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客服QQ:357588611

收看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15篇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23收看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15篇

2023年CCTV-1《榜样8》专题节目直播来了!2023年12月21日晚20点播出!一起关注直播入口、回放观看!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收看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15篇,欢迎阅读!

收看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15篇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

刘玲琍与特教的结缘,源于她内心的爱。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小时候,她的邻居是一名聋哑人,对她特别好,但却不识字也不能讲话。刘玲琍心想,如果有学校能让他们从小认识字、学习说话的话,生活就能改善很多。那时,小小的刘玲琍就萌发了一个念头:长大了当一名教师,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让他们能像正常人一样交流,一样工作和生活。后来,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从此与特教结缘。她心中的梦也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18岁毕业那年,在妈妈眼里还是“小女儿”的她,已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听障一年级的班主任。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与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与她的特殊学生融在了一起。

那个时候,班上有个叫晓慧的女学生,不仅聋哑而且伴有中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一天,晓慧上厕所后,她不仅不会擦拭,还用手去抓,把排泄物往嘴里塞。刘玲琍知道后,连忙赶过去,将晓慧抱起,让她伏在自己的腿上,帮她擦拭,接着又轻轻地仔细清洗晓慧的双手和口腔。等一切弄完后,她这才发现自己身上已经沾满了排泄物。

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班上有个叫云亮的男孩得了“急性肠炎”,疼得在床上打滚,刘玲琍得知消息立即赶到学生宿舍,以最快的速度把小云亮送到医院。接下来的几天,刘玲琍白天上班,中午晚上去医院给小云亮送饭,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赶去给他补课。没过几天,小云亮康复了。在从医院返回学校的路上,他对刘玲琍竖起了大拇指,并打出一句手语“你和妈妈一样,我爱你”。刘玲琍喜极而泣,把小云亮抱进了自己的怀里……

说起学生刘寒湘,刘玲琍是满脸骄傲。刘寒湘8岁才来学校接受康复训练,由于很少发声,声带非常僵硬。刘玲琍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几年的努力,寒湘走出了无声世界,不仅学会说话,还能和健全人正常交流了。

后来,刘玲琍还鼓励她学习舞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了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2017年8月,在庆祝中国与巴拿马建交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刘寒湘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登台演出,优美的舞蹈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演出结束后,刘寒湘给刘玲琍发来信息:“刘老师,今天我的演出非常成功,感谢您!因为您才有我的今天。”看到信息的那一刻,刘玲琍喜极而泣。

就这样,面对这群几岁就离开父母的“折翼”孩子,刘玲琍用挚诚的爱浇灌着他们的心田,学生们都亲切地叫她“刘妈妈”。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2

她,坚守特殊教育一线32年,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般的博大胸怀,为残疾孩子撑起了一片爱的天空;她,勤于钻研业务,育残成才,所教的80多名聋生中有30多名考上了大学;她,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法,为听障孩子找到了打开有声世界的钥匙。她就是驻珠晖区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

32年来,她坚持做一件事——教听障孩子开口说话,让这些曾经被命运抛弃的孩子能够一步步实现自己的梦想,改写自己的人生。

刘玲琍依然是为残障人士发声,提出了“优化残疾青年创业扶持政策”“推进特殊儿童融合教育发展”等建议引发了与会代表的共鸣。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3

残障孩子被人们善意地称为“折翼天使”“糖宝宝”。“好听的称呼没用,要实实在在地关爱他们,在融合教育、入学就业方面,给予特殊政策。”全国人大代表刘玲琍说,她准备的议案都是关于“天使宝宝”们的。

刘玲琍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普通教师,1991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在这里一干就是32年,而且整整当了32年的班主任。

“单纯,可爱。”说起自己的学生,刘玲琍笑容明媚,眼神纯真。32年来,刘玲琍送出去的学生还不到100名,考上大学的也才20多名,但教这些学生,可比教成千上万名学生还要难。因为他们都是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有的甚至连父母都想放弃。为了他们,除了吃饭睡觉,刘玲琍几乎整天待在学校;为了所带班级中途不换老师,怀的第一个孩子都没敢要。但没想到的是,结婚6年后才生下的儿子,居然患有先天性神经性耳聋。

不知流过多少眼泪,刘玲琍一边“蹲下来,摸着喉咙上课”,让听障孩子们通过触摸自己喉部肌肉的颤动、口鼻气息的流动,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发音;一边时常为一些智障孩子擦口水洗屎尿、做饭送医;一边照料自己的儿子,为儿子做听力康复。

“儿子和学生,都是我的天使,我的宝贝。”几次采访,刘玲琍都是亲昵地搂着学生。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4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5

李桂科,男,1957年4月生,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副主任医师,40多年如一日,倾尽心力为麻风患者做治疗、康复,在全县开展麻风生理、心理、经济、社会康复工作,不仅治愈了麻风院所有的病人,更是麻风康复者心中的“好医生”。

在开展麻风康复工作期间,李桂科认真教给康复者眼、手、足自我护理方法,提供防护用品,为康复者做垂足矫正手术、足底溃疡清创手术、白内障手术及外眼手术;曾先后主持完成了中国与比利时、中国与英国麻风康复合作项目现场实施工作;组织实施麻风线索调查项目、“消除麻风运动(LEC)”项目。他制作的《麻风防治知识“科普园地”》,每年都编印宣传资料发放、张贴;编印《基层医生麻风防治手册》,培训乡村医生和乡村干部;到麻风康复者家中,开展康复理疗活动,亲手为他们清理溃疡、泡足、剪指甲、擦油等护理,使周围人群消除害怕心理,减少歧视与偏见。

山石屏麻风院1953 年建在炼铁乡黑潓江畔的山坳之中,这里山高谷深、江宽水急,没有公路、没有架桥、没有通电,几乎与世隔绝。李桂科用 14 年时间,修路架桥,在山上挖通连接外界3公里的车路,在黑潓江上架起了人行索道桥,为麻风康复者打通了一道融入社会、走向外界的大道。

此外,他还用12 年时间,解决了麻风院用电问题,通过多方努力于2004 年驾通10千伏线路电力工程;用14年时间,修缮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土木结构危房,2010年建成可供旅游度假的新村;1993年起,他用13年的时间在麻风院办起了小学,使21名麻风康复者子女能够上学读书,考入大学6人、就读研究生1人;还为麻风康复者子女助学 45 人,培养了14名大学生。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6

2014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17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19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7

1990年的中秋节,忙碌了一天后满载丰收喜悦的山石屏村民坐上了回疗养院的渡船,突然一个大浪打过来,汹涌的黑潓江瞬间吞没了渡船,6名康复者遇难,本是团聚的日子却阴阳两隔。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建一座通往外界的桥。通过李桂科多方奔走、筹资建设,1995年6月通往山石屏村的人行索道桥建成,那天,村民们到桥上来来回回走了好几趟,年迈的老人被搀扶着到桥上走走、摸摸,摸摸、走走。都说,“从进来那天起到现在就没有去过江对面,今天就像做梦一样!”。

2013年3月3日,洱源县发生5.5级地震,山石屏疗养院受灾严重,李桂科第一时间带领大家抢救财物、抗灾自救。2013年12月恢复重建结束后,山石屏的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居。村民们说:“现在的居住条件,就像以前李医生带我们去旅游一样,天天住宾馆”。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8

“生、老、病、死,李医生都为我们考虑好了”,从寿衣、棺木的准备,到安葬逝者,给逝者上坟祭扫,李桂科都亲力亲为,让健在的老人得到心灵上最大的慰藉。

此外,李桂科积极联系旅游团、大学生志愿者、社团组织,到村里开展活动,还带着村民走出去到城市旅游,了解外面的世界。40年从没有离开过村子的李福章激动地说“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看看洱海,喝喝三道茶,这些李医生都帮我实现了,我没有遗憾了。”

下一代是山石屏村的未来和希望。孩子们没学可上,李桂科就从县城找来旧课本,让一位识字的康复者担任“临时教师”,办起了学校。茈碧湖镇卫生院医生宋荣坤就是从这所“特殊学校”里走出的大学生。宋荣坤由于父母都是麻风病患者,李桂科帮他协调学校上学,帮他开家长会,给他生活费、进行面试辅导。在李桂科的帮助下宋荣坤性格从自卑变得自信,有了稳定的工作、幸福的家庭。

现在,山石屏村21个学生中已经出了6个大学生、1个研究生。他们都说:“人生中第一个老师是李医生,一辈子的老师还是李医生。”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9

2017年下半年,横坎头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体党员写信汇报村里发生的巨大变化。2018年2月,回信勉励党员干部们传承好红色基因,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

“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在被问到红村“蝶变”的“密码”时,横坎头村党委书记黄科威掷地有声地表示,“在村里工作5年我感触非常深,解决好农村的问题、办好村民的事情,这个非常重要。从2003年开始我们一棒接着一棒干,通过发挥党组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村子发展得越来越好。”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推进“千万工程”建设中,黄家埠镇五车堰村党总支探索出“党员群众联商联治”制度,建立“党建引领乡风文明、联商联治”先锋代表团队。

“自先锋代表团队成立以来,党员队伍和网格队伍充分结合,形成强大合力,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环境面貌整治提升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五车堰村党总支书记王松权说。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0

刘玲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将自己的青春和热血都献给了特殊教育事业。

她先后担任了语文教研组长和语训教研组长,不遗余力地指导青年教师,在她的热心帮扶下,有近十名青年教师成为市级和校级骨干老师,而刘玲琍也被评为湖南省首届“芙蓉名师”。

在从事听力语言康复教学时,刘玲琍自编了一套“舌操”,还与教研室一起编写了一套康复书籍,应用在教学工作实践中。她总结教学经验所撰写的《聋校语文教学应做好“三个转变”》等二十多篇论文在国、省多次获奖,并在特殊教育刊物上发表,在特殊教育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刘玲琍在特殊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0个春秋,当看到自己的学生从懵懵懂懂到一天一天的慢慢进步时;当看到自己的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能够融入社会,堂堂正正做人时;当看到自己的学生踏踏实实地做事,真正赢得他人的尊重时,她感到特别欣慰和满足。

30年来,刘玲琍带了80多个学生,别看只是80多个,这比普通学校的800个,甚至8000个还带得艰辛。有很多学生是从幼儿时期带到高中毕业,从不会说话到开口说话……有30人顺利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这样的一本院校。他们有的做了设计师,有的做了老师。没有考大学的,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有的做了糕点师,有的做了园艺师……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为社会作出贡献,跟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家庭。每每看到这些,刘玲琍的内心充满了幸福。

坚守在特教这个特殊又平凡的岗位上,刘玲琍付出辛劳的同时也收获了很多。这些年刘玲琍先后获得“感动衡阳十大教育人物”“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今年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作为一名特教岗位上的共产党员,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幸福,让他们的家庭得到幸福,这就是刘玲琍的初心和使命。她说:“今后,我将继续用爱照亮残障学生前进的道路,努力让每一位折翅天使翱翔蓝天……”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1

30年的特校工作,刘玲琍年年当班主任。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更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的身边。刘玲琍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践行着党员的义务和教师的职责,引领孩子们健康成长。

一个雷电交加的雨夜,班上有个叫云亮的男孩得了“急性肠炎”,疼得在床上打滚,刘玲琍得知消息立即赶到学生宿舍,以最快的速度把小云亮送到医院。接下来的几天,刘玲琍白天上班,中午晚上去医院给小云亮送饭,一有空就骑着自行车赶去给他补课。没过几天,小云亮康复了。在从医院返回学校的路上,他对刘玲琍竖起了大拇指,并打出一句手语“你和妈妈一样,我爱你”。刘玲琍喜极而泣,把小云亮抱进了自己的怀里……

每天在路上遇到学生,刘玲琍会报以一个温馨的微笑,并先一步打出手语“你好!”;学生桌边掉下东西,刘玲琍会马上弯腰拾起交给学生;学生犯了错误,刘玲琍从不发火,总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做好说服教育工作。就这样,刘玲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感染着学生,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以老师为榜样对照、激励、要求着自己。刘玲琍所带班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学习成绩优秀,班级每学期都被评为“文明班级”,而刘玲琍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2

初中毕业时,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她心中的梦更加清晰:她要用爱和真诚给特殊孩子点亮希望,成就他们精彩的人生。

1991年7月,刘玲琍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原衡阳市聋哑学校(现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从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与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与她的特殊学生融在了一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经过一两年、甚至四五年的康复训练后,有些孩子慢慢可以开口说话了,有的孩子可以和周围人简单交流了……这对于一直陪着孩子们刻苦练习的刘玲琍来说,可能比孩子的父母更感到欣慰。

刘寒湘8岁才来学校接受康复训练,由于很少发声,声带非常僵硬。刘玲琍每天对她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几年的努力,寒湘走出了无声世界,不仅学会说话,还能和健全人正常交流了。后来,刘玲琍还鼓励她学习舞蹈,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成了一名出色的舞蹈演员。2017年8月,在庆祝中国与巴拿马建交的大型文艺演出中,刘寒湘随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登台演出,优美的舞蹈让全场观众为之震撼。演出结束后,刘寒湘给刘玲琍发来了信息:“刘老师,今天我的演出非常成功,感谢您!因为您才有我的今天。”看到信息的那一刻,刘玲琍喜极而泣。

“刘老师,您好!我自己开了一个理发店,收入不错,还带了一个徒弟呢!”在刘玲琍的手机里,至今保存着学生刘运良给她发的一条短信。这曾经是一个性格暴躁有轻微自闭症的孩子,刘玲琍对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用母爱般的温暖把他一步步变成了阳光向上、热爱生活的年轻小伙。

……

刘玲琍是这群特殊孩子的点灯者,她守护着自己的初心,用大爱为特殊孩子们点亮了一盏又一盏“心灯”,照亮了他们人生的道路。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3

聋哑学生由于听力缺陷,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对他们来说,学习说话比正常人学习外语还要困难。

但是,刘玲琍坚信:“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

2008年,学校创办学前聋儿康复语训班,刘玲琍主动请缨担任班主任。没有教材和教具,她就利用课余时间自编教材自制教具,不断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用各种新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地获取知识。

“最难的时候,是孩子们还没有发出声音的时候,因为他不知道发声是个什么动作。”刘玲琍介绍。

为了让孩子发出第一声,刘玲琍不仅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还经常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边,让孩子们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让拉着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让孩子们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除了上集体课,她规定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15至20分钟的面对面单训时间。每天下来,她都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几年的训练,班上的学生终于和健全人一样开口说话了,有10名孩子还进入了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创造了“铁树开花”的奇迹。

小湘湘就是这样一个“创造奇迹”的孩子。虽然8岁才被家长送来接受康复训练,但刘玲琍并没有放弃。刚开始说话的时候,小湘湘发出的基本都是含混不清的“聋哑音”。刘玲琍不仅帮她进行伸舌操、发爆破音等多项训练,还每天给她布置生活上的训练课程。慢慢地,小湘湘的发音清楚了很多。

如今小湘湘已经17岁,不仅成功走出了无声世界,还进入由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舞蹈《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办的训练学校,成为一名舞蹈演员。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4

25年的班主任,她始终放心不下班里的孩子。而作为一名党员,她时刻冲锋在特教第一线。

回想过去,刘玲琍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

1998年,刘玲琍未满50岁的母亲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当时,刘玲琍正担任实验班38班班主任和语文教学,教学任务非常重。等到她上完课赶到医院时,母亲已经深度昏迷。直到母亲去世,都没能和母亲说一句话。

1999年,她结婚,按规定晚婚可以休一个星期。可她为了不耽误学生上课,毅然选择星期六结婚,星期一照常来上课。

32岁那年,刘玲琍终于有了自己的“宝贝”。可是,儿子八个月大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因为坚信儿子能回归正常,刘玲琍不愿再生,丈夫决然离开了她。面对残酷的现实,刘玲琍彻夜难眠。组织上关心她,校长亲自找她谈话,要她请假带孩子去长沙进行语训康复。刘玲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我一定会教好我的儿子,同时学生也需要我,学生和儿子就是我生命的全部。”

擦干眼泪,她依旧认认真真地上好每天的课,带好班级学生,工作之余就在家里对儿子进行听觉言语训练。无论是儿子还是学生,每一点点进步,都让她兴奋不已。

经过3年的努力,班上12名学生,有3名学生考上大学。而她的儿子,也在自己每天坚持不懈的训练中,学会了说话,进入普通幼儿园随班就读。

25年来,刘玲琍获得的荣誉无数,2015年还荣获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称号,但最让她兴奋的是,自己所教的学生有30人顺利考上了大学。“学生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学生走出校门成为生活的强者,便是我最大的成就。”刘玲琍说。

榜样8人物事迹心得篇15

月亮、团圆、中秋节……

这样几句简单的词,对于听障的孩子却非常困难。刘玲琍不得不“夸张”而又大声地读了数百遍。她带着每位学生复习,一遍遍教,一遍遍领着读。

为帮助学生学会发音,发准音,刘玲琍一会儿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一会儿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边,感受声音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在学习舌根音时,她甚至让孩子的手伸进自己嘴里,触摸发音时舌头的位置。

“每天至少要花两三个小时跟班里的听障学生们一对一地上课,每天下来喉咙基本是嘶哑的。”这样的教学状态刘玲琍已经持续了32个年头了,经过32年的探索实践,她自创出唇舌操、触摸法和情景教学等方法,帮助听障学生进行言语康复,学会说话,让他们能与人正常交流沟通。

“有些孩子可能要用了半年的时间才能教会一声‘妈妈’,但是我觉得我的辛苦值得的。”每当刘玲琍听到一声“妈妈”,她总会觉得每个孩子都是有希望的。

从青葱少女走向不惑之年,刘玲琍在特教的岗位上走过了人生最美的年华。在她的悉心培育下,有30多名听障与语言迟缓的学生圆梦大学。有的学生成了舞蹈演员、有的成了设计师、有的成了园艺师,还有2名学生毕业后回到特殊教育学校成了特教老师。

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特教老师第一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第四批岗位学雷锋标兵”“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这些年来,刘玲琍收获了诸多荣誉,但她淡然处之,依然在自己钟爱的特教岗位上耕耘,努力贡献光和热。

16395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