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自闭症孩子的情况都不同,需要训练的内容也会有所侧重,所以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是必要的。然而,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教育内容很多,要根据孩子的接受能力分阶段进行。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1
我在让孩子走进社会,融合教育是必须的!这篇文章中,分享了关于融合教育的优势,以及对于孤独症儿童康复的必要性。然而,不得不承认,融合教育在当下,是很难实施的。
这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原因,让我们不妨来探讨一下。
1、来自校方
众所周知,我们讲“融合教育”,所在的场所就是幼儿园、学校等。但是,能够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场所,少之又少。只有观念特别包容的学校,才会接受“特殊”的孩子,但这样的学校十分稀缺。
即便有了融合场所,里面的普通老师居多,专业单一,对特殊教育经验甚少,也许无法成功面对孤独症儿童。而特殊教育教师一来稀缺,学校中不一定配备,二来特教老师虽然有着专业的干预技巧,但相对的面对正常孩子的发展规律也许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在他们的工作中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而对于有着特殊教育的场所,通常成本较高。教育经费的不足,也是融合场所难以开设的原因之一。
2、来自专业普及和认知
即便有了融合场所——幼儿园或学校接受了孤独症儿童,但,要清楚的是,孤独症儿童和正常孩子依旧是两个群体。而融合,并不只是单纯地、物理的将两个群体的孩子放在一个教室里那么简单。
对于正常孩子的教育,和对于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如何在教育内容上、教育形式上、教育方法上融合,从而不会让两个群体产生互相制约(不让正常孩子教育速度放缓,也不让孤独症儿童干预受限),这其实颇有难度。我所知道接受孤独症儿童的幼儿园,采用的是“蒙氏教育”,里面的内容相对有融合的特质。
3、来自教师
普通幼教和教师,处于对工作的责任感,通常是不会完全接纳孤独症儿童。因为他们担心自己不够专业,耽误孩子的干预最佳时间。
而特教老师,特别是成熟的、收过职业培训的特教,他们通常对融合抱有异议。我所认识的特教老师通常不推荐融合教育,他们认为密集的干预训练才能有一定成就,在基于一定这一基础再送入幼儿园进行融合才是。
对于这一点,我认同一半。特教老师的想法是让孩子有了完备的技能后再去融合,而我认为孩子只需要具备一定的自理能力,即可进行融合,在融合中继续增长,并在课后继续干预训练。
目前,国内融合幼儿园和融合学校十分少,在融合领域中也没有形成一套专业并可复制的教学体系。普通教师很难接触到融合的专业培训,而特教老师则难以进入幼儿园或学校。
4、来自同学和家长
社会公众对于孤独症的看法,即便到了现在也是十分不统一,不理解者居多。孩子们天生善良,也许对于接纳孤独症儿童没有太多想法,最多只是感觉这个孩子很奇怪,或是小小的欺负她一下。但是,对于大量的正常孩子的家长,则并不看好融合教育。
正常孩子的家长不会对孤独症有深入了解,凭借他们在网上看到的片面知识,他们会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孩子,认为有孤独症儿童加入自己孩子的群体,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安全隐患,并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倘若孤独症儿童在融合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不可控行为,例如伤人,那么我想如果面对正常儿童,大家的态度应该是包容和理解的,但面对孤独症儿童,则是严厉的。最有可能发生的就是全体家长一直要求孤独症儿童退学或转班。这也是现实。
5、来自自身
我们讲融合教育,家长应该付出更多。然而,很多家长则是把孩子直接就放进幼儿园,不管不顾。融合教育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并非是单纯的“托管”。
如果家长不能够及时发现融合教育过程中孤独症儿童暴露出的种种问题,而加以迅速干预,那么,融合教育是失败的。
也不乏家长虽然与校方沟通良好,但缺乏与其他家长沟通交流。这也很容易理解,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别人带着有色眼光看自己的孩子。但是,当出现一定问题,其他家长察觉出来并频频反应的时候,我们不禁需要考虑:是否提前沟通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由此可见,融合教育能够有效地,成系统的进行下去,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我们需要国家对社会进行孤独症的知识普及,需要社会对融合教育的支持与资助,需要足够的师资力量,需要社会人士的宽容、理解和帮助。
我期待会有这么一天,孤独症儿童能够像正常儿童一样,快乐的上幼儿园,和小伙伴一起玩耍,顺利的接受义务教育,长大成人!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2
首先需澄清自闭症不是由父母的养育态度所造成,他的成因目前医学上并无定论,极有可能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脑部不同地方的伤害。目前归纳出可能造成自闭症的因素,包括下列几项:
(一) 遗传的因素:20%的自闭症者中,他的家族可找到有智能不足、语言发展迟滞和类似自闭症的。此外,自闭症男童中约10%有染色体脆弱症。
(二) 怀孕期间的病毒感染:妇女怀孕期间可能因麻疹或流行性感冒病毒感染,使胎儿的脑部发育受损伤而导致自闭症。
(三) 新陈代谢疾病:如苯酮尿症等先天的新陈代谢障碍,造成脑细胞的功能失调和障碍,会影响脑神经讯息传递的功能,而造成自闭症。
(四) 脑伤:包括在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因素而造成大脑发育不全,生产过程中早产、难产、新生儿脑伤,以及婴儿其因感染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等因素,都可能增加自闭症机会。
(五) 当然还有其他关于原因方面的探讨,但无一确切原因。
在美国精神医学会诊断手册(DSM-Ⅳ)上,对自闭症的诊断有三大标准:
一、有社会互动上的缺陷:自闭症并不是全然没有社会互动行为,而是有互动上的缺陷。譬如,他们比较 不会做主动互动、不会正确的响应,也常会将别人的行为解读错误。
二、有沟通上的问题且特别是沟通质量的问题:有些自闭症患者是有语言的,只是他们的语言问题是在沟通质量的缺陷,例如亚森伯格症候群的孩子常有过度仿说的现象,就是属于质的缺陷。
三、他们的某些行为或对某些有兴趣的东西会过度偏好固着,例如,喜欢看线条、对于特殊奇怪的声音着迷。有些自闭症家长就发现,他的小孩都只看同一卷录像带、特别喜欢抖动绳子、转圈圈或重复化线条等,这就是过渡偏好固着的现象。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3
从有机会接触到自闭症的孩子以来已近两年,虽然特殊教育并非我的专业,但探计自闭症孩子的心灵与关心残障同胞却成为我的兴趣。阅读过一些国内外有关自闭症的书籍、资料及研究报告后,给我的启示是:没有任何自闭症的人是不能训练的,不管是中度、重度的低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一定会有进步的、会成长。
自闭症者对家庭造成的压力,国内外都有不同的报告,那就是母亲所受的压力一般较父亲为大。这除了与女人的生理状况有相关外,也和个性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然如宋医师曾讲过的,身为自闭症者,亲人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设。从一些训练自闭症者成功的范例皆可看出,自闭症者父母亲从积极训练孩童的过程中学到了比他们原来所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训练孩子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耐性和毅力也就更胜一般人了。本人在高雄办理巡回电脑辅助特殊教育时即深深感受到,有些孩子的妈妈原来不会骑机车的,为了送孩子上学也学会了骑机车;而原来不会开车的人也为了孩子的缘故学会了开车。
我想这都是因为孩子而增强了母亲的本能,发挥了母亲的潜力,若我们能够把自闭症的孩子看成是训练我们技能,培养我们的能力与耐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且把我们对待孩子的心去对待别的孩子,那生活就会更有意义了。因此,个人愿意将研究的一些心得提供给大家在训练孩子时的参考。
1、训练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常说良好的习惯不易养成,一般孩子已是如此,更何况自闭症的孩童。自闭症孩童有行为固定性的毛病,如果将他们这种固定性的毛病转成固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的话,虽然他们不擅长于与人沟通、打交道,但起码不会遭人嫌弃。这些良好的习惯必须从日常的生活训练起。如刷完牙后,牙刷、牙膏、漱口杯要归定位;鞋子脱下时要摆整齐等,这些生活自理的事项不是只有在“儿心”或“弘爱”训练时才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母的必须随时注意,不能马虎。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过群体的生活,愈有学会这些生活自理的好习惯,愈有帮助。孩子们长大还有很能很多社交、技能及知识性的事务要训练,要学习,若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就做好,长大后就不需要费时去训练了。许多父母也许是爱儿心切,常常帮孩子把有关生活技能的基本事项都做好,这并非是真正的照顾了他们,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要开始下达口令叫他们自己动手的确是很难的,但做父母的绝对不能没有耐心,一定要把握原则“教孩子如何做,而不是帮他们做”。
2、 随时随地保持孩子们整洁的外貌
自闭症的孩童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除了一些少数有洁癖固定性行为的孩童或许会注意到自己外观上的整洁外,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俗话说:“费要金装,人要衣装”,自闭儿通常有一副清秀的面孔,让一般人无法看出他们的毛病何在。因此,若能随时帮他们保持整洁,不仅是小朋友,就连大人也会愿意接近他们。如此一来才能增加孩子们与人互动的频率。小朋友愿意接近他们,不排斥他们,那孩子们才有学习的机会!孩子们能够到处讨人喜欢,也就是孩子们的福气。
3、教导孩子们熟练问候的语句
自闭症的孩童大部分有语言上的障碍,这也是他们难以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因。让孩子学会并熟练日常的问候语:某某人早、某某人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等,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些语句并不长,也较容易教,但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讲这些话的习惯。有礼貌的孩子每个人都喜欢,最起码孩子们学会熟练的运用这些问候语,不会让人家一眼就觉得与常人不一样。
4、擅用机会教育孩子们关心周围
自闭症孩童一向是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喜好,而不顾别人的感觉。要教会关心别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因此,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所谓的喜、怒、哀、乐,要让他们体会那些感受时,可以用较为夸张的动作来表示。例如,当孩子们看电视节目出现这些画面时,父母可在身傍强化这些表情及动作的反应,并且不断的跟孩子们解说其原因。在外面活动若遇有小孩哭泣时,就教会他们去安慰那哭泣的孩子。总之,机会就在您身傍,做父母的要头脑灵活,随时把握机会。有许多的父母为了面子不好意思在大众面前献“丑”,常以消极的做法避开各种的场合,这并不是明智之举。要知道父母的要死面子则会害了孩子。明智的父母应该要有“孩子的训练重要,而不是自己的面子重要”的体验,更何况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有颜面之失。若能教会孩子关心别人,那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5、训练孩子在学习或技能上的某专长
自闭症,尤其是高功能的孩子常有些特殊的潜能,若能将其潜能善加培养并加以发挥,不但可以获得周遭同学的接纳,也可能成为其日后谋生的技能。众所周知的周于翔小朋友已在绘画的才能表现出他一片的天空。周于翔在其班上不论是老师还或是同学都喜欢接近他,这对他来说讲不啻增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有些参加电脑训练班的小朋友自从参加了电脑班后,班上的同学也以“刮目相看”的心态来与他做朋友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4
每一个孩子出生之后都需要依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之中,这样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对孩子的成长成人影响重大,对于罹患自闭症的孩子来说,天然的依附在他们眼中“形同虚设”,他们的世界,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人际交往障碍,沟通交流异常,是他们的典型临床征兆,也是阻碍他们通往正常世界的巨大牵绊,因此,他们被谓之“星星的孩子”。
如何为星星搭建通往天空的桥梁,如何让他们的人生不致在孤独与困苦中磨灭,是每个星星家庭拼尽全力努力的方向,也是这个社会向着美好与和谐之途发展的灯塔。9月初,国内首家公立自闭症学校--广州市康纳学校又迎来了新生入学的日子,这是康纳学校自去年成立小学部以来的第二次招生,又会有24名患有自闭症的学生成为这里的小学新生。
自闭症康复治疗需要医学、心理和教育全面介入
作为这所学校的负责人,康纳学校校长樊越波带领的编辑走进自闭症孩子的世界,并分享在为自闭症孩子康复训练努力过程中遇到的艰难险阻及收获与成功。
如今,人们已渐渐认识到,自闭症是一种终身残智,而且需采取多种方法综合治疗,治疗难度不可小觑。作为仍处于探索阶段的全国首家公立自闭症示范学校,樊越波校长直言,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很多,抛却经济能力与社会压力等大的问题不谈,其它方面,如教学人员搭配,班级学生搭配,课程的选择,教学方法等等都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摸索,甚至于如何将单个孩子的个别教育计划体现在一个班级整体的上课过程中,都是让老师们时感心力交瘁的地方。
在原有的基础上,康纳学校去年成立了小学部,并成功招收进了第一批学员。这一年以来的办学经验,尤其是针对患有自闭症的特殊儿童群体,樊越波校长坦言,有困难也有收获,但有信心将这个为自闭症适学儿童专门开设的办学模式继续进行下去。
在交谈当中,樊越波校长认为,自闭症的孩子肯定是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一定不能忽视他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医学、康复、心理、教育的共同介入,因此,学校的教学人员在人员的设置上须充分考虑每一个孩子的特殊需求。
个性化的全面评估是不可或缺的治疗康复程度“晴雨表”
樊越波校长介绍,在自闭孩子接受教育的流程方面,应当特别注重评估环节。评估的团队由各种专业类型的人员组合,目前团队组成有医生,康复治疗师,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及教师。这样的评估团队,每人负责其中工作的一部分,包括社工会对他的家庭状况,父母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因为父母所具有的文化教育程度、心态、对孩子能够投入多少精力,家庭是否和谐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孩子的成长变化起到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事实上,在选择招生的过程当中,学校的工作人员就会格外注意到这些因素,因为自闭症孩子的康复是一个终生的问题,他最终的归宿还会是家庭。每一对父母的配合,实际上对孩子的预后会产生很大作用。这一点不容忽视,为了达到目标,相比较普通儿童,学校方面必须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做更多的努力和工作。
在学校,医生会注重孩子在生物学相关方面的问题,如睡眠、饮食,是否用药,一直以来的发育状况,出生前后的情况,及其家庭相关病史等等。当然,也会对每一个孩子的现有能力进行评估,因为他们的患病程度都因人而异,有的孩子主要是社交障碍和语言障碍,而有的孩子会在认知和理解能力上与普通同龄人有所偏差。
评估分为社交部分,认知部分等几个大的方面,对其感觉统合能力、体能、行为、语言方面都会有详细的评估。经多位专业人士评估讨论后,会总结出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交予孩子的班主任和父母,这样才会对孩子的康复教育起到全面而规范的指引作用。樊越波校长还补充,为了检查孩子的康复程度,这样的全面评估每学期进行一次。
三个老师八个孩子的班级 动态管理为有利达到“因材施教”
如何将训练目标融合在教案中去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小学部每个班级有八个孩子,两名老师,还有一名助教,每个孩子各有差异,老师们手上都会有关于每一个孩子不同的评估结果报告。八个孩子聚在一起上课时,老师只可能出一份教案,却要顾全八位学生,在一份教案中如何体现对八个孩子的训练目标及如何去完成,对老师来说是很大的挑战,这是对老师教学能力及技巧各方面综合能力的考验。
孩子们的表现和“主流”孩子不一样,表现也千差万别,正常孩子可以简单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的接受水平,而自闭患儿,这个孩子喜欢这样的接受方式,那个喜欢那样的接受方式,即他们每个人的接受方式不一样,更不用说接受能力的高低。因此,老师虽然只是备了一份教案,但有时候是分为三个等级,三个层次来设定目标。甚至为了最大可能满足孩子个人差异性的要求,到最后这份教案会分解成七至八个层次。樊越波校长表示,这一年以来,其实每一个老师所面对的压力与困扰都是相当大的。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5
自闭症者对家庭造成的压力,国内外都有不同的报告,那就是母亲所受的压力一般较父亲为大。这除了与女人的生理状况有相关外,也和个性及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然如宋医师曾讲过的,身为自闭症者,亲人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设。
从一些训练自闭症者成功的范例皆可看出,自闭症者父母亲从积极训练孩童的过程中学到了比他们原来所学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训练孩子过程中所培养出来的耐性和毅力也就更胜一般人了。本人在高雄办理巡回电脑辅助特殊教育时即深深感受到,有些孩子的妈妈原来不会骑机车的,为了送孩子上学也学会了骑机车;而原来不会开车的人也为了孩子的缘故学会了开车。
从有机会接触到自闭症的孩子以来已近两年,虽然特殊教育并非我的专业,但探计自闭症孩子的心灵与关心残障同胞却成为我的兴趣。阅读过一些国内外有关自闭症的书籍、资料及研究报告后,给我的启示是:没有任何自闭症的人是不能训练的,不管是中度、重度的低功能的自闭症患者,只要经过适当的训练一定会有进步的、会成长。
1、教导孩子们熟练问候的语句
自闭症的孩童大部分有语言上的障碍,这也是他们难以建立人际关系的原因。让孩子学会并熟练日常的问候语:某某人早、某某人好、谢谢、对不起、不客气、没关系等,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这些语句并不长,也较容易教,但重要的是训练他们讲这些话的习惯。有礼貌的孩子每个人都喜欢,最起码孩子们学会熟练的运用这些问候语,不会让人家一眼就觉得与常人不一样。
2、擅用机会教育孩子们关心周围
自闭症孩童一向是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喜好,而不顾别人的感觉。要教会关心别人是相当不容易的事,因此,首先要让他们了解所谓的喜、怒、哀、乐,要让他们体会那些感受时,可以用较为夸张的动作来表示。例如,当孩子们看电视节目出现这些画面时,父母可在身傍强化这些表情及动作的反应,并且不断的跟孩子们解说其原因。在外面活动若遇有小孩哭泣时,就教会他们去安慰那哭泣的孩子。
总之,机会就在您身傍,做父母的要头脑灵活,随时把握机会。有许多的父母为了面子不好意思在大众面前献“丑”,常以消极的做法避开各种的场合,这并不是明智之举。要知道父母的要死面子则会害了孩子。明智的父母应该要有“孩子的训练重要,而不是自己的面子重要”的体验,更何况教育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那有颜面之失。若能教会孩子关心别人,那他的人际关系一定会有大的进步。
3、 随时随地保持孩子们整洁的外貌
自闭症的孩童缺乏照顾自己的能力除了一些少数有洁癖固定性行为的孩童或许会注意到自己外观上的整洁外,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不会这样做的。俗话说:“费要金装,人要衣装”,自闭儿通常有一副清秀的面孔,让一般人无法看出他们的毛病何在。
因此,若能随时帮他们保持整洁,不仅是小朋友,就连大人也会愿意接近他们。如此一来才能增加孩子们与人互动的频率。小朋友愿意接近他们,不排斥他们,那孩子们才有学习的机会!孩子们能够到处讨人喜欢,也就是孩子们的福气。
4、训练孩子在学习或技能上的某专长
自闭症,尤其是高功能的孩子常有些特殊的潜能,若能将其潜能善加培养并加以发挥,不但可以获得周遭同学的接纳,也可能成为其日后谋生的技能。众所周知的周于翔小朋友已在绘画的才能表现出他一片的天空。周于翔在其班上不论是老师还或是同学都喜欢接近他,这对他来说讲不啻增加了许多学习的机会。有些参加电脑训练班的小朋友自从参加了电脑班后,班上的同学也以“刮目相看”的心态来与他做朋友了。
自闭症状孩童训练的事情很多,以上所列只不过是生活方面父母较易进行的几项。其实,自闭症孩童最大的瓶颈就在团体游戏规则的认知与学习,而这些活动都必须要特意去安排才能达到训练的效果。在此也鼓励自闭症者的父母再接再励,千万不要放弃教育孩子的任何机会。对孩子们最大的帮助和权益是给他们最好的训练,而不是仅仅照顾他们而已。只要您有心,您也一样会成功。
5、训练并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常说良好的习惯不易养成,一般孩子已是如此,更何况自闭症的孩童。自闭症孩童有行为固定性的毛病,如果将他们这种固定性的毛病转成固定的良好生活习惯的话,虽然他们不擅长于与人沟通、打交道,但起码不会遭人嫌弃。这些良好的习惯必须从日常的生活训练起。如刷完牙后,牙刷、牙膏、漱口杯要归定位;鞋子脱下时要摆整齐等,这些生活自理的事项不是只有在“儿心”或“弘爱”训练时才要求,在家庭生活中做父母的必须随时注意,不能马虎。
孩子总有一天要长大,要过群体的生活,愈有学会这些生活自理的好习惯,愈有帮助。孩子们长大还有很能很多社交、技能及知识性的事务要训练,要学习,若这些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就做好,长大后就不需要费时去训练了。许多父母也许是爱儿心切,常常帮孩子把有关生活技能的基本事项都做好,这并非是真正的照顾了他们,而是剥夺了他们学习的机会。要开始下达口令叫他们自己动手的确是很难的,但做父母的绝对不能没有耐心,一定要把握原则“教孩子如何做,而不是帮他们做”。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6
对于任何父母来说,孩子,无疑都是家里最亮的那颗星。但是,对于自闭症孩子的父母来说,这个孩子却也是最遥远的人。他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在远方闪烁着微弱的光芒,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与别人交流,甚至是没有这样的意识。其中,同样也包括他们的父母;他是“星星的孩子”,也是自闭症儿童患者——犹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个世界,独自闪烁。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视情感、拒绝交流、语言发育迟滞、行为重复刻板以及活动兴趣范围的显著局限性,一般起病于36个月以内,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该症最早发现于1943年。当时来自美国密西西比州费雷斯特的一个名叫唐纳德的10岁孩子被确诊患有自闭症,他被称为“第一病例”,简称“Donald T”。而进入1990年代后自闭症患者激增,平均每110个孩子中就有1个表现出自闭症症状。随着统计发病率的不断增高,这一疾病逐渐开始引起人们的正视。2007年12月,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这个存在于社会角落的孤独群体:学者探究病史及病灶为预防与治疗方案提供最大的科学依据;爱心人士成立公益组织给予关怀与呵护;一些机构甚至是设立专门的学校让他们得到相应的教育,同时以便于为病症的治疗提供辅助性的帮助。时至今日,自闭症已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然而迄今为止,作为一种先天性障碍疾病,对于自闭症,目前国际上尚没有“完全治愈”或”根治“的方法。据东方启音技术总监崔广利介绍,“目前只是经过正确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可以不同程度地改善和提高孩子的认知理解、语言表达、社交行为、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让孩子融入校园、融于社会。有很多自闭症的孩子经过正确和及时的干预和训练,已经可以达到去学校上学的程度。就干预和训练而言,目前社会上普遍的做法无外乎都是坚持药物与非药物两者搭配从而进行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并且必须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多年来,“东方启音”致力于解决自闭症患者语言能力发展、促进其成长的研究与治疗。他们开设STAR(自闭症、发育迟缓、自闭症倾向课程)课程,严格按照美国STAR原版课程(level1-3)的课程内容(接受性语言、表达性语言、学前概念、游戏及社交技巧及日常功能性互动等方面)进行授课,运用三大策略”DT/PRT/FR“按照STAR数据记录表对孩子情况进行精准量化跟踪,对孩子言语能力不同方面进行干预和训练;同时在评估师对孩子进行评估后,根据具体情况,为孩子制订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案。主要包括口肌训练、启智认知及逻辑表达训练、运动表达、多感官训练、视听训练、专注力及社交行为能力训练等方面。
2017年4月2日,在第十届世界自闭症日到来之际,东方启音携手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幸福明天”公益基金启动“自闭症早期干预公益联盟计划。”联合美国、澳大利亚、香港专家团队通过自闭症早期筛查、干预康复等形式帮助贫困及偏远地区儿童得到专业的康复训练,建立自闭症家庭与社会融合的渠道,推动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自闭症治疗专家曾表示,虽然自闭症儿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不会交流、不会沟通,拥有完全异域的思维方式。但来自社会的关注、了解、接纳、包容、关爱,可以为自闭症儿童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促进其融入社会大家庭。一个温暖的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足以温暖人心,催人奋进。就这一层面而言,很显然来说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现病症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原因也能有迹可循。但也有部分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因产生退行性变化从而毫无征兆地出现语言沟通障碍,以至于在一开始家长往往无法察觉。如果家长有留意到孩子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落后于同龄孩子,缺乏目光对视,兴趣狭隘或有刻板重复动作,不喜欢和别人一起玩等情况,就要及时找专业言语治疗师进行干预和训练。
作为父母,当孩子被确诊为自闭症患者后,首先必须要勇于接受现实,并且要懂得自闭症儿童跟其他孩子一样,他们的一些特征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也许他们会用一个特别的方式去看待和理解我们的世界,但这并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
其次,一般来讲缺乏交流和关爱往往是自闭症儿童的病源所在。父母应该换一个角度看问题,积极地去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走出孤独,做一个懂得孩子心理需要的父母。要积极地创造机会与孩子沟通,每天保证有固定的时间单独跟孩子交流,可选择在饭后、睡前与孩子交谈。时间控制在15至20分钟内,因为这段时间孩子的注意力是最集中的。谈话的内容要以孩子喜欢的话题为准。每周至少要抽出半天跟孩子在一起,把自己交给孩子。平时,选择一些能激发孩子交往愿望、培养良好交往技能的读物进行亲子阅读。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7
自闭症儿童是一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对于自闭症的儿童,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采取教育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而且实践证明,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能力提高的确有明显的效果,抓住6岁以前的最佳干预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训练,将对孩子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宝贝你把自己关进了房间,
留给爸爸妈妈一片阴雨天,
你吝惜每一句简单的语言,
喊一声妈妈真的太难,
妈妈要怎样做才能走进你的世界,
怎样让你认知外面的世界,
牵你的小手和孤独告别,
是妈妈今生要做的一切……
——这是一首写给自闭症儿童的诗,联合国的报告称,全球现有自闭症患者3500万人,其中40%是儿童,全球每20分钟就有一名自闭症儿童诞生.在中国,自闭症患儿人数达100多万,发生率是1%,且发病率在逐年上升.自闭症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患者如果不能获得康复,可造成终生残疾,影响患者终生的身心健康、社会交往、学习、生活、就业,给家庭和社会也造成了严重的负担.
一、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
自闭症(autism)又称为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涉及感知觉、情感、语言、思维和动作与行为等多方面的发育障碍,是一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和活动的局限、智力发育障碍.其主要的症状表现为:缺乏与他人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重复刻板行为;痛觉迟钝、对某些声音或图像特别的恐惧或喜好;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而自闭症最典型的特征是社会交流障碍,这是自闭症患儿面临的最大问题.
自闭症的病因极其复杂,至今在医学上也尚未完全阐明,所以对于自闭症的儿童,目前唯一可行的就是采取教育训练的方式进行干预,而且实践证明,教育训练对自闭症儿童的能力提高的确有明显的效果,而且抓住6岁以前的最佳干预期进行有针对的教育训练,将对孩子的预后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自闭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社交发展方面: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不大察觉别人的存在;与人缺乏目光接触,未能主动与人交往,分享或参与活动;在群处方面,模仿力较弱,未能掌握社交技巧,缺乏合作性;想象力较弱,极少通过玩具进行象征性的游戏活动.
沟通方面:语言发展迟缓和有障碍,说话内容、速度及音调异常;对语言理解和非语言沟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可能欠缺口语沟通的能力.
行为方面:在日常生活中,坚持某些行事方式和程序,拒绝改变习惯,并且不断重复一些动作;兴趣狭窄,会极度专著于某些物件,或对物件的某些部分或某些特定形状的物体特别感兴趣.
感知模式:对某些声音、颜色、食物或光线会产生焦躁不安或强烈的反应;对冷、热、痛楚的反应很弱,所以对危险行为缺乏警觉及适当的反应;会不断转动身体或用异常的方法探索物件,把自己沉迷在某种感官刺激中.
发展方面: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智力发展正常,百分之七十智能发展迟缓或者智商会在七十或以下;在各方面能力的发展不平均,而且发展过程和一般儿童有差别.
情绪及行为方面:由于沟通上有困难,加上未能适应转变,所以比较容易受情绪或环境因素刺激,表现冲动或有伤害性的行为.
生活习惯:会抗拒某种味道、颜色或未曾吃过的食物,因而形成严重的偏食行为;会有难以入睡的情况.
强项和兴趣:部分患者可能会有异常的记忆力;在个人兴趣和技能方面可能有特别超卓的表现.
三、幼儿园教师应如何积极应对自闭症儿童
以个案分析为例:
(一)问题的发现
一年前,我班插入了位可爱的小女孩,名叫彦彦,两岁半,长得又白又漂亮,看似很惹人喜欢.开学的前一天,我们新生接待工作中,她妈妈和她来到幼儿园.当她妈妈把她抱到我面前,她立刻大哭一边说“拜拜”一边挣脱离开妈妈的怀抱.无奈,由于她的反应,我们没来得及交谈.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也许这孩子是怕陌生人吧,那晚下班后我一直在想怎样去引导她.第二天开学了,她妈妈送她进教室后就去上班了.这时,她在教室里不停地大哭,还一直睡在地板上滚来滚去,任凭我们一次次地哄都没用.于是我就决定找她谈谈,结果发现她根本听不懂我的话语,她也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只会说“拜拜……”,用我们所不能理解的简单词句来表达.接着更离谱,连上厕所吃饭都不能独立完成,那时我想这不像是一个孩子来园焦虑症的表现,加上我之前跟她妈妈通过电话说她已经上过一年的托儿所,她家里人也在新生调查表上填写了她各种情况,可也没提及她这方面的表现啊.对整天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言自语,说着别人无法理解的话语的她,是什么原因让一个幼小的孩子如此特殊的表现呢?
(二)问题的症结
为此,我特意约彦彦的妈妈进行了访谈,向家长了解情况.情况是这样的:在她出生后十二个月内即出现异常行为,经检查是自闭症,自闭症的她并不是父母后天的疏忽伤害所造成的.了解了这些情况,我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再加以分析.我们知道,自闭症倾向的幼儿不会像正常的幼儿一样,正常的去玩去参与游戏,只会独自玩耍.况且她的语言表达能力弱不喜欢和人交往,不喜欢和小朋友接触,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她玩时表现躲避、反抗,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对周围的事不关心,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她无关,很难引起她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她注意的事情上面,她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她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飘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单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我们打招呼.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8
总体来说,自闭症儿童早期干预机构必须具备这样的特质:专业水平高,办学方向正确,训练的方法科学,这样的机构是最好的。那么家长如何在这些方面对一所机构进行具体的认识最好作出判断呢?需要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机构理念
家长的选择一所机构时,首先需要了解这所机构的理念,尤其是机构领导者的理念,也就是他认为机构整体的理念是什么。自闭症儿童的训练目标不同于正常儿童,它不在于测试分数可以达到多高,不在于研究探索的脚步走得多远,它更多是通过训练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发展与进步,最终帮助其融入社会。
二、教学规模
好的自闭症治疗机构并不一定是规模大的,根据自闭症儿童的特点,干预过程中适宜小班教学。因此,选择一所机构时需要了解该机构对“数量”与“质量”矛盾的看法。目前,国外很多机构师生的比例都是1:1的,但是它的收费很高。在我国,还做不到这样,但是我们强调的是师生比例越接近越好,一般是1:2或1:3,如果出现1:6的情况,这样的机构可以说不是一个好的机构。
三、教学方式
当家长走进一所机构,不要看它的房子有多么漂亮,也不要看它的绿化有多么完善,这些都是次要的,应该观摩一下他们如何进行教学,如果没有现场的机会,也应该与他们的老师了解教学的方式。自闭症儿童的教学应该是“轻知识、重能力”的,例如教孩子认识什么是绿色,不仅是能在一堆图案里找出哪个是绿色,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懂得交通灯是绿色时才能过马路。
网友阿yan:刚进小学一周 担心老师劝转校或退学
孩子上学了,刚一周,老师就反映出很多问题。
首先,上课不太跟得上,虽然以前教过他,但他很快就忘了不少,老师留作业也记不太明白。
其次,下课上厕所时总推别人或踩其他同学的脚。我知道孩子是想第一个上厕所的,他干什么事情都想是第一个,要不就不乐意,阻拦或抢在其前面的人。
再次,孩子上体育课不听指令,在操场上乱跑,老师叫也不听。刚好体育老师是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女教师,追不上孩子,嗓门也不大。她建议不让孩子上体育课,我们哪能希望孩子这样呢!没办法,只好在他上体育课的时候去陪着,监督孩子。
孩子上学也只是一个人自己玩,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其他正常的孩子不愿跟孩子玩,孩子也不太懂得如何玩,回家问他跟孩子玩吗?他说不,就自己一个人玩。让我们很是头疼! 对孤独症了解的人能理解咱们,对这不了解的人可很不友好!而咱们也不可能给他们一一解释。我们都知道老师都是喜欢带好带的孩子的,听大夫说好多类似的孩子最终都给退了回来,不能上正常的学校,只能上培智学校,心里好忐忑和忧虑啊!!
其实,在孩子今年是否上学这个问题上,我们也是很纠结的。深怕他不能适应正常小学的教学,但是大夫说得也很有道理——孤独症的孩子你不知他未来是啥样,如果来年还是这样又该咋办?所以也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早一年上学还能给我们一年回旋的时间。
虽然才开学一周,孩子的问题多多,但是变化也很大。以前在训练机构都是面对同样的星儿,在家里也是一个孩子,也没有条件让他跟正常孩子一起玩。现在,他走进了小学,真正地与正常的同龄人在一起,希望这能锻炼他适应社会的能力。
为了让他能够更好地融入新环境,虽然离开了机构的特殊训练,我们在家还坚持对他强化。经常模拟各种场景示范给他看,让他学着如何去应对。我们深知在现实很多情况是不可预见的,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只能这么努力着,因为最担心的孩子因各种理由被学校劝退回家。那样的话,就真的不知该怎么办了?
声音:我国自闭症儿童学龄期的困惑与无奈
如果说“早发现、早干预”对自闭症儿童来说是一场“及时雨”,那么当自闭症儿童接近学龄期时,“何去何从”这个问题则成为了一场“拉锯赛”。
一、自闭症儿童与正常儿童的“拉锯赛”
自闭症孩子本来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比如说语言的障碍,沟通障碍,社交障碍等,在学龄前进入自闭症治疗机构的孩子,经过系列专业的干预训练后,可能在这些障碍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的改善。但是,自闭症儿童脱离了特殊机构的教育,走进融合教育时,也意味着他离开了干预与强化,并需要面对陌生的世界。
他们第一个需要面对的就是“正常儿童”的异样眼神。因为自闭症所导致的种种障碍将最大化地得到对比,随即而来的是取笑、捉弄甚至歧视。更严重的是由于这样的一个孤立和排斥,使得自闭症孩子的自尊心受打击,从而更自卑,更叛逆,更远离集体,更爱跟集体有一种对立的情绪,然后这样的对立使得他就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长期处于这种恶性循环中,自闭症孩子之前所得到强化的能力将慢慢退化,最终可能又回归到原点。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9
幼儿的天性本应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童稚无瑕,表现出来就应是活蹦乱跳,爱说爱笑。可有些孩子,年纪小小却沉默寡言,显示出忧郁,深沉老道的样子,即不爱说不爱笑也不合群不爱玩,这种孩子身体各方面都发展的正常,智商也高,就是性格偏内向,与自己的年龄特征格格不入,这些孩子当然不是那么讨人喜欢。
那么,如何使这些孩子活泼起来,促使他们的身心和别的孩子一样得于健康发展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要帮助他们树立应有的自信心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是由于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多给这样的孩子鼓励和支持,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即使他们做的不好也不要随便责备,应说:“有进步了。”由于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未发展起来,缺乏自我评判力,他们往往是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尤其是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很重要,所以说让儿童产生“我行,我并不比别人差”这样感觉是很重要的。
其次,在督促他们多参加各种活动。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不合群,老师组织活动能免则免,从不要求参加,所以组织活动时要特别注意这此幼儿,要让他们在活动中多扮演主要角色,多鼓励他们表现自己,引导他们大胆参加,做得不好也不要紧,让他们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与快乐,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帮助内向孩子克服胆怯的最有效的途径。
再次,还要多教育别的孩子主动接触他们,多与他们玩。性格内向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所以老师要经常教育别的孩子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一起游戏玩耍,不歧视他们。
孩子们在一起时,他们的天性最容易表现出来,性格再内向的孩子,如果有一群小朋友整天在一起和他玩,只要智力正常,他也会活泼起来的。有时孩子们之间的勾通和交流比大人的苦口婆心要好的多。
第四,对性格内向型的孩子说话要特别小心,不能乱批评,更不能加于讽刺,因为内向型的孩子和大人一样,特别能“记仇”,平时他不爱说话,但别人说的话记得特别清楚,也特别久。
第五,要持之以恒,培养幼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性格内向的孩子虽然不象活泼孩子那么讨人喜欢,甚至令人讨厌,因为老师说什么他们都不应,声音大点就哭,真是烦死人了,恨不得给几个“耳光”,可我们毕竟不能这样做,这时需要的是我们的耐心,没有足够的耐心是行不通的,只有耐心地开导和鼓励,才能让这些孩子听你的,从而愿意和你说话,这才是你的胜利,作为幼儿教师,要相信内向的孩子也是可爱的孩子。
幼儿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让每个孩子的脸上都绽放天真烂漫的笑容是每一位幼儿教师工作者的职责,相信我们都能做到!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10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转介是特教工作者在实行融合教育以来不断探讨和实践的课题,并在实践中力求达到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他们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和形式的目的。自闭症幼儿是特殊儿童中的一个群体,他们的早期干预和教育转介成为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北京市率先在18个普通幼儿园建立了特殊儿童学前教育示范基地,为特殊儿童的融合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在帮助自闭症幼儿从早期疗育中心(以下简称早疗中心)转入幼儿园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结合在早期疗育机构观察到的几例自闭症幼儿转园的经历,研究者分析和总结目前普通幼儿园中自闭症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1、普通幼儿园对接纳自闭症儿童的认识和专业准备不足1.1对自闭症儿童的认识不足普通幼儿园的老师常常会认为自闭症儿童的表现是脾气古怪、不合群或发育迟缓。有些幼儿园的老师甚至会在家长咨询时直截了当地拒绝:“您的孩子不适合上这个幼儿园”。老师的话导致部分家长为了让自闭症的孩子能够顺利入园而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有的幼儿园老师虽然听说过自闭症,但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或者幼儿园领导不够重视,所以面对自闭症儿童出现的种种状况也没有适当的处理策略,也不知该如何在组织活动时体现对自闭症儿童的个别化、正常化等教育原则,更有老师常常抱怨:“为什么这个孩子在我的班上,为什么我这么倒霉?”等等。
1.2 专业知识技能准备不足有一名上幼儿园的自闭症小男孩出现了掀小女孩裙子的行为,孩子的妈妈紧张的不得了。虽然早疗中心的老师帮忙想了很多办法,但最后家长还是决定暂时不去幼儿园。因为她担心老师不接受,会反感孩子的行为,从而引发更严重的行为问题。由于幼儿园的老师多数未接受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无法接受和理解自闭症幼儿的行为表现,也不了解他们的需要,导致无法解决自闭症幼儿的行为问题,更谈不上设法促进他们的发展。去普通幼儿园参加半日活动的自闭症幼儿的家长反映,如果幼儿园有活动,几个自闭症的孩子就会离开教室被送到专门的老师那去看护或者送去传达室更有甚者老师会要求自闭症幼儿家长在活动那天不要带孩子来幼儿园。还有的家长反映:“我的孩子没有语言,能力很差,但是照样上了两年幼儿园。他在幼儿园里可以随意走动,到处溜达。”这时幼儿园老师所采取的就是听之任之的态度,只要自闭症孩子安全不出问题就行。如此“放羊式”的教育必然导致错过自闭症幼儿早期干预的大好时机。
2、家长认识上的误区
自闭症幼儿家长对孩子进入幼儿园接受教育抱有想当然的期望部分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不了解正常儿童的成长规律,所以在婴幼儿期孩子身心发展停滞或退缩的折线型发展过程不能及时觉察或引起重视。有的家长认为自闭症是一种病,有办法可以治好。所以通常不能对孩子保持真实而适当的期待,他们认为孩子只是比同龄的正常儿童发展稍慢一些而已,只要努力的弥补不足之处就可以赶上正常的孩子。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自闭症的孩子进入正常幼儿园自然就会模仿正常儿童的行为,从而提高社交能力,变得不再自闭了。所以家长往往会在自认为准备很充足的情况下把孩子送去正常幼儿园而不考虑孩子的接受、适应情况等。他们往往只想到“我的孩子也要像其他孩子一样上幼儿园”,而不去想孩子应该怎样上幼儿园才更有帮助,更有意义。实际上这种情况只能称之为形式上的进入幼儿园了,对自闭症幼儿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太多的实际作用。
自闭症幼儿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不足自闭症幼儿家长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到幼儿园学习生活,害怕由于孩子的特殊表现被拒之门外,尽量隐瞒孩子的真实情况,孩子入园后,幼儿园老师会对这些特殊表现措手不及,无法为孩子提供一个有准备的适应环境和过程。在这种心态下,自闭症幼儿家长还可能不敢在教育训练等方面提出建议。幼儿园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重视“家园共育”的氛围,而特殊幼儿的教育和训练更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参与。自闭症家长的配合和参与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康复和发展。在来自幼儿园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自闭症家长才能放松心态,积极参与。
2.3 普通幼儿的家长对自闭症儿童进入班级的态度消极因为普通人对自闭症的了解很少,所以普通幼儿的家长不太容易接纳、理解自闭症幼儿的怪异行为,会有种种担心,担心自闭症幼儿会对自己的孩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学习自闭症幼儿不好的行为。通常会想:“这个孩子这么大喊大叫的,我家宝宝会不会向他学呀?”、“横冲直撞的,别撞了我们的孩子!”、“我们交了这么多钱就是为了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不应该和我们的孩子在一起”等等。因此正常儿童的家长对自闭症儿童的在普通幼儿园接受教育往往持有排斥的态度。
3、建议
3.1 给家长的建议:
(1) 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做好前备工作,不要操之过急。如:了解幼儿园的办学理念、人文环境、园长及老师对自闭症儿童的了解以及接纳程度、幼儿园在个别化教育上的开展程度等等。
校长培训自闭症儿童心得相关文章:
★ 2020全国助残日活动总结心得精选5篇
★ 2020全国助残日活动总结最新大全5篇
★ 心理活动总结优秀集锦
★ 心理活动总结大全最新
★ 2020三下乡团队实践总结范文5篇
★ 做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演讲稿
★ 大学社团工作总结范文5篇
★ 新入职教师的培训心得范文
★ 入职培训机构老师心得
★ 入职培训机构老师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