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危崖》经典读后感有感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危崖》是一本由[澳]托比·奥德(Toby Ord)著作,中信出版社·新思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页数:44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危崖》读后感(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随着全球变暖以及各类自然环境问题的不断迭代,人类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关键节点。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反馈给我们的自然越来越多,未知的路上还有多少未知的风险在等待着人类…… 在这本《危崖》中创造性的提出了很多新的口号,为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方向和新的可能性,让我们开始重视思考,明白高瞻远瞩的重要性。

  本书的开篇作者就带领我们思考了一个十分具有前瞻性的问题,那就是我们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现在的。无数资料向我们证明,从刚开始的原始人类社会到现在的互联网+社会我们经历了最开始的农业革命,一步步解决了最初始的温饱问题,而后又经历了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让技术和工具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未来,伴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换新,一定会变的越来越好。 尽管如此,但未知的未来仍旧是一段我们不可描述的危崖时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核武器的出现,让人类的力量达到了顶峰,让我们知道尽管各国签订了条约,但随手牟有可能面临战争的风险。 而核武器也仅仅是人类面临的人为风险的冰山一角而已。人类毫无节制的活动已经严重已经到了自然环境,全球气候开始变暖,气候环境开始变的愈发没有可控性,也让不同区域的动物们无法生存。海洋里成片的垃圾,海洋动物身体里吞食的垃圾袋,因为被割掉尾巴而失血过多的鲸鱼,一例例都太过触目惊心…… 前路漫漫,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我们身处不同的职业能做的也各有不同。但我们能从自己的个人行为做起,每一个人做一点,都能累积成一大份,从而影响整个大环境。如果有人恰好是计算机或者编程行业,那么深入研究人工智能便是一份最好的选择,如果有人是健康行业,那么深入研究智能化养老体系便是一份最贴心的选择…… 综合来讲,这本书以代价,风险,前路为三大章节,依次讲解了我们遇到的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问题的方法论,让每一个读者都从内心深处产生了一定的深思,未来的路途虽然未知,但我们能够以当下为视角,切实做好眼下的事情,让一切变的不脱离可控的范围。

  《危崖》读后感(二):面对生存的不确定性,关键在于对残酷现实的前瞻性和应对思维

  关于生命和人类,这个世界,其实要说的内容很多很多,古生物从海中艰难的爬上陆地那一刻,就预示着未来人类文明的诞生,历经几十万年的时间,达到今天的成就。

  如果按照一天的早中晚来形容,如今的人类文明尚处在早晨的阶段,未来还有无限可能的发展空间。但是,跟随而来的,还有各种风险,甚至是致命的风险,有自然形成的,有人类自己造就的,但每一种风险都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这并非危言耸听,这只是在对这个人类赖以生存的世界多加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一种前瞻性言论。

  由澳大利亚哲学家托比·奥德根据自我研究著作的《危崖:生存性风险与人类的未来》是一部论述人类的生存性风险的警示类文学作品。生命的起源和毁灭,这本身就具有一定哲学意义的探讨,作者在这里展示的相当明智,并没有在绝对意义上去界定这种生与死,而是在很宽泛的领域内,根据人类现有的发展状况去回忆过去,分析当下,展望未来。

  作者重点阐述了影响到人类命运的生存性危险,在很大程度上但不限于核武器的威胁、气候变化、自然灾害以及来自外星系的危机等等,很多情况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毕竟生命意识形态本来就是一种捉摸不定的存在形式。

  近百年来,核武器对于人类的威胁始终排在第一位,不仅仅是因为核爆的威力巨大,造成的人员伤亡太多,更在于理论上核武器可以产生大量的放射性沉降物,使整个地球表面的辐射达到致命水平。产生的烟尘无法与水汽结合并以降雨的形式落到地面,地球会被一片烟尘笼罩,遮挡阳光,使世界变得寒冷。关键会影响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食物短缺成为致命问题。

  科技文明越发达,人类的物质生活越丰富,伴随而来的同样是各种副作用。工业革命以来的副产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现在已经成为全球的气候变化的最主要的矛盾,碳达峰和碳中和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论题。同样的,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未来需要认真的对待大流行疾病的传播,尤其是大城市集群的人口密度问题,尤其值得关注。

  另外,火山、地震、海啸、暴雪,以及对于宇宙星空中的陨石、小行星、彗星等的“不自然来访”都成为影响人类生死存亡的重要课题。

  一直以来,人类都已勤劳、果敢、创新的形象示人,人类文明也蒸蒸日上,尤其是科技实力的壮大,信息化、机器人、智能网络等的发展日新月异,作者也在文中提到未来智能机器的潜在威胁,就像电影《终结者》系列中的天网一样,这是一个思路,但并不绝对。

  人类诞生至今,既然能够创造出如此璀璨的文明,也应该意识到伴随而来的各种危机,人们应该更加理智和谨慎,思维更加清晰和明亮。并不是说未来一定会遇到各种无解的灾难,关键在于人类有没有面对残酷现实的那种前瞻性和应对措施。

  《危崖》读后感(三):看危崖,再观俄乌冲突事件

  曾经一段时间,灾难片大火不论是自然灾害的《后天》、《末日坍塌》,还是讲述病毒类的《生化危机》、讲述外星人入侵的《明日边缘》等等。

  这些影片都是体现出人类大灾难面前的人性和行为,给人们带来警示与思考,对于我们也只是生活的调剂,看看便罢,毕竟这些所谓的灾难离我们实在很是遥远。

  真的很遥远么?从2019年年末爆发的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以最新的全球疫情数据来看,累计确诊病例4亿多,累计死亡近600万人。

  到今年1月的汤加火山爆发,以及本月爆发的俄乌冲突事件。拥有1500多年历史的辉煌城市基辅一夜间变得硝烟滚滚,人来人往的街道变得空无人烟。

  战争带来的后果,远远大于人类所想,这个问题在《危崖》这本书中,有着深刻的阐述。

  这是一本探讨生存风险的书,我们人类生活在社会中生活,各种利益纠缠不断,或者一个失误、一个决策,也许就会导致人类的生存危机。

  战争带来的核风险,是最显眼的危机之一。当核武器被研制出来时,且没有有效手段清除核带来的各种危害,甚至我们至今都不知道核带给我们的伤害还有哪些时,人类自我毁灭的风险就存在了,哪怕全世界的人都明白,依然有人渴望拥有,有人努力克制。

  1962年10月22日.美国总统发表演讲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战略性核导弹,对美国有威胁,所以美国已经制定对已发现的48枚导弹实施空中打击计划,对古巴进行全面入侵。

  10月24日,美国实施海上封锁,阻止更多导弹运到古巴,并把核武器部队相应等级提高到二级备战,核导弹时刻准备发射,装载核弹头的轰炸机升空,战争形势急剧恶化。

  神奇的是,到星期天早上,紧张局势缓和了,苏联做出了让步,令人意外地撤出来所有古巴的导弹。

  对于这场核危机战争,这数十年中人们无数次讨论,随着细节一点点曝光,人们才意识到这场危机远比当时看到的严重的多。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竭尽全力与鹰派政客和将军们抗衡,阻止危机的发生。在那一周里,事态发展越来越复杂,战争的齿轮一旦转动,就再难轻松停止,无数利益集团都会为齿轮的转动贡献一份力量。

  上述的危机事件中,肯尼迪甚至已经同意一旦有一驾U-2侦察机被击落,就可以立即攻击古巴无需再招开会议,但是在美国一架飞机被击落时,肯尼迪改变主意,取消了反击指令,并对苏联秘密下达了最后通牒。

  但是美国人不知道,赫鲁晓夫对古巴的苏联部队控制力弱到令人发指,那架U-2侦察机是一位将军在明令禁止下击落的,并且还想继续攻击。为了避免战争升级,赫鲁晓夫在凌晨发布声明,强制性终结危机。

  任何人都无法完全猜透人心,我们必须把最恶劣的情况考虑到,如果在不断猜疑中,恶意会不断放大。

  看到这场危机,是不是有一种历史惊人的相似呢?俄乌冲突的背后,是不是与上述事件有一些相通之处呢?事件酝酿期间,冲突爆发前期,大国对乌克兰的武器输送,北约的部署战略等等。

  要知道,我们面临的除了人类的战争,还有人类自我研究探索的风险与代价。传说中的宇宙黑森林探索,在探索未知宇宙时,我们也仿佛是出生探索的婴儿,会不会有另一个强大的侵略者在寻找猎物呢?

  我们必须研究病毒,否则迟早会被病毒击败,但是在研究中稍有不慎造成病毒泄露,就会产生巨大的危机,曾经的“天花”病毒泄露事件就是教训。

  自然灾害、地球环境危机等等,人类的生存远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安全,新冠还在持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每一个人都应该拥有警惕心理。《危崖》就是写给每一个人看,看我们的危机,看我们的未来,看每一个人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看如何应对,看没有危机的未来会变成多么辉煌。

  《危崖》读后感(四):未来100年,人类出现生存性风险的概率有1/6?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2021年12月3日,日本10个多小时内发生了5次地震,最高震级为里氏5.4级,震源包括富士五湖(富士山周边位于山梨县的5个湖泊)地区。

  由于这几次地震都位于本州岛南岸近海,再加上近日日本正在热播剧集《日本沉没-希望之人-》,让日本民众都重新想起了关于“日本南海海沟大地震”和“富士山喷发”的预言。

  难道真的如《危崖》作者托比·奥德所说,我们正处于“危崖时期”吗?

  那么,什么是“危崖时期”呢?

  在“危崖时期”,我们面临的生存性风险,早已不局限于超级火山喷发、小行星和彗星碰撞地球、恒星爆炸这些发生概率不太高的自然风险,更要面对核武器、气候变化、环境破坏、大流行病、价值未对齐的人工智能和反乌托邦社会这些“人造风险”。

  如需原图,可以找我

  1962年10月27日,古巴导弹危机剑拔弩张之际,苏联潜艇B-59在古巴周边海域的封锁线上,失去了和指挥中心的通信联系。美国战舰本意只是投掷深水炸弹对其警告,但艇长在数日深潜、通风设备已完全损坏的情况下,准备发射他们的“秘密武器”,誓死不让苏联海军蒙羞。

  对,正像你想的那样,这艘潜艇上带有一枚破坏力堪比广岛原子弹的核鱼雷。

  多年后,采访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时,罗伯特·麦克纳马拉果断的说,如果遭到核弹攻击,美国会马上核弹报复。

  所幸,B-59上有当时整个舰队编队的指挥官,他阻止了艇长。

  我们躲过了可能损毁大半个地球的核大战,这算不算得上是我们距离失去一切最近的一次了?

  恐怕并不是。

  “人类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体能发展迅速,智力和自制力滞后,很少考虑自己的长期未来,对风险抱有不健康的渴望。”

  我们是本能的低估风险的,研制原子弹的时候,就凭当时的技术水平,根本就不能确定核弹爆炸是否会引爆空气中的氮或者海水里的氢,或者会不会有其他附带风险,我们还是让它引爆了。

  自从人类拥有了可以摧毁自己的力量,地球正式进入了危崖时期。

  我们曾无数次濒临危崖,千钧一发,还好,人类很幸运。

  未来一个世纪内,面对生存性风险的概率,按照作者计算,有六分之一!

  六分之一的概率是什么?俄罗斯轮盘赌!

  就是我们电影上看到的那种,左轮手枪六个弹槽里,放入一颗子弹,任意旋转转轮后,关上转轮,游戏的参加者,轮流把手枪对着自己的头,扣动扳机。

  真的轮到我们上场,就真的怕了,概率会有这么高吗?六分之一?

  这本书有四百多页,其中附注就有120页,参考文献密密实实的列满38页,书中运用大量物理学、生物学、地球科学、计算机科学、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的知识,大量概率论的公式,推算出“六分之一”这个概率。

  对人类来说,风险最大的事件,是价值未对齐的人工智能,其次是大流行病。

  作者的观点是,因为人类的力量和智慧不匹配。

  人类的科技高速发展,而我们从来未曾进行过任何规划,对风险只有薄弱的限制和预防。

  说来也是,作为个人,我们会有周计划、年计划、人生规划,作为公司,会有发展规划,作为国家,会有“十四五规划”,可是作为人类,我们有过任何规划吗?

  没有。因为这个工作不仅需要跨部门、跨国家的合作,还需要有着相对长的存续期的机构或组织,目前地球上还没有成熟的这种机构的存在。

  甚至少有人认真的考虑过这个问题。

  为了解释这个问题,作者又动用了很多哲学、人类学、历史学的知识,提出了“全人类视角”的意义。

  这确实是个哲学问题,试想一下:

  如果为了避免未来的人类灭绝,需要今天的我们做一些牺牲,你会做吗?

  看书之前,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不想做”,“不会做”,觉得1万年以后的人类的生活,我们付不了责。

  但是看完这本书之后,你会“相信光”。

  你会看到在这个星球上存在过的千亿的人类祖先,对我们寄予的期望,对我们的信任,会看到他们把人类的未来,交托到我们手上。

  也会看到百万年后的人类,在地球上或者在太阳系之外,对我们的期待。

  考虑一下地球的问题,是不是觉得自己的家长里短就显得不那么糟心了?

  作者自己也不是个空想主义者,他成立的组织已经向慈善机构捐款1个亿,仅其中600万英镑就帮助了300万人,拯救了2000人的生命。

  比如,基因技术目前已经到了使用CRISPR-Cas9对基因组进行编辑的水平。

  比如,人工智能不只能识别人脸,已经能分辨同卵双胞胎,不只能识别人脸,还能“捏脸”,不只能听人说话同声翻译,还能模仿出这个人说话的声音、语调。

  比如,人类有多少近亲,考古的前沿进展已经有了什么成果。

  比如,地球能存在多少年,我们能移民多么远。

  1、 以每个小标题为单位,通读这一节的内容,理解大意。

  如果有画思维导图的习惯,可以顺手画出导图。

  由于这本书涉及学科众多,有看不懂的很正常,可以在过程中记下相关疑惑,另开坑学习。

  2、 翻这一节对应的附注,和原文相对照,精读,加深理解。

  3、 一章结束,回想本章内容,看和本章对应的附录。

  附录一共有6个:

  A、 对长期未来进行贴现计算。对应第二章。

  B、 人口伦理和生存性风险。对应第二章。

  C、 核武器事故。对应第四章。

  D、风险结合时的意外效应。对应第六章。

  E、 保护人类的价值。对应第七章。

  F、 政策和研究建议。对应第七章。

  4、准备4个书签,分别夹在正文处、附录处、正文对应的附注处、附录对应的附注处。

  5、作者列出了一个书单,作为补充材料,附加阅读。

  总的来说,看这本书需要一定的门槛,首先是要对前沿科技感兴趣,其次要有一点同理心,对人类的未来感兴趣。

  只要符合这样的“高标准”,看下来是可以得到很多启发的,尤其是哲学思考部分,很有点意思。

13822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