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1000字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埃及考古笔记》是一本由[英] 克里斯·农顿 编著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一):历史与辉煌

  非常精致的一本大书,和以前看过的《鸟瞰古文明》有点类似,大量精美画作为主,文字补充背景信息和细节。有点遗憾的是我觉得文字部分并不是非常有趣,所以我基本在看书的时候都是先看图,然后再扫一眼文字看有什么特别吸引我的内容。 本书的设计其实是很有深意的,并不像以往的一些埃及学读物,关注神话体系或者历史脉络,它通过回顾埃及学发展以来的许多考古学家的事迹,渐渐向读者展开了埃及历史的面纱。这其实也就是当时的欧洲人理解埃及的方式。 可以看到这些人不是完美无缺的考古学家,他们犯过很多的错,有很多的想当然,他们的研究材料有的完全就是伪造的,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到过埃及……但这不影响埃及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逐渐让这个世界以外的人理解埃及是一个多么辉煌的文明。 在记录这些科学家在埃及行走的历程之时,也连带着讲述了许多埃及的风土人情。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在19世纪,有大量的欧洲人到达埃及之后,都会遵循当地的风俗,买一些女奴作为女伴同行。他们中有一些对于这样的习俗乐享其成,而有一些则不以为然,但最后他们都入乡随俗,并且娶了最后他们买回来的这位女奴为妻。对于古老神话的敬畏,似乎并没有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影响。也许历史的辉煌,终究落在历史而非辉煌。

  我一直非常喜欢埃及风格的艺术作品,明艳的色彩,规范的几何图形以及有神秘感的主题故事,与某些其他文明侍神之时都要行拐骗之术不同,以我浅薄的理解,埃及人是真诚想将自己的文明以一种可以被看得到的心态,向一个更高层次的存在展现。造就了很多蔚为壮观,但其实想想好像也并没有必要如此壮观的建筑艺术形式(不是,对不起……)看这本书的时候,几乎就是纯粹的美的享受。

  之后还会看一系列其他的埃及学方面的书,期待。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二):跟随32位英雄再次探索这片古老的大地吧!读《埃及考古笔记》

  你的光照亮每一张脸,却无人知晓。

  千年万年,你是新的生命热切的根源。

  ——《亡灵书》

  【1】前往彼岸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死在了新世纪来临前。众神对她的庇护就此谢幕,在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心脏停止跳跃的那一刻,整个古埃及有关法老的历史就此划下了句号。

  从此,古埃及成为古罗马的一个行省,曾经的古埃及人随着历史的推移不知去了何处。古埃及人的血统之后的传承也无处可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之后生活在埃及的埃及人,并不是过去的“埃及人”

  他们是阿拉伯人,他们的历史与尼罗河畔的这些巨型建筑、深埋在地里的那些古人们,毫无关系。现在的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但对于这片土地,他们只是新来的客人,未来的主人。

  论居住时间,“新人”与“老人”可没法比呢!

  曾经的古埃及,沉睡了上千年。它的故事,偶尔出现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却并未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2】伟大的探险家们来了

  17世纪初,一位叫做阿塔纳修斯·基歇尔的德国牧师、古文物研究家,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他遍访欧洲,以搜寻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历史材料。于是,这个从未亲临埃及的人,仅仅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鼎鼎有名的古埃及文字专家。以及,他成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第一人。

  其实在基歇尔的时代,还是有不少喜欢各处转悠的冒险家会把埃及的各种所见所闻带回分享——这也就是基歇尔的研究素材。对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而言,古埃及的那些地名、人名什么的,并不算陌生,毕竟,《圣经》中就出现过。

  而且,当时欧洲人对埃及的了解,大抵来自那些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记载。对于更多身处埃及的阿拉伯人,以及偶尔来到这里的欧洲人,他们眼前的这片废墟遗址毫无意义。

  基歇尔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著作虽然有不少错误,但至少有2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他点明了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间的联系,这成为后人成功破译古埃及语的关键;第二,他成功点燃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兴趣。

  那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时代,而探索与发现,也可以是地下的这片“新大陆”。于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探险家们来了,一个大时代开启了。

  这就是《埃及考古笔记》所讲述的,32位考古学先驱者的故事。这厚近300页的大开本,收纳了那个摄影技术还未发明或还未成熟时,242张极为珍贵的手绘稿。

  早期的埃及探险家们,不管是坐船还是徒步(骑着骆驼也算在内),面临的危险有气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鳄鱼、敌方军队以及时不时敲诈勒索的当地人。

  然而,他们却为了信念知难而上。绘制出堪比“人体打印机”的手绘图,例如上面的金字塔分布图与胡夫金字塔内部结构图,其精致、准确真是让人惊叹!

  几代考古学者们的贡献形成了一种正循环,早期探险家分享经历、出版游记,新人被故事和绘图吸引,前来接棒。古埃及文明被关注的越多,人、技术、钱等资源都会纷至沓来。奠基者与后来的筑造师们,就这样给我们还原了一座古埃及历史的大厦。

  【3】捕捉几颗星的光芒

  其实书中提及的大冒险家,有很多我都是第1次知道,而且,他们往往英年早逝——可能不到40岁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少是因为水土不服引发的疾病)去世。

  例如这位约翰﹒彭德尔伯里,可谓是天赋异禀,26岁就已成为诺斯宫的馆长。然而,去世时年仅37岁。如果他可以活到73岁,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天才考古学家能为古埃及学增添多少瑰丽!

  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这位大人物的份量之重,可能会让其他学者暂时黯然失色。因为他可以说是一把钥匙,一把解密古埃及所有秘密的钥匙。【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他是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然而,这位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去世时也才42岁。

  当然,他的诸多手绘图在《埃及考古笔记》中呈现有限,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关注另一本A3开的大书《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

  在古埃及探索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拿破仑。也是很难想象,这个征服者也有“闲情逸致”,去探索古文明。

  其实,我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停留在军事家、皇帝,显然低估了他。他馈赠后世的,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民法典》,还有他主导成立的法国埃及探险队。据说,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只是,这个队伍的主要工作可不只是挖坟,而是“协助军队挖掘战略运河、绘制道路地图、种植葡萄酿酒、建造磨坊供应粮食,而且还要记载途中所见的古代遗迹”。

  这些由当时的诸多精英组成的“梦之队”里,多米尼克·维旺·德农(Dominique Vivant Denon)不得不提。

  一方面,他曾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赏识,更是约瑟芬皇后沙龙的座上宾,另一方面,他从埃及返回法国后,于1802年出版了《上下埃及游记》,记述了自己的游览经历。一度在法国乃至欧洲引发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第一部以拿破仑远征埃及为题材出版的书,它极大地鼓舞了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完成最终的鸿篇巨制——1809年至1829年出版的《埃及记述》(全名是《政府出版之法军远征埃及期间之观察与研究纪录》)。

  它动员了两百多位艺术家与四十三位作家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九卷文字与十三卷版画。其中的版画部份动用了两百九十四位雕版家,三千幅画作刻在九百零七件铜雕版上,并划分为古物志五卷、自然史三卷、现代国家两卷、大幅画两卷,以及地图册一卷。

  简言之,这套《埃及记述》与它所记录的古埃及一样,堪称不朽!

  【4】人物背后的故事

  看完这32位英雄的传奇,我发现能来到异国他乡的冒险家们,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无忧无虑——俗一点说,就是不差钱。很多人(尤其是来自英国的那些探险家,代表人物像玛丽安娜﹒布罗克赫斯特、威廉﹒约翰﹒班克斯等)自己拥有贵族身份,父亲还是地方议会的公职人员,有偌大的庄园提供优渥的物质基础。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甚至不厚道地觉得,古埃及文明被关注、古埃及学的建立,有点儿阴差阳错的玩笑感。大概就是一些有钱有时间的富人,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从欧罗巴来到尼罗河畔,由于骨子里的一些人文情节(当然也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的精神递延),他们突然发现“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有一堆神奇的宝贝”!

  于是,他们分享自己的见闻,并把很多大石头不远千里带到欧洲——还记得法国协和广场上的那座方尖碑吧?更不用说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了吧!

  富人的圈子往往会跟风,大家有样学样,整个风气就带起来了。接着,学术正规化,考古政治化等事儿也就不见怪了。

  我自己琢磨吧,有些事,凡夫俗子真的做不来。搁在今天也是,考古,俗一点就是挖坟,其实想想,无聊的时候还是挺多的。如果不是家里衣食无忧,或者是内心真的有一种信仰支撑,或者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个职业其实不是芸芸众生的职业首选(个人观点)。

  【5】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

  因为阿斯旺水坝(Aswan HighDam)的建立,有些古埃及历史遗迹被永远藏在了水底,至于水底是否还有未被发掘出的秘密,一切都成为了永恒的秘密。

  在埃及这片古老大帝上的考古挖掘,至今仍在进行。从《埃及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我们得知有些古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早期探索这里的冒险家们留下的绘图,一窥其貌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地球上的很多人而言,古埃及更像是一个关于旅行的好目的地。纵使不能亲身领略金字塔的雄伟,我们可以在欧美各地的博物馆中看到各种馆藏,或者,是图片。此外,各种古埃及元素成为游戏、小说、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符号”。

  毫不夸张地讲,是那些早期的冒险家们、后来的专业考古学家们,在各自的时代用他们的方式复活了那个“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他们想尽办法去捕捉所发现的一切,试图记录、还原、维护遗迹的原貌,他们既是冒险家和发现者,也是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摄影师。

  诚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破坏者和毁灭者——谁让当时的埃及并没有重视呢?

  我希望,当你阅读《埃及考古笔记》时,除了意识到——

  这是一本16开的精装图书,触手凹凸,颇有质感,全书的装帧工艺完全还原原版书的设计效果,封面工艺烫黑+压纹,内文全四色印刷+拉页,高度还原众多埃及学家手稿原貌,是一本值得收藏,不时翻看的图书。

  也要意识到古埃及的发现史,既伟大又卑微,既光明还黑暗,既神圣也世俗。

  曾经,它因存在而“不存在”;现在,它因“不存在”而“不朽”。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三):跟随32位英雄再次探索这片古老的大地吧!读《埃及考古笔记》

  你的光照亮每一张脸,却无人知晓。

  千年万年,你是新的生命热切的根源。

  ——《亡灵书》

  【1】前往彼岸的克利奥帕特拉七世

  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克利奥帕特拉七世,死在了新世纪来临前。众神对她的庇护就此谢幕,在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心脏停止跳跃的那一刻,整个古埃及有关法老的历史就此划下了句号。

  从此,古埃及成为古罗马的一个行省,曾经的古埃及人随着历史的推移不知去了何处。古埃及人的血统之后的传承也无处可循。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之后生活在埃及的埃及人,并不是过去的“埃及人”

  他们是阿拉伯人,他们的历史与尼罗河畔的这些巨型建筑、深埋在地里的那些古人们,毫无关系。现在的他们,是这里的主人,但对于这片土地,他们只是新来的客人,未来的主人。

  论居住时间,“新人”与“老人”可没法比呢!

  曾经的古埃及,沉睡了上千年。它的故事,偶尔出现在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却并未引发人们的强烈关注。

  【2】伟大的探险家们来了

  17世纪初,一位叫做阿塔纳修斯·基歇尔的德国牧师、古文物研究家,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对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产生了兴趣,他遍访欧洲,以搜寻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历史材料。于是,这个从未亲临埃及的人,仅仅依赖自己的聪明才智,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鼎鼎有名的古埃及文字专家。以及,他成为古埃及象形文字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的第一人。

  其实在基歇尔的时代,还是有不少喜欢各处转悠的冒险家会把埃及的各种所见所闻带回分享——这也就是基歇尔的研究素材。对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人而言,古埃及的那些地名、人名什么的,并不算陌生,毕竟,《圣经》中就出现过。

  而且,当时欧洲人对埃及的了解,大抵来自那些古希腊、古罗马人的记载。对于更多身处埃及的阿拉伯人,以及偶尔来到这里的欧洲人,他们眼前的这片废墟遗址毫无意义。

  基歇尔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著作虽然有不少错误,但至少有2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他点明了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间的联系,这成为后人成功破译古埃及语的关键;第二,他成功点燃了欧洲人对埃及的兴趣。

  那是一个探索与发现的时代,而探索与发现,也可以是地下的这片“新大陆”。于是,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国的探险家们来了,一个大时代开启了。

  这就是《埃及考古笔记》所讲述的,32位考古学先驱者的故事。这厚近300页的大开本,收纳了那个摄影技术还未发明或还未成熟时,242张极为珍贵的手绘稿。

  早期的埃及探险家们,不管是坐船还是徒步(骑着骆驼也算在内),面临的危险有气候、杀人不眨眼的强盗、鳄鱼、敌方军队以及时不时敲诈勒索的当地人。

  然而,他们却为了信念知难而上。绘制出堪比“人体打印机”的手绘图,例如上面的金字塔分布图与胡夫金字塔内部结构图,其精致、准确真是让人惊叹!

  几代考古学者们的贡献形成了一种正循环,早期探险家分享经历、出版游记,新人被故事和绘图吸引,前来接棒。古埃及文明被关注的越多,人、技术、钱等资源都会纷至沓来。奠基者与后来的筑造师们,就这样给我们还原了一座古埃及历史的大厦。

  【3】捕捉几颗星的光芒

  其实书中提及的大冒险家,有很多我都是第1次知道,而且,他们往往英年早逝——可能不到40岁就因为各种原因(不少是因为水土不服引发的疾病)去世。

  例如这位约翰﹒彭德尔伯里,可谓是天赋异禀,26岁就已成为诺斯宫的馆长。然而,去世时年仅37岁。如果他可以活到73岁,我们可以想象,这位天才考古学家能为古埃及学增添多少瑰丽!

  此外,就是大名鼎鼎的【让-弗朗索瓦﹒商博良】!

  这位大人物的份量之重,可能会让其他学者暂时黯然失色。因为他可以说是一把钥匙,一把解密古埃及所有秘密的钥匙。【让-弗朗索瓦﹒商博良】是第一位破解古埃及象形文字结构并破译罗塞塔石碑的学者,他是埃及学的创始人,被后人称为“埃及学之父”。

  然而,这位法国著名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埃及学家,去世时也才42岁。

  当然,他的诸多手绘图在《埃及考古笔记》中呈现有限,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关注另一本A3开的大书《埃及和努比亚的遗迹》。

  在古埃及探索热的背后,其实还有一位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拿破仑。也是很难想象,这个征服者也有“闲情逸致”,去探索古文明。

  其实,我们对拿破仑的印象停留在军事家、皇帝,显然低估了他。他馈赠后世的,除了大家津津乐道的《民法典》,还有他主导成立的法国埃及探险队。据说,拿破仑曾下达过一条著名的指令:“让驴子和学者走在队伍中间。”

  只是,这个队伍的主要工作可不只是挖坟,而是“协助军队挖掘战略运河、绘制道路地图、种植葡萄酿酒、建造磨坊供应粮食,而且还要记载途中所见的古代遗迹”。

  这些由当时的诸多精英组成的“梦之队”里,多米尼克·维旺·德农(Dominique Vivant Denon)不得不提。

  一方面,他曾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赏识,更是约瑟芬皇后沙龙的座上宾,另一方面,他从埃及返回法国后,于1802年出版了《上下埃及游记》,记述了自己的游览经历。一度在法国乃至欧洲引发关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第一部以拿破仑远征埃及为题材出版的书,它极大地鼓舞了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完成最终的鸿篇巨制——1809年至1829年出版的《埃及记述》(全名是《政府出版之法军远征埃及期间之观察与研究纪录》)。

  它动员了两百多位艺术家与四十三位作家参与编纂,内容包括九卷文字与十三卷版画。其中的版画部份动用了两百九十四位雕版家,三千幅画作刻在九百零七件铜雕版上,并划分为古物志五卷、自然史三卷、现代国家两卷、大幅画两卷,以及地图册一卷。

  简言之,这套《埃及记述》与它所记录的古埃及一样,堪称不朽!

  【4】人物背后的故事

  看完这32位英雄的传奇,我发现能来到异国他乡的冒险家们,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无忧无虑——俗一点说,就是不差钱。很多人(尤其是来自英国的那些探险家,代表人物像玛丽安娜﹒布罗克赫斯特、威廉﹒约翰﹒班克斯等)自己拥有贵族身份,父亲还是地方议会的公职人员,有偌大的庄园提供优渥的物质基础。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甚至不厚道地觉得,古埃及文明被关注、古埃及学的建立,有点儿阴差阳错的玩笑感。大概就是一些有钱有时间的富人,因为“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于是,就从欧罗巴来到尼罗河畔,由于骨子里的一些人文情节(当然也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的精神递延),他们突然发现“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有一堆神奇的宝贝”!

  于是,他们分享自己的见闻,并把很多大石头不远千里带到欧洲——还记得法国协和广场上的那座方尖碑吧?更不用说英国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了吧!

  富人的圈子往往会跟风,大家有样学样,整个风气就带起来了。接着,学术正规化,考古政治化等事儿也就不见怪了。

  我自己琢磨吧,有些事,凡夫俗子真的做不来。搁在今天也是,考古,俗一点就是挖坟,其实想想,无聊的时候还是挺多的。如果不是家里衣食无忧,或者是内心真的有一种信仰支撑,或者是有其他什么原因,这个职业其实不是芸芸众生的职业首选(个人观点)。

  【5】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

  因为阿斯旺水坝(Aswan HighDam)的建立,有些古埃及历史遗迹被永远藏在了水底,至于水底是否还有未被发掘出的秘密,一切都成为了永恒的秘密。

  在埃及这片古老大帝上的考古挖掘,至今仍在进行。从《埃及考古笔记》这本书中,我们得知有些古迹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永远在这个地球上消失了。如今,我们只能通过早期探索这里的冒险家们留下的绘图,一窥其貌了。

  事实上,对于这个地球上的很多人而言,古埃及更像是一个关于旅行的好目的地。纵使不能亲身领略金字塔的雄伟,我们可以在欧美各地的博物馆中看到各种馆藏,或者,是图片。此外,各种古埃及元素成为游戏、小说、影视作品中的常见“符号”。

  毫不夸张地讲,是那些早期的冒险家们、后来的专业考古学家们,在各自的时代用他们的方式复活了那个“被时光静止的古埃及”。他们想尽办法去捕捉所发现的一切,试图记录、还原、维护遗迹的原貌,他们既是冒险家和发现者,也是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摄影师。

  诚然,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是破坏者和毁灭者——谁让当时的埃及并没有重视呢?

  我希望,当你阅读《埃及考古笔记》时,除了意识到——

  这是一本16开的精装图书,触手凹凸,颇有质感,全书的装帧工艺完全还原原版书的设计效果,封面工艺烫黑+压纹,内文全四色印刷+拉页,高度还原众多埃及学家手稿原貌,是一本值得收藏,不时翻看的图书。

  也要意识到古埃及的发现史,既伟大又卑微,既光明还黑暗,既神圣也世俗。

  曾经,它因存在而“不存在”;现在,它因“不存在”而“不朽”。

  《埃及考古笔记》读后感(四):《埃及考古笔记》:随32位考古学者共探法老国度

  《遇见古埃及——黄金木乃伊》大展即将开幕了——

  107件来自古埃及的珍贵文物真迹将在中华世纪坛展出,包含黄金木乃伊、木乃伊肖像、面具、陶罐首饰等众多类型,其中有6具黄金木乃伊首次在国内大规模展出,让观众得以亲自感受埃及多元而神秘的文化。

  几个世纪以来,迷人的古埃及是吸引探险家、博物学家、寻宝者和考古学家的魅力源泉。从初期的旅行者开始,所有人都被这美丽而神秘的景色吸引住: 山坡上的天然岩石被切开打磨成陵墓,轻柔的流沙下掩藏着被吞没的神庙和城镇。

  从早期的冒险家们想尽办法去捕捉他们所发现的一切,到专业考古学家试图记录、还原、维护遗迹的原貌,这些埃及学家往往身兼数职:他们既是冒险家和发现者,也是建筑师、艺术家、工程师和摄影师。

  想了解埃及学家们为了了解古埃及所做出的贡献,窥见一段截然不同的埃及发现史?来看——

  埃及考古笔记

  评价人数不足

  [英] 克里斯·农顿 编著 / 2021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翻开这本书,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伟大的发现时代!

  1602—1680年 德国牧师、古文物研究家

  基歇尔像

  基歇尔是当时第一批呕心沥血破译象形文字的学者之一,他确定了科普特(Coptic)口语和古埃及语之间存在联系,为近两世纪后商博良成功破译象形文字奠定了基础。

  他认为象形文字仅用于记载赫尔墨斯神智学的深奥智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所以这导致他得出许多错误结论。

  吉萨大金字塔,粗看北面和西面底部有两处入口,实际上金字塔入口在北面某处。这幅图中孟菲斯和金字塔处于同一侧。但如果基歇尔意识到吉萨金字塔和孟菲斯同处于河流西岸,那么河流对岸的赫利奥波利斯在画中就处于南侧,但实际上它在北侧。

  阿塔纳修斯·基歇尔出生于德国伦山脚下一个名叫盖萨(Geisa)的小镇,他遍访欧洲,以搜寻关于古埃及象形文字的历史材料,这令他成为这一领域学术研究第一人。

  那个时代很少有人去过埃及,基歇尔也不例外。所以他转而依赖欧洲已有的材料进行研究,在古典时期被带到罗马的方尖碑尤其受到他的关注。

  基歇尔《埃及的俄狄浦斯》中的一页内容,以及他复绘的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方尖碑,该方尖碑从古至今一直矗立在竞技场上。复写的部分象形文字仍然可以辨认,但绘制的符号显然并不准确。

  1628年,他在斯派尔(Gauum Speyer)被授予神职。很可能就是此后不久,基歇尔第一次在赫尔瓦特 (Herwart)冯·霍恩堡的《象形文字词典》中见到了埃及象形文字,这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文字博物馆”,里面包含了作者能找到的所有令他感兴趣并与埃及文物有关的图释。

  基歇尔兴趣广泛,是一个真正博学的人,被称为“最后的博学家”。这些古代符号激发了他的兴趣,在他漫长而丰富的职业生涯中,他一遍又一遍地回味体会着这些文字。

  “伊希斯碑”,亦称“Mensa Isiaca”。基歇尔对这些精美细致的设计十分着迷,并对此碑文大加利用,以尝试破译古埃及文字。但实际上该碑是在罗马制成的,上面的碑文并无意义。

  从1641年开始,基歇尔每三四年就会出版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第一部是《论磁学》(Ars Magnesia)。1643年,他将视野转回埃及语言研究上,利用旅行家皮埃特罗·德拉·瓦莱搜集到的材料——包括科普特东正教堂所用的波海利方言的两份单词表,整合汇编成《复原埃及语》一书。

  这本书将科普特语、拉丁语和阿拉伯语三列对照,是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将近两个世纪以后,让-弗朗索瓦·商博良参考了该书的内容,以破译象形文字。

  商博良像

  就这样,基歇尔虽然没去过埃及,但成为鼎鼎有名的古埃及文字专家。1650年,他第一次出版了有关象形文字的著作《庞菲利方尖碑》。1652年至1654年,《埃及的俄狄浦斯》三卷书也相继出版。

  《埃及的俄狄浦斯》中一幅“木乃伊墓穴”的手绘图,可以明显看到高耸的金字塔紧密地聚在一起。它们看起来既不像布拉蒂尼发现的代赫舒尔墓地群,也不像埃及任何其他金字塔群。

  在这些书中,他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即象形文字是纯粹的符号文字。然而,他的这一观点低估了象形文字的复杂性,也彻底偏离了破译它的轨道。

  他的兴趣在于新柏拉图主义和古代智慧,他不想阅读任何象形文字外的文献,也几乎没有意识到埃及人会用象形文字来描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太阳神的旅途,到夜间的洗衣单,再到税收等。

  教皇英诺森十世在纳沃纳广场竖起一座方尖碑,基歇尔对上面的铭文进行了绘制和翻译。该碑由埃及阿斯旺的花岗岩制成,基歇尔便因此认为它是埃及人的作品,但实际上该碑是在罗马以埃及风格制作的。其铭文包括献给罗马皇帝图密善(Domitian)、韦斯帕芗(Vespasian)和提图斯 (Titus)的赞美诗。

  尽管基歇尔的解释偏向神学,但他的著作还是点明了科普特语和古埃及语间的联系,这成为后来成功破译古埃及语的关键。

  1747—1825年 法国文物学家、艺术家、学者

  德农像

  德农是科学与艺术委员会的一员,被称为“学者”,他们随拿破仑远征军于1798年前往埃及,旨在对该国的自然文化特征进行全面综合的记录,最终著成浩瀚广博的《埃及记述》。

  他对该书有贡献,但也出版了自己的比《埃及记述》更早面世的著作,不仅吸引了公众的兴趣,也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于古埃及的极大热情。

  卢克索神庙一景。数个世纪以来累积的废墟半埋着卢克索神庙,塔门开口处是一座泥砖墙和入口大门,外面的一对鸽塔清晰可见。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埃及文物局对神庙进行了清理,这座古迹的全部荣耀辉煌得以再现,但是后世的历史印记却几乎被全部擦除。

  多米尼克·维旺·德农(Dominique Vivant Denon)在巴黎首先修习了法律,而后转习文学。他博学多才,谈笑间妙语连珠,因而深受法国国王路易十五(Louis XV)的赏识。1793年,他成为了约瑟芬·德·博阿尔内沙龙的座上宾,而她就是后来拿破仑的第一任妻子。

  这促成了德农与拿破仑之间的会面,彼时拿破仑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将领,他邀请德农加入自己的远征队伍,与学者、艺术家组成的考察团一同前往埃及。

  这幅画名为“墓口边的埃及农民之家,1788—1789年”,现存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据说是德农的画作。一家人坐在古王国时期风格的石刻陵墓前,墓主人手持长棍的巨像表明其资历深厚,身份高贵。

  德农画的希拉康波利斯(Hierakonpolis)。古城遗迹只剩下背景中的残破大门可以辨认。

  德农作为科学与艺术委员会的一员随军出发,这是一支由“专家学者”组成的队伍,其任务是协助军队挖掘战略运河、绘制道路地图、种植葡萄酿酒、建造磨坊供应粮食,而且还要记载途中所见的古代遗迹。

  位于艾尔曼特(Armant,古称赫尔蒙迪斯,Hermonthis)的孟图神庙(Temple of Montu)素描稿。这座神庙由图特摩斯三世建造,在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扩建,当时克里奥佩特拉七世为庆祝她与尤利乌斯·恺撒之子恺撒里昂诞生,在其中新建了一座“诞生屋”。

  库努姆神殿(Temple of Khnum)遗址素描稿,它是一座托勒密王朝和罗马统治时期的神庙,位于埃斯那(古称拉多波利斯,Latopolis)。

  德农是第一批见证辉煌埃及的学者之一,他从1798年12月开始,随拿破仑的一位将领耗时九个月追赶穆拉德·贝至上埃及地区。

  虽然德农对赫尔摩波利斯的圆柱门廊印象深刻,“大片的残垣断壁废墟遗迹”让他感受到“埃及人建造壮丽恢宏的巨型建筑的最初妙想”,但是随军远行并非是一份美差:

  “有时候会很倒霉,刚做完一件事,危险意外紧接着就发生了。在这趟旅程结束返回贝内苏韦夫(Benesuef)时,将军派我向纵队队长传达命令;我上马疾驰前去执行,突然一名士兵从队列里出来,他向左,我向右,他的刺刀冲着我就来了,我躲闪不及,从马背上摔了下来,他也在同一瞬间被甩了下来,还一边说着‘少了个读书的’(跟他们在一起的不是士兵就是学者),但刀恰好刺在我兜里的几枚硬币上,我侥幸穿着件破外套死里逃生。”

  位于埃德夫(Edfu)的荷鲁斯神庙内部一景。神庙内部是一个列柱围廊式庭院,几乎被埋到了齐顶深,直到1860年奥古斯特·马利耶特(Auguste Mariette)对其进行清理后才重见天日,这让德农能够一睹今日游客不甚熟悉的景色。

  1802年,德农返回法国两年后,出版了《上下埃及游记》,记述了自己的游览经历,这是第一部以拿破仑远征埃及为题材出版的书,它极大地鼓舞了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完成最终的鸿篇巨制——1809年至1829年出版的《埃及记述》。

  德农的《游记》多次以法语再版,并被译为英语和德语,因此对欧洲各地的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

  德农画的位于赫尔摩波利斯的托特神庙(Temple of Thoth)门廊遗迹(该地之所以被希腊人称作赫尔摩波利斯,是因为他们看见了自己的神,即赫尔墨斯和当地神祇间的联系)。

  德农和他的同伴们书写了惊人的传奇:与疾病作斗争,被木乃伊残骸绊倒,有时还要在几近漆黑的环境中工作,不知道前面是什么东西。

  德农自己也感叹说画几乎都是“在膝盖上、马背上或者站着完成的。一整年我都找不到一张平直的桌板来放把尺子,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没有一幅画是按照我原本希望的样子画完的”。

  他们把现在已经消失殆尽的古代遗迹记录了下来,或许这就是他们最为不朽的功绩。

  1801—1872年 法国建筑家

  埃克多·奥罗像

  埃克多·奥罗(Hector Horeau)出生于凡尔赛(Versailles),1819年至1822年在巴黎美术学院学习。他与埃及学第一次产生交集是为《麦罗埃之旅》(Voyage à Méroé)画整版插图。

  西望卢克索神庙第一塔楼景观图。奥罗1839年去埃及时,神庙前的另一座方尖碑已经移走了,现在位于巴黎协和广场上。如图所示,19世纪80年代对神庙进行清理之前,神庙半埋在土地中。

  1826年至1827年,弗雷德里克·卡约将其分为六卷出版,但是直到1839年,奥罗才在周游东方列国的旅途中踏上埃及的土地。奥罗走的是当时常规的旅行路线,即从亚历山大港去开罗,之后从尼罗河溯游而上,最终到达南部的阿布·辛拜勒。

  奥罗想象的底比斯古城。他留心观察了房顶上的家具、旗子这样的细节,但他也结合了不同时期呈现的元素,这让定位最佳观察点变得有些困难。他的视角似乎是从第四座塔楼往西南方向望去,另一边是孔苏神庙,通过狮身人面大道与远处的卢克索神庙相连。

  奥罗的彩绘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他见到的文物古迹。他画笔下卢克索神庙前的第一塔楼便展现了高超的技艺:他将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准确清晰地重现了出来,而且虽然他绘制塔楼的视角是倾斜的,但是上面的细节也同样一丝不苟地跃然纸上。

  立柱柱头手绘图,柱头在托勒密王朝和罗马时期变得非常复杂精美,这无疑触动了奥罗的建筑学神经。

  奥罗是第一批在埃及利用摄影技术的艺术家,他从底比斯的摄影家皮埃尔·古斯塔夫·乔利·德·洛比尼处买了许多银版,利用这些银版协助自己作画。

  令人遗憾的是,摄影最终取代了绘画。而他的这些画作,最终于1841年到1846年在他本人的《埃及和努比亚全貌》一书中出版。

  菲莱岛东侧,画面左侧是图拉真(Trajan)的凉亭。

  将奥罗画的初稿和他出版在《埃及和努比亚全貌》中的成稿进行对比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人们很容易就能看出初稿出自一位极富天分的艺术家,他观察细致入微,但可能作画比较匆忙,因此画面比较凌乱,有些印象主义的风格。

  而出版的成稿画面更干净、更清晰,颜色描绘也更加鲜明亮丽。但后者其实失去了当时绘画场景的即时性和特征性,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画面中一些次要元素的排列布局会因出版做出调整,人物形象尤是如此。

  从入口处看向门廊的埃德夫荷鲁斯神庙第一庭院景观图。

  奥罗的《埃及和努比亚全貌》吸引了一大批远近闻名的读者,包括他的埃及学同事路易吉·凯鲁比尼(弗朗哥-托斯卡纳考察队的一员)、雅克-约瑟夫·商博良-菲雅克(商博良的兄弟)、莱昂·迪布瓦(卢浮宫馆长)。奥罗的原作现在保存在牛津大学格里菲思研究所内,正是它们赋予了奥罗探险的意义。

  埃及考古笔记

  评价人数不足

  [英] 克里斯·农顿 编著 / 2021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32位埃及考古学者领衔,一探埃及学的形成和发展

  以32位古埃及发现者的考古历程为经,以埃及考古学的历史沿革为纬,全书浓缩了近两个世纪的东方学显学——埃及学的前夕、形成、发展的过程,使读者陶醉在法老国度之时,也能了解更多发现古埃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大量珍贵彩图,“亲临”考古现场

  书中内含242幅插图,类型各样,包括这些埃及学家们的水彩写生稿、信件、测绘地图、考古现场摄影、墓室结构分析图等,具有视觉审美和资料珍藏价值,令读者有亲临埃及考古现场之感。沉浸式阅读,氛围感拉满,值得埃及爱好者收藏。

  专业作者背书

  克里斯·农顿(Chris Naunton)是埃及古物学家,2012-2016年任埃及考察协会主任,2015-2019年任国际埃及协会主席,也是埃及纪录片的知名主持人。

  他的著作《寻找埃及失落的古墓》于2018年由Thames & Hudson出版。他主持过许多关于埃及的电视节目,包括《发现埃及的人》《古代之谜》《图坦卡蒙的宝藏》《图坦卡蒙宝藏的秘密》等。

  装帧精美,满满考古氛围感

  这是一本16开的精装图书,触手凹凸,颇有质感,全书的装帧工艺完全还原原版书的设计效果,封面工艺烫黑+压纹,内文全四色印刷+拉页,高度还原众多埃及学家手稿原貌,是一本值得收藏,不时翻看的图书。

  罗马世界的艺术与考古

  评价人数不足

  [英] 马克·D.富勒顿 / 2020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有书至美

  ☾ 欧洲艺术史入门必读

  ☾429张全彩图+磅礴史料+新近考古发现

  ☾全景解读“什么才是真正的罗马艺术”

  希腊世界的艺术与考古

  9.1

  [英]理查德·西奥多·尼尔 / 2020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希腊艺术史入门必读书

  ☾ 风靡欧洲各大高校的经典教材,饱受赞誉

  ☾ 一部关于希腊文明的通俗演变史

138223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