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客服QQ:357588611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精选10篇)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这个世界上,不会被社会淘汰的,便是书中的“营养”。还在等什么?让我们一起畅游书海吧!小编整理了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

多读书、读好书可以让身处浮躁社会的我们多几分宁静,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正是现代人丢失并渴望得到的东西。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这三个阶段:幼年、中年、老年,充当三种角色:子女、手足、父母。有这样一本书,可以让我们以不同的身份去体味为人处事的道理,以便我们在经历同样的阶段之时少走弯路。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以儿女的身份去体会如何成为一个孝子,以兄弟的身份体味如何尽到一个做兄长的职责,以父母的身份感受如何才能做一个称职的家长。用心去读,这本书所能带给你的是一个人成长所需的宝贵精神财富,它就是《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孝顺的长子。在写给父母的信中,他曾多次提到“以繁琐为贵”。这几个字充分体现了一个远方游子对父母的关心思念之情。当椿萱并茂之时,曾国藩虽身为朝廷命官,但凡家中嫁娶婚丧之事,无不是征求过父母之意见,方作出决断;当父母离开人世之时,虽手中大权在握仍不忘记讲求孝道,即使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被朝廷委以重任之时,仍然不忘记寄书至家中表达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曾国藩是负责的兄长。他的家书中,许多是写给弟弟们的,这足以看出家风“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在修身上,他提出:“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细读家书,可知曾氏与子弟们谈得最多的莫过于“勤”“谦”二字,勤能补拙,谦可受益。在治学上,他提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告诫弟弟们不要去抱怨自己的天赋不高,也不要去抱怨外界的条件不够,关键在于自身的努力,努力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有恒。在治家上,小到弟弟们的生活起居、为人处事,大到他们的职业前程,无不挂在心上。曾国藩认为家运恒通须有三项条件,一是兄弟和睦,二是体孝道,三是实行勤俭。在为官上,他从两方面来表明自己的公心,“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在待人上,曾氏提出:“求仁则人悦”,就是对人要有爱心,你关爱别人,别人也就欢迎你。

曾国藩是仁慈的父亲。在他写给九岁儿子纪鸿的一封家书中,提到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这句话,百余年来广为传颂。曾国藩强调功名不能完全由自己做主,而德行是可以由自己来修炼的,他希望儿子要将重点放在德行修养上,这反衬出我们如今的教育太过重视“才”,而忽视了“德”。曾氏的这种家教启迪了千千万万望子成龙的家长:“龙”不是“大官”,而是君子。天下父母皆有疼爱子女之心,这无可厚非,但“自古奋斗出英雄,从来纨绔少伟男。”家长们这样的做法让子女难以体会奋斗的艰辛,更不懂得珍惜。今天,重温曾氏不蓄银钱给儿孙的话时,我从中感受到的是一个长者对后辈的真爱大爱。

且不评论曾国藩的历史功过,他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成为近代洋务运动的先驱就实属不易。通过阅读他的家书,足以见到他成功的原因。《曾国藩家书》并不是长篇大论,也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处处充满了朴素的人生哲理,是一本可以坐下来细细品读的好书。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2】

对于曾国藩,我的了解仅停留在中学的历史课本上。

记忆深的就是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打败后,羞愤而欲投水自杀,后被属下发现及时阻拦劝止了。后来我又了解到,毛泽东,蒋介石都对曾国藩有着很高的评价。毛泽东曾说过一句话:“我观近代,独服曾文正。”而蒋介石更是以曾国藩为师。

曾国藩为什么有这么高的魅力呢,竟使后人如此推崇备至?

近日有幸拜读了“书香国际,爱上阅读”里推荐的《曾国藩》,就自己的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

治学严谨勤俭克己

曾国藩的仕途还算平坦,个人修养极高,一直力求做到儒家思想中所宣扬的为官做事之道,然而这背后却包含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他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向古人学习,钻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终拍板敲定的。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使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善于识人敢于用人

刘邦曾经这样论述自己的成功之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擒也。”与建立不世之功的刘邦相似的,曾国藩也是既善于用人的,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也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湘勇”的壮大离不开这样一批人,曾国藩个人修养极高,尊重知识分子,乐于结交贤士,尤其是尊重有才有德之人,曾国藩后给家人的遗言中,“求仁则人达”表明了他的见解,一个人的成功是让别人成功。

能屈能伸善于隐忍

从在长沙初办湘勇到逼走衡州练兵,再到靖港惨败,再到于九江惨败于翼王石达开之手,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斗争中,曾国藩屡战屡败,在官场也是处处受到了钳制,几次不堪其辱自杀未遂,但这些困难也磨练了他的心性,不断总结,后终于取得了胜利。

除了这些,他还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等家书,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纸上拜碣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那么这本书对于我们自身有什么启示呢,首先就是要善于学习,国际公司的人在全世界开疆扩土,每到一个国家,就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法律,语言,风俗等,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其次就是要有不怕失败,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现在水电行业竞争日益激烈,国际市场开拓日益艰难,可能做了很多市场开拓工作,但结果不甚理想,但我们不要气馁,只要我们努力进取,不怕困难,不断的总结提高,后一定会有回报的。

对于个人而言,要学习曾国藩身上的修身,治学,养性,治学首先要做到坚持不懈,他能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写日记,这种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难成大事,关键缺乏的就是坚持,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不成功都难,曾国藩在研习二十三史时,还要求自己做到每日点评10页,事务再忙也不能间断。每日10页,一年下来就是3650页,一本书如果是300页,坚持十年就是300多本书,30年就是1000本书。他这每日10页可全是精读。不说30年,就是10年,一个人如果精读300多本书,那他一定会是一个非常有学问之人。曾国藩在治学方面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其次还要学习他治学的“专”,他在给几位弟弟的信中写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曾国藩强调的治学要专说出了做学问的关键。虽然他说的是做学问,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是适用的。我们普通人之所以一生碌碌无为,干什么事都干不出成绩,除了缺乏坚持外,还有一点就是不专,这山看着那山高,一阵对这感兴趣,一阵又对那感兴趣,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能专心去把一件事情干到底。我们敬爱的谭靖夷院士就是治学方面的大家,他为自己热爱的水电事业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不断地学习,进取,几十年如一日,克服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是我们水电人的榜样,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后,希望自己的一点体会能使大家有一点触动,是到了拼搏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3】

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应该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现代人可以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的就想起了十几年前自己写信读信的情景。那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读着亲朋好友的来信,感受到的是寄信者那份浓浓的亲情友情。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

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国藩家书》处处洋溢的浓浓亲情和友情,正是迷茫的现代人正在丢失的和渴望得到的东西。当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满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时,也许这个社会才不会那么浮躁和狂热,也许每个人的心儿才会多几分宁静和安逸。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来自于民众深厚的文化积累和道德修养,除此也许别无他法。

曾公作为历史上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或者领袖,我们不去评说其史上的功与过,只就其人性中最闪光最美好的一点就足矣,人无完人,孰能无过。最后,以曾公的一首诗结束此文,“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4】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很想读读《曾国藩家书》,但总是因为一些事而搁浅,这次的党员读书活动,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阅读。

曾国藩生前毁誉参半,他是“中兴第一名臣”,但也顶着“卖国贼”的恶名。他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洋务军工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也在“天津教案”中杀人割地,开了“就地正法”的先河,背负骂名。但他也成就了“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的美名……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对曾国藩这样的学识很高的人物,是绝不能妄下评语的。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5】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 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 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 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 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 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 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 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 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 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 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 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 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 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6】

治学严谨,善于学习,勤俭克己。

从功名仕途来说,曾国藩无疑是顺风顺水、平步青云的,令很多同时代的汉人甚至不少满人都望尘莫及,然而在这背后却包含了曾国藩常人无法想象的辛勤付出。同辈人中,幼时的曾国藩资质算不得好的,多中等偏上,会试时倒数,差点没进翰林院,之后勉强入围。曾国藩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勤俭克己。诗词文章也一直像古人学习,专研学术的劲头非常足,治学态度也非常严谨,在学术成就方面也是为同时代的名人所称颂。

他告诫后人功课方面要“看读写作”四字缺一不可。“看”即是多看多读前人优秀作品,“读”即是好的文章要大声诵读,“写”即是抄写临摹大家的书法,“作”即是多练习写文章,将学到的东西转换为自己的东西表达出来。

曾国藩一直保持天天写日记,记录当天所学所思,各方面的心得体会。他很会以史为鉴,汲取先人的经验教训,平时通读各种史书、经典,对于如《资治通鉴》、《史记》、《二十三史》等更是反复咀嚼、研究。学习能力也是非常强,一介文弱书生,为了做好统帅,通读各种兵法,熟识历大大小小各种战役的成败原因,虽然还是吃了不少败仗,很多胜利也都是手下大将们取得的,但绝对不能否认其军事才能,大多数重大军事决定都还是由这个统帅终拍板敲定的。

日常生活很有规律,散步、练字、读书等每日必修课都坚持。毅力也非常人能比,抽了十几年的水烟(鸦片)说戒就戒,立下每日写日记的规定后,即是临死前一天也还坚持在写。

极擅于识人用人

曾国藩令人折服的便是他识人用人的本事。湘军中很多流传后世的一批大将如彭玉麟、胡林翼等都是靠曾国藩赏识提拔出来的,其中也令其骄傲的便是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要说才能,曾国藩未必强于左宗棠,但在识人用人方面就却是十倍于左宗棠。曾国藩对人才的重视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对贤才的高规格礼遇,使得当时的人才趋之若鹜,曾国藩的幕府可谓人才济济。

对于这点我写不出多少,我想曾国藩之所以识人如此之准,和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察人入微、擅于总结有很大关系。

以身作则

对家人、对属下,曾国藩始终以身作则,他深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即使官居一品也一直保持简朴的作风,在军队从来都是和幕僚一起吃大锅饭,卧室起居摆设也都非常简单,没有任何奢华的摆设,一个四品官员看了认为已经寒碜到不能想象的地步。

军营里,曾国藩也是习惯早起,检阅士兵操练。其中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李鸿章初到曾国藩军营幕府时,依旧保持文人慵懒爱睡懒觉的习惯,甚至借口生病不起床,曾国藩看在眼里。一日,士卒来叫起床吃早饭,李鸿章仍欲借故不起,士卒说:“曾大人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一听,心里发毛了,赶紧披衣,踉踉跄跄地奔进餐厅。曾国藩瞟了李鸿章一眼,端起碗吃饭,幕僚们跟着端起碗来。曾国藩面色峻厉,一言不发。吃完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说:“少荃,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惟一诚字而已!”说罢,起身走出餐厅,看也不看李鸿章一眼。李鸿章惊呆在板凳上,半天作不得声。从那天起,李鸿章一改过去骄懒的文人习气,虚心学习周围的一切,这才发觉恩师所带的湘勇,与自己过去所带的团练确有许多不同之处,愈加从心里佩服。

擅于教育、影响、帮助他人

一个的成功是微末的,一群人的成功才可创传世之作。曾国藩非常擅于教育、影响他人,从而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于家庭,曾国藩是绝对的大家长,对兄弟、子女等的教育培养可谓用心良苦。求学、为官、率军等过程中,即使再繁忙,也不忘时常写信指点兄弟子女,从修身治学交友等各方面耐心辅导,这些形成了闻名的《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家训》,长子曾纪泽是一位出色的外交官,次子曾纪鸿则是一位数学人才,后代子孙曾宝荪、曾约农都成为了大教育家和大学者。

在家庭教育方面,曾国藩的核心便是“勤与俭”二字。治学方面勤学勤练,生活方面勤俭朴素。

深思熟虑,全局意识强

对于事情总能抓住关键点,看清事态发展的方向,发现对手背后真实的意图。看问题总比他人更长远,考虑也更周全。其中有这样的描写,每遇大事,曾国藩总是喜欢点一根香,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常常都是一坐就是一宿。唐浩明用了一个“枯坐”来形容,这给我的印象很深。也许正是在这样无数次全神贯注的深深思虑,才使其在那样复杂险恶的政治环境下找到特有的生存发展之道。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残喘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真实而又细密,平常而又深入,可谓字字良言,句句妙语。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国藩家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要思想的反应。本书分为修身篇、劝学篇、治家篇、理财篇、交友篇、为政篇及用人篇。透过曾国藩写给家人的书信,我们可以得知其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及其面临家事、人事、军事、国事等大小问题时所采取的处理方法。在很多的书信中都有记载,曾国藩更是总结了自己的得意与失落,用自己的经验教育诸兄弟,特别是曾国藩对于子女的品格教育,直至今日,仍足以作为现代父母教导子女、树立良好家教的绝佳典范。

读《曾国藩的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和粉饰。如邓小平晚年提出的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普遍社会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荣乐观。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是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他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这也折射出我们教育的问题来,我们的教育似乎太过重视“才”,忽视了“德”的教育。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是一味地让孩子学技能,导致了很多孩子不懂得“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要去敬爱自己的父母。这样又怎么去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这些都值得我们的深思。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8】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美好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通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助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非常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也许我们困惑迷茫的原因是我们心里少了像曾公一样的亲情和友情。

也许是因为现在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曾经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曾经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文明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曾国藩家书》一书中,从很多家书里我们都能够看出作为为官之人的曾公生活的艰难,有些时候冬天要靠外官进献的炭资钱过活。这样的生活境况也许现在人觉得不可思议,更不敢相信,但是,当时曾公的生活境况就是如此。即使如此,他还时刻不忘尽最大努力接济家人和亲朋好友。看了曾公的家书,我有点顿悟了,维系亲情和友情的金钥匙不是名利,而是深厚的文化修养和道德熏陶。

曾公在家书中,上千次的提到他的弟弟们学习状况,从中可以看出曾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曾公家书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和友情,来源于曾公深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所以说,改变人的素质,真正的根源还在于教育和文化。今天,现代人缺失的正是物质的超前发展和教育的相对滞后,物质和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如今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道德问题。

当下的中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迫切的问题是发展文化和教育。经济可以改变人的生活状况,而文化和教育可以改变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素质。民强方可国富,民强首先强的应该是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没有文化和道德修养的人,即使披金戴银,拥有万贯家财,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动物而已。因为人毕竟是靠感情维系的动物,没有感情与禽兽无异。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9】

终于耗时一年,磕磕绊绊的才读完这部密密麻麻写满1200多页纸的长篇小说。这么久才读完,并非全部因为妈妈说的那样,读的仔细,并时有笔记。诚实的说,这两本书大部分是在火车上读完的,在家静下来的时候到很少读了,因为有更多急需去读的东西。

这本书是老爹强烈推荐。他如此强烈的推荐,甚至于,有一段时间,天天谈话不离《曾国藩》,搞得我甚是抵触。我对于这个事是这么看的:《曾国藩》这本书与它的主人公确实在历史长河中名流千古,读一读确实有必要,也一定有益于修生养性。但除了《曾》就是《曾》的这么劝,只能说明……我换一种委婉的说话吧。比如,偶然有一次,我吃了一次肯德基,美味可口,便深信肯德基的烤鸡是世上棒的烤鸡,所以我每次吃饭都推荐人们去那吃;可是直到有一天,我来了澳大利亚,各式各样的烤鸡数不胜数,我便惊醒,以前那么强烈的追逐的东西,也不过是茫茫美食中的冰山一角罢了。远了不说,与曾文正公同时代的豪杰不胜枚举:张之洞,李鸿章,左宗棠与曾文正公同称晚清四大名臣,他们每个人都各领风骚,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成就都值得学习。而固步于曾文正公一人,无疑将对于史集认识的局限和粗浅暴露无遗。读完《曾》只是很平凡的一步,没什么好炫耀的。我读了,不代表我就能功成名就;我不读,也不至于就一事无成。希望老爹能对我的话有个深刻的认识,以后不要再看完于丹就“建议”我读《论语》(悉闻于丹在北大被学生们哄下台,心情极为爽朗),看完易中天就“建议”我读《三国演义》,自己读完《曾国藩》就马上如获至宝般的“建议”我也赶紧读……您不也是将近知天命之年才重新又读的么?我能鄙视一下而立之年却没有读过《曾国藩》的小王同志么?我不能,因为那时候有那时候读的书。曾文正公有许多关于教育晚辈和齐家治国的思想,这对于一个连女朋友都没有的我,显得很急切么?读完了这本书,我反倒希望老爹能从中获取许多对待自身、亲人和朋友的领悟。我随便举一个例子:曾文正公说,“正人先正己”,就这么一句,就够王主任您回味无穷的了。

当然了,当然了,读完这本书肯定是受益匪浅的。老爹建议我读,百利而无一害,只是方式略显操之过急。这部小说里能给人带来的启迪,浩如烟海,而且每个人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比如书中描写曾文正公与九弟曾忠襄公在夺取金陵后的彻夜畅谈,回忆人生的片段,就让我很感慨,使我想到老爹和叔叔的关系。诸如此类云云的,我要是一条一条的回忆概括,能说上一天一夜,所以我索性不说了。

读到后曾文正公留给子女们的遗书,我身边刚好放着《海上钢琴师》的钢琴曲,非常伤感。当读到这后几页,我先是加快了速度,为了看后到底怎么样了;读到遗书,我又不禁放慢了速度,一个字一个字的认真看,边读边回忆曾文正公的苦辣酸甜的平生和我这过去五味杂陈的这一年,不禁眼泪随之流了出来。读完这部书像是了去一块遗憾,像是告别过去的自己,像是斩断往昔的所有。一方面,再也看不到曾文正公如何抚着他的胡须,眯着他的三角眼,面上毫无表情,内心却波浪滔天了;一方面,在颠簸的火车上,手捧着这本厚厚的书,一页一页的像窗外的风景掠过般翻书的时候,一去不在了;再一方面,父亲那每次谈话不离《曾》的日子也远去了,那段时间也许会成为我生命中中重要的时光之一。

老爹通过他粗糙拙劣的方式,至少达到了一个他不曾想到的目的:在遥远的未来的某个时候,我可能已经很老了,父亲也可能已经仙逝了,而我一定会在回忆曾经三年来的留学经历时,回忆起这一年,由我、父亲、曾文正公以及各种各样的人,各种各样的挫折和成就共同编织而成的不悔青春。

我十分讨厌老爹的脾气,我也无能为力的遗传了不少。书中曾文正公提到,他父亲去世前,变得特别胆小,连对待田间的老农和顽童都小心翼翼,客客气气的。联想起现在的老爹,依旧生龙活虎的,目中无人,妄自尊大,飞扬跋扈的,我在气愤之余,也稍微觉得一点点宽慰:爹还不老。

回归正题的时候,也是此读后感结尾的时候了。在曾文中公佣兵湘军十万的时候,几度有人劝说他__满清,重兴汉室,而他却一心保卫风雨飘摇的满人朝廷。后一次见陈广敖时,陈道长从另一个角度表达出了他对曾文正公没能__清室的遗憾。他说,曾文正公是为了曾家一族的荣耀而保卫皇室,换来的是忠君报国的千古美名,却置于千万万水深火热中的天下百姓于不顾。满清气数已尽,中国又深陷海外列强的瓜分掠夺的泥沼中,陈广敖期待着曾文正公能为了天下百姓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然而,多年的传统儒家理学思想,束缚住了曾涤生的脚步。

事到如今,历史不能改写,曾涤生做出了他的选择,“文正”亦是朝廷与时代对他的平生给予的莫大肯定;然而,这样一种遗憾却停留在我的心里。我们要拥护的,是我们必须拥护的么?我们服从的,是我们不得不服从的么?何为是,何为非?忠君、报国是对的,可是忠于谁?一种信仰,还是一帮人?报国,报哪个国?是在神州延续了千年的文明,还是一个成立不过百年的团体?这样的问题,没有答案。就仿佛《道德经》一样深不可测,“玄之又玄”。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篇10】

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225122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