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无敌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民间故事是民间文学中的重要门类之一,从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具有虚构内容的散文形式的口头文学作品,是所有民间散文作品的通称,有的地方叫“瞎话”、“古话”、“古经”等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1

鹿邑县太清宫镇的人们都知道,太清宫西边不远的小吴庄有一口出土的石匣,上面刻有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这十个字引出一段历史传说来。

唐朝李渊追封李老君为自己的祖先,后来李渊的儿子李世民当了皇帝,便特意从京城长安赶到曲仁里老子庙祭祖烧香。

李世民来到老子庙,老道姑派个十七岁的小道姑侍侯。这小道姑身穿道袍,头扎道角,白白嫩嫩的脸蛋,衬着黑丝一般的头发,长得要多齐整有多齐整,小道姑给李世民端来一盆洗脸水,盆沿上放条手巾,李世民洗过手,暗道:“这小道姑长得这样好,咋舍得出家呢?别看人家是出家人,瞧那三宫六院都没着女子长得齐整。”他一边想,一边抠手指甲,抠着抠着用手指头一弹,把一滴水弹到了小姑子的脸上,小道姑脸一红,抿嘴一笑走了。

这小道姑是个聪明女子,她回到自己住房,越想越觉得唐王对她有意。三更半夜从床上爬起来,悄悄走到李世民住的客厅里,往李世民床前“扑通”一跪:“万岁在上,小女子俺讨封来了。”李世民问她为啥讨封,小道姑把他弹水的事和回房后心里想的叙述一遍。李世民装模作样地说:“寡人实在无意,你是出家人,不该有这种想法。”

小道姑又羞又恨,转身就走,她回到自己住房里,越想越难过,就用三尺白绫悬梁自尽了。

再说李世民在客厅里刚刚闭上眼睛入睡,就看见一位白胡子老头来到他的床边,指着他说:“我是老子,世民哪世民!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小道姑本来无意,明明是你看上了她,一见钟情,弹她一脸水,反说人家不该讨封,你们二人前世有缘,本该今日成亲,不可为了自己的身份看不起地位低贱的人。”李世民醒来一想,才知道是做了一场梦。他对刚才的说法感到很后悔,正要派人去叫小道姑,听人说小道姑已经上吊死了。

李世民想起是自己把小道臊死的,心如刀绞,后悔万分。为了赎回自己的过错,就把小道姑死后封宫,用大石匣把小道姑金鼎玉葬,石匣上的盖上刻了十个大字:“要得石匣开,还得唐王来。”现在这个石匣还在太清宫大殿旁边放着呢。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2

古人把牡丹称为花中,又把“姚黄”称为牡丹,把“魏紫”称为牡丹王后。“姚黄魏紫”几乎成了牡丹的代名词。关于花王和王后,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故事:

相传,唐朝时候,牡丹山里有一个小樵童,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父母早亡,一个靠打柴为生,小樵童酷爱牡丹,砍柴时遇到牡丹,总是要为它理理枝,浇浇水等,从没有毁坏过一株牡丹。

樵童每天上山砍柴,总要经过山坡上一个石人身边。石人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就立在这里了,有模有样的,十分可爱。上山时,樵童把干粮袋子往石人手脖上一挂,说:“石人哥,你吃吧!”下山时,又取下来,笑笑说:“石人哥,你不吃,我可要吃了!”在山中打柴,难得遇见生人,樵童对石人也感到很亲热,有时还对着它自言自语,诉说自己的心事,他感到,石人哥能听得懂。

转眼间,小樵童长成了十七八岁的年轻后生。一天,他照例打完一担柴,下山时,到石人前,准备休息一会。忽见一年轻女子从石人背后闪现出来,樵童感到异常惊讶。樵童转身要走,那姑娘却拦住了他,告诉他她叫花女,孤身一人,愿与他结为百年之好。樵童听后连连摇头,说道:“花女大姐,咱们俩素昧平生,一无媒,二无证,此事不妥。再说,我很贫穷,跟了我,你会受苦的。”花女说:“石人为媒,牡丹山作证,不行吗?若我们结为夫妻,凭我们的辛劳,我们会好起来的。”樵童仍然不肯:“石人和牡丹山能作媒证吗?”话音未落,没想到石人竟开口说话了:“老弟,我就当媒人,你就答应吧!”说罢,石人手上现出一颗明晃晃的珠子:“拿去吧,这叫二花长生珠,可作为你们的媒证。”樵童又惊又喜,从石人手中接过宝珠,对石人拜了又拜:“石人哥既肯作媒,这是上天有意,我答应了。”花女高兴地笑了。樵童和花女挽手正在离开,石人又告诉他们:“这颗宝珠,你们夫妻二人转换着,每天都要噙在口中一个时辰。否则,你们夫妻就会拆散。”樵童忙问:“为什么呢?”石人说:“一百年后再问我吧。”说罢,便不再开口。

春去冬来,一百年过去了。樵童和花女都已白发苍苍,可奇怪的是,他们虽然都已年过百岁,仍然身强体壮。樵童每天上山砍柴,花女在家操持家务,二人生活得和睦幸福。这一天,樵童再次来到石人身边,说道:“石人哥,一百年已经过去,你能不能再开金口,告诉我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噙那宝珠呢?”石人真地开了口:“老弟,那颗宝珠本是一丸仙丹,噙到口中百年以上,你就可以长久地活在这牡丹山里。”樵童说:“说真的,我真不想离开这牡丹山,可现头发都白了,还能活多久呢?”石人告诉他:“回去后,你把那颗宝珠等他两半,你和花女各吃一半,你就全明白了。”

樵童回到家,依言把那丸仙丹一分为二,他和花女各吃了一半。霎时,樵童变成了仙童,花女复原为仙女。清风吹来,他们飘飘悠悠地飞上了云天,整个牡丹山尽收眼底。

原来,花女是牡丹山上的紫花仙子。她爱上勤劳诚实又酷爱牡丹的樵童,带仙丹一颗,让护花仙翁做媒,与樵童结为夫妻,宁愿在人间受苦百年,决心超度樵童成仙。

樵童与花女升上云天,从空中飘下一黄一紫两条手帕,落在地上,立即化作两棵牡丹。一株开黄花,一棵开紫花,花朵奇美。都说它们是樵童和花女的化身。黄花最美,人称花王;紫花稍次,人称花后。即后人所说的姚黄和魏紫。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3

早年间,曹州有个知府,外号“花霸”,他平时按刮民脂民膏不算,又用牡丹花发财。他一方面大量霸占名贵花卉,一方面又让百姓摊钱组织赛花会。比赛的时候,谁的花好谁就得这笔钱财。可连着两年都被他“不见绝色,难以发奖”的借口自得了去。第三年他又加码,赛花获胜者,奖银十千两,金匾一面,并誊为“牡丹王”。

比赛那天,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赛场‘参赛的人们,个个手捧花盆,一字儿摆开;花盆上面都盖着花罩,赛花开始,人们逐个打开花罩,让大家观赏。当一个名叫赵蕊的小伙子揭开花罩时;但见一株枝叶繁茂、流光溢彩、花色红中透白的牡丹,把人们的视线“刷”地一下吸引了过去,这株名叫金丹的牡丹花在陽光的照耀下,金光灿灿,随着习习春风,散发着清香。霎时,喝彩声响成一片。知府看到这情景,心想:这回的奖金要飞了。他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呆若木鸡,无奈,眼巴巴地看着赵蕊拿走了白银和金匾。但他贼心不死,暗地派人找赵蕊要买下这棵金丹。赵蕊说:“任你拿出钱万贯,我这‘金丹’金不换”。花霸恼羞成怒。

当天晚上,知府指使一帮衙役,黑布蒙面,偷偷跑到赵蕊家里,寻找“金丹”,赵蕊朦陇中听到外面有动静,知道不妙.急忙把金丹藏在屋角地窖里了。一位强盗找遍了院中的牡丹.一无所获。于是抓住赵蕊,又是打又是骂,逼他交出“金丹”牡丹。赵蕊宁死不交。达伙强盗气急败坏地对着满院的牡丹,又踩又砍。赵蕊为了护花,和强盗撕打起来,终因寡不敌众,被打得浑身是伤,跌跌撞撞地倒在大门口,昏了过去。这伙强盗没有找到“金丹”.无法向花霸交差,野蛮地抢走了金匾,翻走了白银。临走,把火点着了赵蕊安身的小土屋。

当赵蕊苏醒过来的时候,这伙强盗已逃得无影无踪。只见满院是残花断枝,自己存身的小屋,也被大伙烧了。看到这一切,他猛然想起心爱的“金丹”。便挣扎着向地窖爬去。他不顾身体的疼痛,在灰烬中用双手拚命地扒起来,他咬着牙,扒呀扒,终于扒出来了。这盆花还在。奇怪的是这金丹虽然经了大火的烧焙,却丝毫也没有粘焦。赵蕊有了希望,浑身来了劲,连忙给花浇水,一连几天守在花旁,寸步不离。说也奇怪,这抹花发得很快,几天功夫花盆盛不下了,赵蕊便把它移到院子里,人们见它被火烧后更加旺盛,便叫它“火炼金丹”。赵蕊生伯这花再遭浩劫,白天看着它,夜间守着它,把它看得比性命还宝贵.村里众人也暗中相助,花霸怕犯众怒,不敢再派人捣乱。

一天晚上,赵蕊根往常一样,躲在金丹旁边和衣而卧。三更时分;恍惚觉得一位美丽的仙女.手握一把牡丹扇,轻飘飘来到他跟前.对他说:“我本是牡丹仙女,我的孩子金丹大难不死,全亏你舍命相救。今再给你金丹数株,你要殷勤栽培,让牡丹开遍曹州、”赵蕊急忙起身,哪里还有仙女,只见十余棵金丹摆在面前。赵蕊拜罢花神,连夜栽下‘金丹”。这便是今天曹州牡丹园中的“火炼金丹”的祖先了。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4

钟祥县城关镇东有一座依山傍湖古木参天的小山,相传是昔日哪吒闹海时,龙王太子被哪吒抽了筋后,尸骨抛在这里化成的山,所以得名龙山。龙山之上有一座千年古塔,此塔可非同一般,请看:塔高一十六米,底宽三十市尺。周身乳白无斑迹,如同银箭冲天刺;上下圆形十二级,神似螺蛳拔地起。顶端三层挂铜盘,悬挂铜铃八只,微风吹过,叮咚叮咚奏仙曲,方圆十里,令人心旷神怡。登上塔尖,古城风光,尽收眼底,难怪诗圣高歌赞;郢中胜景,文风古塔屈指数第一。

相传唐朝末年,皇帝荒淫无道,终日不理朝政,致使贪官污吏横行,天灾人祸不断。这一年,苛捐杂税逼的黄巢揭竿而起,竖起了造反大旗。黄巢率领义军来到当时名叫郢州的钟祥,发现这龙山之上有一股黑气直贯斗牛。掐指一算,晓得龙山上古刹内住着一个文风和尚,此僧在龙山念经多年,一心要接活被哪吒整死了的龙脉,使自己能在五百年后成为一朝天子,饱享人间的荣华。

黄巢想:当年龙王太子因在人间为患,才被哪吒抽筋处死,要是让文风和尚接活龙脉,他日后当了皇帝,也是个祸害百姓的无道昏君。不行!必须除掉这个祸害。可是,平白无故的杀他,那些坏蛋会趁机造谣,说我黄巢乱杀无辜,引起百姓误解,于造反大业不利。那么,想一个什么万全之策呢?黄巢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当即上山拜访文风和尚,同他下棋,一日三,三日四,二人关系逐渐密切,连三岁的小孩也晓得文风和尚与黄巢是好友啦!

一天,闲谈之中,黄巢对文风和尚说:“今天有人献给我一把宝刀,拿在手中舞时,能隐隐约约听到千军万马冲杀的声音,真是世上少见呀。”文风和尚闻说,好不惊诧:“阿弥陀佛,世间竟有这种奇事,贫僧愿求一见,以饱赏眼福,行吗?”“当然可以,明日我就带来。”

当晚,文风和尚忽然做了一个怪梦,他梦见一个龙首人身的怪物,泪眼巴沙的跑来告诉他:“明日黄巢要杀你,赶快找个地方躲难吧。”

文风和尚醒来,惊得浑身是汗。跑吧,外面到处都是黄巢的人,莫说是一个人,就是一只蚊虫也难飞出去;躲吧,整个庙也就巴掌大,黄巢天天在这里玩儿,哪个旮旯不熟?他本想躲到井里,一怕掉进水里面淹死,二怕带上井盖闷死;躲到鼓里,怕打鼓,躲进钟里,怕敲钟。庙里实在躲不住,只好冒险往外走。咦!门口那棵老柏树篼不是有个洞吗?哈哈,躲进这里大概是万无一失了!

天刚麻麻亮,黄巢果然提着一把宝刀到龙山寺来了。他本想借舞刀杀掉文风和尚,对外就说是无意误伤。哪知,进得庙来,四下却不见人影,黄巢心中好不懊恼。走出庙门,心中气恨难平,举起宝刀,对准庙门外的老柏树“咔嚓”就是一刀。老柏树应声而倒,只见树中心“骨碌碌”的滚出一颗秃脑袋,“噗突突”地喷出一股乳白色的水浆,黄巢一看,正是文风和尚呢,!哎呀,这秃驴的血都变成了白浆,眼看着就要修成得道高僧了,幸亏今日死在我手,为民除了后患。黄巢心里一高兴,随手抓起地下的半截柏树梢,倒着往地下一插,仰天大笑的说:“哈哈,我黄巢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啊。”唉,黄巢得意忘形说出这句话,可就坏了大事啦!

本来,上天是要皇朝下界做一朝救苦救难的有道明君的,帝王说话开口便是金口玉言。比如,他说要杀文风和尚,哪怕龙王太子的阴魂托梦,文风和尚躲得神秘,还是逃不脱他一刀。可是如今,他竟说自己“有心栽花花不开,”所以,他有心造反,后来不成;有心斩龙脉,竟然斩不断。不仅自己横遭惨死,而且文风和尚五百年后还是转世当了皇帝;就连他随手倒插在地的半截柏树,也因受了他“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封,竟一直活到现在,成为千古以来钟祥县有名的“龙山倒柏”胜景。

黄巢起义失败后,郢州的遗老遗少立即在龙山为文风和尚修建了“白乳高僧塔”,又称为“文风塔”。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5

河南新郑县城北门外,有一座古庙,庙前有一块石碑,上写“轩辕故里”四个字。传说,我国黄帝就出生在这里。

黄帝当了头领,一心想把天下治好。他每天盼着能得到几个有力的大臣。

往哪里去找呢?他经常为这事发愁。

有一天晚上,黄帝做了个梦:梦见狂风过后,把天下的尘垢全刮跑了;还梦见一个膀乍腰圆的大汉,手握千斤重弓,驱赶着万群牛羊。他醒来时就想:“风是号令,是掌握执政大权的人;‘垢’字去了土字旁,是个后字。这个人可能姓风名后。”

又想:“能握重弓的人,必然力大无穷;驱赶万群牛羊,一定会放牧。这人可能姓力名牧”难道天下真有叫风后、力牧的人吗?

黄帝就照着这个想法,到处找风后和力牧。他不知翻过多少山,渡过多少河,吃了多少苦头。有一天,黄帝来到襄城县的野地里,正遇上风雪天,迷失了方向,又冷又饿。正在这时,有一个小孩儿牵着一匹马走了过来。黄帝上前问了路,就按照这个小孩儿的指点,终于在东海边上,找到了风后,在湖北云梦泽畔,找到了力牧。黄帝让他们一个当宰相,一个当大将。

后来,黄帝战胜了蚩尤,天下也太平了。因为风后当宰相立了大功,黄帝便把新郑县西不远的“具茨山”改名“风后岭”封给风后。黄帝还在这里建造了避暑宫,开了个小花园。山下黄帝饮马的地方,叫“饮马泉”山口叫“黄帝口”他常来这里游玩。从此,黄帝就把国都定在新郑县了。

这天,他从避暑宫到山脚下散步,看见沟底有一个放羊老汉。他就走过去问放羊老汉:“老人家,我想治理好国家,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放羊老汉问他:“你是真心实意呀,还是虚心假意?”

黄帝说:“我是真心实意向您求教。”

放羊老汉说:“那好,若是真心实意,你就斋戒七天,然后,一个人步行到翠妫河边,就可以得到宝书一本。神图一张。”

老汉说完,就不见了。

黄帝按放羊老汉的嘱咐,恭恭敬敬斋戒七日,带病出发了。他翻山越岭,来到翠妫河边时,只见一条大鱼逆水上游,一翻身就不见了。河面上果然现出了一张绿底红字的图画和一本红皮书。他正要上前去拿,一只仙鹤从空中飞来,衔起宝书、神图,顺着黄帝走来的路飞走了。黄帝一见,就拚命追赶。

仙鹤好象故意引逗他,飞得又低又慢,一直不离开黄帝。黄帝的鞋跑掉了,光着脚踩在树杈子、野蒺藜上,扎得鲜血直流。衣服也挂破了。他披散着头发,满脸灰尘,一直紧追不放。

一直追到第二天天刚亮,他累得腰酸腿疼,头晕眼花。可是,他定睛一看,仙鹤却不见了。原来那个放羊老汉,这时正站在“风后岭”的峰顶上,笑着对他说:“这是王母送给你的礼物。”

老汉说罢,就把绿图和红皮书递给黄帝。

黄帝接过来一看,原来是《神芝图》图上画着一棵草,草上有九片叶子,闪闪发光。他这时才明白:这九片叶子,指的就是要把天下分成九州。

这红皮书讲的就是治国的道理。

这个放羊老汉是王母派来的“华盖童子”给他送宝的。为了纪念王母娘娘,黄帝就在“风后岭”东坡半山腰上,建造了王母娘娘庙。

此后,黄帝照着宝书上的话,带领老百姓垦荒、种田、修房、盖屋、行历法、制医药。老百姓也慢慢过上安生日子了。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相关文章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大全

★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大全

★ 古代民间故事传说五篇

★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民间奇案故事真实诡异

★ 中国古代经典民间故事

★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传说

★ 中国古代短篇民间传说故事

13049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