求完成了。”教数学的吴老师在交作业时感叹说,自己3年前来学校时,当听说假期也要完成这么多任务时非常吃惊。语文老师写读书笔记,似乎能信手拈来,但要是让数学老师、体育老师写10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还真是有点发怵呢!

听听老师们心里话:一位姓王的老师说:“我们学校一到假期就会让我们做阅读计划,让我们写听课笔记,学习心得。一开始有点抵触,可是后来发觉真的挺有意义,对教育教学很有帮助。可是近年来,任务越来越重,条条框框越来越多,感觉被束缚住了,反而增加了我们的负担呢!”北京一位数学老师留言给好老师微信说:“别人都羡慕老师有假期,觉得我们太幸福了,可是假期里我们一样很累,我们的苦恼,别人真是不知道呢!”

2.“暑期培训真是让我又爱又恨又愁又累” 故事:我不在培训,就在去培训的路上

不知从何时起,忙着“充电”,参加培训班已然成为校长、教师们暑期的必修课了。这不,暑假刚开始,老师们的微信、QQ空间、微博里都是各种“培训秀”,一句“我在这里”,配上一张培训现场的图片,总能引来众多留言。难怪不少教师调侃:暑期,我不是在培训,就是在赶往培训的路上。

汤老师是安徽一所学校的英语教师,暑假的第三天,就在QQ签名上写道:“各种培训铺天盖地来了。”从教七年,汤老师参加过不计其数的培训,仅暑假里参加的就多得数不过来。“第一次接受培训时还很新鲜,现在感觉习惯了”。汤老师说,每逢寒暑假,身边的同事都会参加各式各样的培训,有自费的,也有公费的,有培训一天的,也有培训十天半个月的,总之,暑期培训已经成为教师们假期生活的重头戏。

听听老师们心里话: “好的培训我们都欢迎,关键是不接地气的培训,没有实效的培训,让我们没长本事,还牺牲了休息时间。” “说实话,这样的暑期培训,无论是受训者,还是组织者,想说爱你,真不容易。” “我们希望培训实在一点、有针对性一点,让我们有效地时间能够有收获,剩下的时间更好休息、更好放松,好迎接新的学期呢!”老师们说。

3.“集体补课不是我想补,咱也是‘受害者’啊!” 故事:老师补课太累了,也该歇歇了近日,教育部出台《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划出6条“红线”,包括严禁中小学校组织、要求学生参加有偿补课;严禁中小学校与校外培训机构联合进行有偿补课等。可是,有个别老师反映,当地还是有学校在“偷偷地集体补课”。假期补课喊累的何止学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学老师说起补课来,也是用无奈和“累”来形容的。一是躲检查心累,二是长时间授课身体累。“但不补课能行吗?你不补,有人补。尤其是农村学校、小城市的学校,不补课,学生拿什么成绩和大城市的孩子拼!”考试的压力不只是加给学生的,中、高考过后,马上就有学校打出成绩榜、上线率、本科率、重点率,这些数字对每个学校和每个老师,都构成了极大的压力。

听听老师们心里话:不少老师反映,做老师有时两边不讨好,学生上课老师上课,学生做作业老师批作业,学生补课的时候老师也补课。一位叫“风帆”的教师网友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的有偿补课,对中小学校组织教师、学生补课抓得越来越严啦,希望更多好政策落实到位,我们老师也能更好地过上假期呢!

4、“还得忙着做‘假期招生办’,你呢?” 故事:教师招不到学生还要扣工资

广东某学校的老师曾经发起过这样的一个投诉,该校在教师大会上公布,全校初中和小学的老师,因为学校生源不足,暑假期间,每名老师要完成招8名学生来该校就读的任务,没有完成,学校将按老师实际完成的招生量来发放老师的暑期工资。如果没有招到1名学生,暑期两个月的工资将全被扣除。“因为这个暑期老师们每人都有8个新生任务,大部分老师只好放弃了暑假时间,每天前往外来人员集中的区域摆摊设点招生,根本不像个老师!”有老师说。还有老师发贴称: 我是一名公办民助学校的教师,因学校生源严重不足,校领导提出:每个老师必须招十五名学生,不论教学成绩如何,完不成任务的就要下岗。

听听老师们心里话:你知道一些农村老师、生源不好的民办学校老师暑假最怕的是什么吗?最害怕的就是各种招生!“招生大战总是期末还没结束就已经启动了,我们不仅要跟招生贩子玩“阵地战”、“游击战”,为了完成任务,暑假还必须打“持久战”,然后招生任务还没完成,新学期就又开始了,真是一丁点喘息的时间都没有。”一位老师这样说。

河北的一位老师则说,让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去拉学生,感觉很不爽,整个假期里都有这个负担,暑假都过不好。希望我们能在假日里,享有一方安静的空间,让我们能够反思我们的教育生活,放松一下身心,更好地出发。

5、还老师一个轻松的暑假吧

每到假期,社会都在呼吁,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在假期里千万别让学生把“课堂”搬回家。现在有些学校,在假期里又让老师把“办公室”搬回家了。辛苦工作了一学期的老师们,每天不是站着上课,就是伏案批改学生的作业。长期如此,颈椎酸了,喉咙哑了,肠胃坏了,身体一直处于亚健康的状态。精神上也长期处于高压,学生的考试压力也是老师的考试压力。不少老师都呼吁,多给老师们自由支配的时间吧,让暑假生活多一些从容:聊天锻炼,品茶读书,游山玩水,闭目养神,睡到日上竿头,看父老乡亲,陪孩子游戏。走向社会,深入生活,感悟大自然的无穷魅力,读无字之书,才能修身养心,张弛有度,才能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这是很多老师期盼的暑假生活。教育是需要闲适的环境的,教师也需要,不是吗?

还给教师们一个充实、休闲、愉快的暑假吧!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教育时评:也给老师放个好假》、《教师需要面向个体的培训》、《学生叹暑假补课太累“暑假作业”多 教师也烦恼》;

(2)广州日报 《老师暑假招不够学生要扣工资?》;

(3)蒲公英评论网 《假期别逼着老师把“办公室”搬回家》;

(4)合肥晚报 《听讲座上培训课带学生参加比赛 暑期老师事情多》;

(5)骆驼坳中学 《请还老师一个愉快的暑假》。

第二篇:教师业务讲座材料

如何成为优秀的教师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一个国家的兴起必起于教育。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师是教育之灵魂、教育之关键。伟大的教师,培育旷世之才,造就伟大的时代。

自古以来,师承“传道、授业、解惑”祖训,中国的师者风范似乎总是循规蹈矩,教师的“一桶水”在以知识授受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中“用之不竭”。而今世界,新知识排山倒海,知识经济初露端倪,高新技术突飞猛进,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我们教师明显感受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

早在20世纪初,陶行知就已经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可见,好学的教师最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要想学生好学,必须老师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只有教师自身不断发展,学生才会有不断发展的力量。所以说,引发学生才是教师最重要的任务。

一、转变教育观念,放下所谓的“师道之尊”

现在是信息社会,学生与老师一样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取得信息,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更多的应该是学生求知途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是学生的求知伙伴。

教师首先要接受这种新观念,放下过去那种师道尊严:要成为“学生的同学、学生的朋友及学生的学生”。

陶行知说过:“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教师要想留住“思想的青春”,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放下“师道之尊”,敢于做学生的“学生”,这样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永远不落伍”。

二、反思教师角色,走出“传统误区”

暑期教师远程教育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成长,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更好地走进新课程。所以要反思“传统教师角色”,走出误区,实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开始关注学生的主动参与。但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在深层次上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中仍有传统教学中教师教学行为角色的表现。具体表现在:

1、课堂教学的目标、学习的内容及设计的教学程序等仍定位在完成知识性的任务。能力的培养及科学素质方面的要求在教学中未摆正其应有的位置。教学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利用和发挥学生自身这个最好的课程资源,缺少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学生往往扮演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2、许多教师不自觉地处处在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刚刚活泼起来的课堂或刚刚点燃的思维火花总会在老师的一声“坐端正”,或面对表现不理想的学生而露出的一脸不愉快中失去活力。常令听课的老师有点惋惜,也同样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中断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正是因为教师没能完全走出传统角色,使课堂教学显得过于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学生智慧的启迪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子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学,越学越快乐。

教学相长,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角色的定位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和角色,走出传统误区,构建新的教学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一道学,在学中教,在教中学,引导学生的发展。

三、转变自己角色,勇做学生的“学生”

怎样做学生的“学生”,才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才更利于学生的发展呢? 陶行知说得好:“好学业的教师,必须要有:

(一)虚心;

(二)宽容;

(三)与学生共甘苦;

(四)跟民众学习;

(五)跟小孩子学习。”

教师要努力做个“好学的教师”。教师在课堂如何做到“好学”,如何进行“自我学习”,就要实现以下几个转变:

1、“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平等互动

“俯下身子和学生说话”就是指教师要有学习意识。教师要创设课堂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以此来实现向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对话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促进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情境中师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彼此敞开心扉,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分享。

教师要善于“倾听”,倾听学生的见解来自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要善于引导,通过示范作用来有效地引导学生按预定目标发展,包括教师的言行举止,提问的方法,乃至衣饰、姿态、表情等。

“师生之间人格的相遇,精神的交往、心灵的理解,便创造了真正的教育。以达成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的目标。

善于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能作课堂的统治者,而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应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交流中作“裁判”,在激烈的争论中做“首席”,在同-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学习。只有如此,教师才能从学生中、从课堂中汲取“营养”,获得学习。也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虚心互学

陶行知说过:“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教师在某些知识领域也会有不懂的问题,教师要相信学生吸纳知识的速度和能力,有时会比教师懂得更多,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学习,可以向学生承认自己不懂的问题,可以请学生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亭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

“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这是陶行知对教师的教诲和忠告。

现在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是终身学习者。教师要经常性地“充电”,以开放的心胸去虚心接纳别人的意见,去探寻真知,不断提高终身学习的素养。

要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大河”转变,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一桶水”的观点已不完全适应新课改要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教师原来的一桶水可能已经过时,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更新,需要教师成为“生生不息的大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泉”,即挖掘探寻,以寻到知识的甘泉。教师要由“导师‘向”学友’转变,虚心向学生学习,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3、“竖起拇指给学生奖赏”——激励互助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

教师要由课程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过去的课程评价,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第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在教学中,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第二、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学生在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才能的进步。学生的细微的进步当须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第三、教师要敢于当“应战者”。新的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当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时,教师要勇敢地接受学生的挑战,和学生一道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挑战”与“应战”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其学习进步更是永无止境。教师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正如陶行知的“每天四问”,就为教师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谈教师的专业成长

——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白沙中学教导主任讲座材料

各位老师,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成为其标志性特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也成了当代国际社会教育改革的主流,成了世界各国教育竞争的着眼点。在终身学习这种思想观念指导下,教育方式、学习方式正在经历着一次深刻的变革,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成了教育的重要支柱之一。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要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教师理应率先学会终身学习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一、终身学习是“潜教育”对教师的理想要求

学生时期正处于一个人的品格塑造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教师“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教师的言传身教也毫不例外地会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功效。华东交通大学母亲教育研究所所长王东华先生认为习惯的培养更多的要靠“潜教育”。“潜教育”要求教育者本身的完美,本身越完美,教育孩子就越轻松。

二、终身学习是“人文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

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塑人文精神,塑造完整、健全的人格已刻不容缓。在教学中,如何挖掘、发挥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功能是各门学科教师面临的值得探究的一个课题。以数学教师为例: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是我国古代数学家智慧的结晶,向学生介绍这些辉煌的成就,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民族自尊心,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如在教学“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π”与祖冲之的“祖率”,还可以随时相机向学生介绍现代的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等著名数学家的研究水平和对世界的贡献等等。通过史料与史实的介绍,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无疑是大有裨益的。而要做到这些,教师没有人文意识与人文素养是行不通的。

三、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现实要求

首先,新课程强调学科的综合和开放,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需要教师广泛地阅读,睁开眼睛看看课堂之外的“风景”。第二,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关注生成,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心理需求出发,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所了解,能灵活巧妙地应对课堂即时生成的种种情况。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智慧。第三新课程强调实践探究,要求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这就需要教师心中装有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及其相关的引导经验。然而以上这些知识的获得,一要靠探索,二要靠学习。面对新课程,教师需要做的准备很多,但不管做什么样的准备,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学习。

四、终身学习是“教学相长”在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普及,通讯发达,信息爆炸,在某一些方面学生所获得的信息先于教师或超过教师的事,是经常出现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但课堂上经常出现尴尬的“反哺”现象,不能不说是对教师威信和尊严的挑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在学生面前点燃一个知识的火花,教师本身就要吸取一个光的海洋,一刻也不能脱离那永远发光的知识和人类智慧的太阳。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才能让“教学相长”的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显示其生命的活力。

由此可见,终身学习理应成为当今每一位骨干教师的一种生存的理念,它是教师自身发展、专业成长的必然选择。

第三篇:教师职业道德讲座

教师职业道德讲座5.31

韩玉玮

教师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学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在教学实践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知识分子职业道德之一。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是同人们教育活动的发展直接相联系的,它对形成教师的职业心理和职业理想,形成教师特有的道德习惯和道德传统,起重要作用。在阶级社会里,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有阶级性的,它是一定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体现,是为统治阶级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时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德的总和。它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去接待人接物,处理问题,做好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他是教师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调整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校领导,教师与学生家长以及教师与社会其他方面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编辑本段教师职业道德体现

我国几千年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中有不少优秀的成份,它主要表现在:热爱教育,终生授徒,有教无类,文行忠信,以身作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古代教师职业道德

教师职业道德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春秋以前,教师职业道德虽然已经出现,但很不系统,往往夹杂于政治道德之中。春秋时期,孔子办私学,广收门徒,创立了许多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理论,并以《论语》一书集中反映了出来。其中较为著名、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体现了一种有关“学”“诲”的师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体现了一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师德。此外还有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有关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孔子而后的百家争鸣时期,荀子、墨子、孟子等对教师职业道德体系进一步发展如荀子在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的同时,又提出教师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尊严而惮”、“耆艾而信”、“诵说而不陵不犯”、“知微而论”,实际就是在德行信仰、能力、知识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汉代的董仲舒把“三纲五常”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求,又说“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指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知识才干、言谈举止等。唐代韩愈将师德列于对教师要求的首位,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宋元明清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朱熹提出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辩”、“笃行”作为教师的道德规范。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则认为“德以好学为极”、“欲明人者必须先自明”。

现代教师职业道德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社会主义的教师职业道德批判地继承了古代师德的优秀遗产,以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为指导,从根本上区别于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最先进、最高尚的教师职业道德。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三、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衣着得体,语言规范,举止文明。关心集体,团结协作,尊重同事,尊重家长。作风正派,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5.31

第四篇:教师职业道德讲座

教师职业道德讲座

(一)教师的道德规范就是: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一、教师的“德”不应是“缺德”

“德”是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一个有威望的人称之为德高望重;如果做了损人利己的事,会被人骂为“缺德”,职业道德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相联系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见死不救”是医务工作者最大的“缺德”;“以权谋私”是国家干部最大的“缺德”; “知法犯法”是执法工作者最大的“缺德”,而“体罚学生”则是教师最大的“缺德”!

2015年3月19日晚上泉州南安市金淘镇南光中学一名老师谢某,责罚两名学生蹲坐地上,并将双脚分别放在学生的后背上。

2014年11月22日羊城一位8岁小学生因在学校午休时不肯午睡,遭到生活老师捆绑、罚跪,并被用袜子塞住嘴锁进厕所,直到另一位巡视老师发现才被制止。

类似的事件真的是太多了,而且性质特别恶劣。处罚手段不仅有罚下跪,还有打耳光、鞭打、火烧、脱裤子、甚至在脸上刺字,这些手段很难让人联系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身上。虽然这只是少数教师的所为,但它的示范作用太广泛了,太强大了。人们将教师职业比喻成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爱心大使”,如果教师干起了摧残“祖国花朵”的缺德事,那么人们心目中教师的美好形象和崇高地位恐怕就荡然无存了。

二、教师工作的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群体,每个学生都是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每个学生在身体、心理、智力水平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需要和发展潜力都有所不同,每个学生可能获得的发展也会不同。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世界,面对一批批学生,我们不要只看到年年岁岁人相似,应该看到岁岁年年人不同。

2、劳动效果的滞后性:

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因教育不当产生的不良效果总是在以后显现。教育出来的次品无法修改,岁月不能追回。离校后的几年、几十年仍有他的迟效性。

3、教育手段的人格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人格魅力作用。自古以来就强调身教胜于言传,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的更好,更具有示范性,在无形之中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创新,做到以德育德,以个性育个性,以创新育创新,要想做到这些教师还要不断的完善自己,不断地学习有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学生中树立实实在在的影响。

三、教师工作最需要的是学会宽容

一所成功的学校,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一名优秀的教师,师德也许比专业水准更重要,除具备敬业和奉献精神外,必须坚定,诚实,具有“爱心”。陶行知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时代不同了,社会正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新的提法“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相处,学会学习”,而其中“学会关心,学会相处”恰恰也是我们老师十分缺乏的一种现代民主法制社会所必备的品质。希望我们的学生学会竞争,学会优胜劣态的法则,这些固然可以造就一时的“成功”,但更应当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在逆境中进取。就是与人合作,与人为友,心胸宽广。改掉我们教学中一些小的做法会换来意想不到的收获。食指点将换成拇指表扬。听懂没换成我讲明白了吗?经常表扬帮集体干活的学生。等等一些小节表明“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爱默生)

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学会做真人”,首先应当尊重和宽容学生。在现代教育中,个人是重要的,童年是重要的,童年生活与成人生活具有同样的价值,教育应该“尊重未成熟状态”。

《学习的革命》一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实在令人深思:孩子们从生活中学习。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之中,他就学会了争斗。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责。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害羞。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妒忌之中,他就学会了嫉妒。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之中,他就学会了负罪感。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忍耐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

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

我们的学生们生活在什么之中呢?

四、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塑造人格

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鲁迅有一句名言:“看十来岁的孩子,便可逆料二十年后中国的情形。”教师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倘若教师本身不具备现代人格,那么他培养出来的下一代便可想而知了。

有一个秋天,北大新学期开始了,一位外地来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校园,实在太累了,就把大包小包放在路边。这时正好一位老人迎面走来,年轻学子走上去说:“您能不能替我看一下包呢?”老人爽快地答应了。那位年轻的学子就轻装地去办理各种入学手续。一个多小时以后回来了,老人还在尽职尽责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几日后是北大的开学典礼,这位年轻的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京大学副校长季羡林先生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包的老人。在那一瞬间,这位年轻人的心里是一种怎样的震撼。但在我们听到这个故事之后,却强烈地感觉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学位。

师生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体现是学生应受到老师尊重。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尊重他们每一个人。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尊重他的人格,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信心,不能挫伤其心灵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尤其要强调的是对后进学生的人格尊重问题,因为后进生一般有很强的自尊心,他们也希望自己能够被人重视,成为有尊严的人。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加里宁说:“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比孩子们的眼睛更加精细、更加敏捷,对于人的心理上的各种微妙变化更富于敏感的了。”教师是教人怎样做人的人,首先自己要知道怎样做人。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所以,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

在美国中部的一所小学一年级教室里,教室后面有一条标语:”童年是生命旅程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比赛。“就在这个教室里,一个男孩子的桌上插着一个彩色气球。老师说,这是她送给他的,因为今天是这个男孩的生日,今天对他来说非常重要。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做一个教师必须要永葆”童心“。如果你仔细地观察一下孩子,他们说的和做的,无不具有”创造“的因素。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扶植孩子们的创造萌芽,鼓励学生的创造活动。充分培育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而不要用”死读书“的办法,窒息了这一最具生机、最可宝贵的心灵。

五、教育学生以一种认真的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中国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的感情就像对父母的感情一样,是终身不变的。古人喜欢在中堂挂一个宗教式的牌位,上写”天、地、君、亲、师“,可见,老师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有一种圣洁的力量。这样,教师这个行当就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具有了一种类似牧师的神圣的色彩,教师的头上永远有着一个圣人的光环。

教师是一种社会职业,是一种由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去扮演的角色。教师可以是一些人所热爱的事业,也可以是谋生的手段。对于多数从事教师工作的人来说,两种目的兼而有之。即使是受人尊敬的”模范教师“,也是由凡人扮演的,而不是神。只有神才是完美无缺的。既然教师不是神,就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其实,教师的角色期待和角色规范可以制定得尽善尽美,但是一旦由具体的个人去扮演这个角色,就一定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既然有人把教师捧上”神坛“,在教育的圣坛上,教师就必然自觉不自觉地扮演起”圣人“的角色,在现时我们学校的课堂上至今仍充斥着多少空洞的说教,他们对学生的一番大道理,能不能说服他们自己都很难说。学生一旦走入社会,发现社会全然不象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向他们宣传的那样美好,纯净。他们发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他们看不大懂的社会,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他们要花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哲学家,乘船到江的对岸去。在船上,哲学家问船夫:”你学过历史吗?“船夫说:”没学过。“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生命。“哲学家又问船夫:”你学过数学吗?“船夫说:”没学过。“哲学家说:”那你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生命。“说着话,刮起了大风,船也行到了江的中心。船夫问哲学家:”你学过游泳吗?“哲学家说:”没学过。“船夫说:”那你将失去了整个生命。“……

希望我们的教师不要当这样的”哲学家"。

第五篇:教师心理健康讲座稿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之一

教师心理压力的调节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积极地悦纳自我——即真正了解、正确评价、乐于接受并喜欢自己。承认人是有个体差异的,允许自己不如别人。

2.有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能面对现实并积极地去适应环境与教育工作要求。例如,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客观了解学生的能力;具有获取信息、适宜地传递信息和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3.热爱教师职业,积极地爱学生——能从爱的教育中获得自我安慰与自我实现,从有成效的教育教学中得到成就感。

4.具有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教师的教育心理环境是否稳定、乐观、积极,将影响教师整个心理状态及行为,也关系到教育教学的工作效果。

5.能自我控制各种情绪与情感——繁重艰巨的教育工作要求教师有良好的、坚强的意志品质,即教学工作中明确目的性和坚定性;处理问题时决策的果断性和坚持性;面对矛盾沉着冷静的自制力,以及给予爱和接受爱的能力。

6.和谐的教育人际关系——有健全的人格,在交往中能与他人和谐相处,积极态度(如尊重、真诚、羡慕、信任、赞美等)多于消极态度(如畏惧、多疑、嫉妒、憎恶等)。

7.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能适应当前发展、改革与创新的教育环境,为积极改造不良教育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献计献策。

二、新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第一,负担过重,过分疲劳。教师的工作是艰苦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教师除了上课,还要批改作业,出各种练习题或考试题,如果是班主任就还得处理班务,进行个别教育,组织各种活动以及家访等。有一部分新教师一工作就当班主任,由于年轻加上经验不足,工作中往往疲于奔命,这样会导致心理冲突。

第二,现实与理想之间反差巨大。新教师刚刚走出大学校园,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但客观现实往往让他们感到迷茫,社会现实和社会理想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差,“应该”与“是”之间存在冲突:应该做的做不到;不应该做的有时还必须去做。也就是说,新教师普遍感到,应该坚持社会理想,用理想模式来塑造自己,但难免在现实中处处碰壁;力求避免与现实中的不良因素同流合污,但有时又难免随波逐流;主观上想驾驭现实,但实际上又力不从心。如学校本来不应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又不得不为之。领导的要求,家长的愿望,社会的议论等压得许多教师喘不过气来。老教师如此,新教师可想而知。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之间存在某种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两面性。一定程度的不一致可以促进个体的发展,但如果对理想自我要求太高,反而容易使个体丧失信心,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很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过分失调往往是产生神经症等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在新教师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使他们感到困惑、紧张、焦虑、抑郁、孤独。

第三,个人的需要、理想等主观需求与这些需求难以实现之间存在矛盾。新教师刚踏入社会,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特别强,面对个人主观需要与客观上难以满足个人主观需要的矛盾,往往无所适从。比如,想有所成就,但又不知从何下手;“天之骄子”回归平凡,但又不甘于平庸;想崭露头角,但又事与愿违;还有不知如何处理好继续学习与工作、个人与领导、个人与同事、个人与学生、个人同家长等多方面的关系。这些矛盾和困惑长期压抑在新教师的心中,使其难以主宰自我。在心理冲突困扰下,一些新教师从心里感到烦恼、紧张、不安、焦虑、压抑、痛苦……发展为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心理障碍。一些人当无力解决心理冲突时,很容易消沉下去,感到什么都无所谓,情绪低落、抑郁,甚至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第四,自我认知出现偏差。新教师的自我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自我扩张型,其特点是过于悦纳自己,自我评价偏高,形成虚假的理想自我,常表现为过于看高自己而导致自负,自吹自擂,盲目自尊;二是自我否定型,其特点是对自我认识和评价过低,常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由自卑导致自轻自*,最终走向自我否定。

三、教师心理压力的自我缓解

1.调整认知,找准压力源

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源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职业特点:教师的工作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与个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知识突增、信息爆炸、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在很多知识上不再比学生“闻道在先”,威信受到了一定的动摇和影响,由此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他们的教育对象大多是90年代以后出生的独生子女,在个性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如自私、任性、依赖、孤僻、缺乏集体意识和劳动观念、意志薄弱等。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觉醒早,又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思想困惑多,心理冲突多,教师工作中的难题增多了,已有的方法不能解决新的问题,新的理论和方法又没有系统全面地掌握,因此造成教师的心理压力。

教师本人:教师本人作为心理压力源有三层含义。一是教师对自身能力、水平认识不足,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经常导致活动失败而引发心理压力;二是教师本身的人格缺陷,如名利思想、患得患失、追求完美、意志力差等造成的心理压力;三是教师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不正确而造成心理压力。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压力源,包括了一系列的因素。首先,社会成员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过高,这种要求和期望最主要地体现在对教师培养人才的质量上。学生、家长、学校及各级领导、社会上的其他人都以升学率的高低来评价教师。他们要求教师恪守职业道德,只求奉献,不讲享受,认为教师就应该安贫乐道,任何事情都比一般人做得好。社会成员对教师在培养学生及遵守行为规范方面的高要求和高期望,使教师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其次,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脑体倒挂导致教师的心理失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富的大款与教师长期的贫困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超负荷的劳动负出、劳动创造出来的巨大的潜在价值、对社会发展所起的巨大推动作用与教师微薄的工资收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再次,社会发展过程中许多不正之风的蔓延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使得教师的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因而造成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明确了心理压力源,教师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面对心理压力,教师不能怨天尤人,而应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加强对职业规律的认识,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加强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

己。要正确认识自己,为自己设置合适的目标,淡泊名利思想,完善人格。要不失时机地向社会宣传正确的人才观、科学的教育观及教师劳动的特点等,争取获得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2.放松情绪,减轻压力感

心理压力一旦产生,必然伴随着情绪上的焦虑和高度紧张,而高度紧张的情绪又作为一种剌激反馈到人的身上,使人产生更强的压力感,情绪紧张和心理压力就是这样相互影响,逐步升级、逐步增强的。因此,放松情绪对于缓解压力非常有用。情绪的放松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放松训练

这是国内外广泛应用的控制紧张情绪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肌肉、骨骼关节和呼吸的放松以及神经放松等基本动作来降低机体能量的消耗,从而达到控制情绪强度的目的。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的具体方法很多。如经常进行体育锻炼,适当从事家务劳动、丰富业余生活等。肌肉放松可以调节情绪紧张度,减轻压力感;肌肉紧张(运动)也能减轻情绪紧张,缓解心理压力。肌肉运动不仅可以转移注意,而且可以使体内的紧张情绪得到渲泄和释放,降低情绪紧张度。另外,肌肉运动还能够有效地增强人的信念,发现自身的潜能,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从而使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因此,教师在紧张的学习工作之余,利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便利条件,经常进行体育运动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可以调节教师紧张的生活节奏,使情绪得到松驰,减轻心理上的压力感。同时,又能陶冶性情,使人心胸开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与人交谈

教师因为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范围狭小、人际协作有限和自我封闭。因此,当教师出现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时,他们常常感到孤独、无援、痛苦。与人交谈不仅可以使教师内心的消极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渲泄,把积郁在心里的能量及时释放出来,也可以使教师获得朋友、亲属及社会上其他人的理解和支持,从而帮助教师抵御沉重的心理压力,消除紧张情绪。情绪对比。情绪对比就是使两种对立的情绪发生冲突,使正面的积极情绪战胜消极的反面情绪。具体做法就是当教师感到紧张、压力大时,找来一些极幽默的笑话、相

声、漫画、书籍等来听或看,并从内心发出开怀大笑。人在笑时,体内心、肺等内脏器官得到了短暂的运动锻炼,一方面增强了有机体的免疫力,另一方面剌激大脑产生出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是人体内的一种天然麻醉剂,它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减轻疼痛和不舒服感,消除厌烦、忧郁和紧张的心理状态。

3.磨炼意志,增强抗压性

心理压力是人们对外界剌激进行反映时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它的大小因人而异。同样的事件或剌激情境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压力的大小是不同的。同样的外界刺激到底会给人造成多大的心理压力,实际上是由每个人自身的抗压性(或称抗压能力)所决定的。抗压性较强的人,对于相同的刺激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小,抗压性较弱的人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较大。人的抗压性不是天生的,加强意志品质的培养,磨炼人的意志力是增强抗压性的有效方法,也是减轻心理压力的重要心理基础。

首先,教师要加强意志独立性的培养。为此,教师要明确自己行动的目的性,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地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在行动上克服受暗示性,不屈从于周围人们的压力,不为别人的言行所左右。

其次,教师要加强意志果断性的锻炼。为此教师必须全面而深刻地考虑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方法,懂得所作决定的重要性,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人们在犹豫不决和优柔寡断时,一直处于动机斗争过程中,感受到的心理压力大)。在行动中,敢于承担责任,敢作敢为。当然,也要克服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轻举妄动和草率行动由于不考虑主客观条件,不考虑计划实施的可能性和行动后果,常常带来行动的失败,从而造成心理压力。

再次,要加强意志坚定性的培养。教师要坚信自己决定的合理性,并保持充沛精力,克服各种不符合目的的内外部困难和干扰,不屈不挠地为实现目的而奋斗,做到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在压力面前不屈服,在引诱面前不动摇。

最后,教师要注意培养自己的自制性,学会自觉、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克服懒惰、恐惧、紧张、愤怒和失望等不良情绪的干扰。

8243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