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永字八法》经典读后感有感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永字八法》是一本由周汝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6.00,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字八法》读后感(一):营销编辑的一封信:给《永字八法》

  各位,好!

  给大家推荐一本老书新版,是已故的“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谈书法的《永字八法》,这本书已经在市面长销了20年,这次我们出版的就是这本书的精装纪念版,新版除了修订增补之外,也还附赠了一本别册,收录有先生生前珍藏的书法碑帖印本和独幅拉页的兰亭序摹本。如果是之前就有了解这本书,或是对书法感兴趣的,非常推荐大家这本《永字八法》的20周年出版纪念版。

  好了,说回《永字八法》,作为一个书法门外汉,我在看《永字八法》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书法学习之外的收获,这其中有很多就来自周汝昌先生对于书法的独到见解,比如他就很直接的指出赵孟頫临《兰亭序》,没有一笔是合乎王羲之的真笔法的,而其依据是在于他对整个汉字历史流变的研究,他说书法史是一部“芒角得失史”,翻刻最易失掉芒角:“被‘翻’得距离王羲之十万八千里,后者被‘翻’得简直就是‘面条儿’,或是毫无生命力的死‘蛇蚓’,令人啼笑皆非。”

  对于书法的兴趣和研究一直贯穿周汝昌的一生,2001年,在女儿周伦玲的协助下,他将自己对于书法的理解整理成《永字八法》一书,全书分上、中、下三编,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特别是上编,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周汝昌先生很实实在在地解答了很多书法学习中会遇到的问题。其中有一问,我觉得问出了我这个门外汉的心声:“我从未想到写字用笔有这么多"内容",这太难了,怎么学得了呢?”。

  当然随着中、下编,关于对书法的源流、审美,甚至是中国书画的精神的探讨,又会更多被周汝昌先生的研究所触动,如他所言,

  “我是深深祝祷中华人都热爱汉字,珍惜书法艺术,不要破坏她的美,也不要‘戏弄’糟蹋她。”

  很抱歉推荐显得有点囫囵吞枣,但还是希望各位如果对书法或是我们的汉字有兴趣,很推荐找来读一读,最起码作为吞枣的门外汉,《永字八法》是又一次让我萌生了“练字”的打算,周先生在开篇也“教导说”:讲得再好也还是“纸上谈兵”的“本领”。

  祝大家一笔一画,见字如来。

  《永字八法》读后感(二):《永字八法》书法讲义

  永字八法

  以前真不知道我们的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对书法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竟然有如此深的热爱。他自己说过:我对“书学”下功夫比“红学”多得多。

  《永字八法》是他醉心70年的书法研究讲义。他说:于他学尚未有深入过此者。

  “汉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智慧创造,奇美无比,天上人间独一无二。”

  这本讲义,周汝昌先生用互动问答的形式,和读者交流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深入浅出的回答在书法学习中会普遍遇到的问题,以及学习者自己心中的各种疑惑。

  从最基本的笔的选用、中西方两种笔的用法差异说开来。“学书法就是学笔法”第一就是用笔,作者主张使用弹力强的硬毫毛笔,“硬毫为上品”,特别针对初学者,不主张他们使用软毫毛笔。

  然后给我们详细的讲了永字八法的特点,和写永字时的行笔,

  不行笔--点

  右行笔--横、仰横

  下行笔--竖

  假上行笔--钩

  左下行笔--长撇短撇

  右下行笔--捺

  接着给我们讲述使用毛笔时,如何的运笔用劲。比如写“横”画时,需要逆风下笔,笔尖向上,笔身下按,然后乘着这种“立劲儿”向右涩进,而非滑拖。邪塑时笔尖实际上是在树的左边运行,而并不是在笔画的正中央。还告诉我们什么是裹尖藏锋。

  作者还给我们普及了古代历史上那些有关书法的许多理论还有书籍。 中华书法的灵魂是用笔运笔之法之礼之艺之道。此艺术包含了汉字本身的艺术性质和间架结体之美。

  随后给我们讲解了学习书法的真正奥义。告诉我们,写字练字,学书法,不是为了学得一门技艺,靠他吃饭还可以成名,那样的出发点是不会真能有好书法的,这是中华人的一项高尚的文化修养,陶冶人品质,气质是提高精神境界审美水平的重要课程。

  以前真不知道我们的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对书法竟有如此深入的研究,竟然有如此深的热爱。他自己说过:我对“书学”下功夫比“红学”多得多。

  《永字八法》是他醉心70年的书法研究讲义。他说:于他学尚未有深入过此者。

  “

  接着给我们讲述使用毛笔时,如何的运笔用劲。比如写“横”画时,需要逆风下笔,笔尖向上,笔身下按,然后乘着这种“立劲儿”向右涩进,而非滑拖。邪塑时笔尖实际上是在树的左边运行,而并不是在笔画的正中央。还告诉我们什么是裹尖藏锋。

  作者还给我们普及了古代历史上那些有关书法的许多理论还有书籍。 中华书法的灵魂是用笔运笔之法之礼之艺之道。此艺术包含了汉字本身的艺术性质和间架结体之美。

  随后给我们讲解了学习书法的真正奥义。告诉我们,写字练字,学书法,不是为了学得一门技艺,靠他吃饭还可以成名,那样的出发点是不会真能有好书法的,这是中华人的一项高尚的文化修养,陶冶人品质气质,是提高精神境界审美水平的重要课程。

  《永字八法》读后感(三):顺逆皆沉醉,墨香守初心:周汝昌与《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

  谈到周汝昌先生,大多数人第一印象或许是“红学泰斗”、“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但其实,周汝昌老先生在书法、古典文学、诗词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

  尤其是在书法方面,老先生曾经戏言:“我与笔墨结成了骨肉亲,砸折了骨头还连着筋。”周汝昌先生书法是童子功,身为光绪末科秀才的父亲从小言传身教,为周先生的书法功底和文学功底打下了深厚的基础。随后燕京大学的求学生涯,时局动荡的大环境,更是激发出周先生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的文人精神,让他在书法及古典文学领域硕果累累。

  这其中,《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基本上代表了周汝昌老先生对书法的研究观点,见解读到,引证严谨,逻辑清晰。

  《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整本书是在《书法艺术答问》基础上,增加了以后对于书法理论研究的文章,经过综合整理而成。这本书在书法届影响深远,全书分为三编,上编是书法艺术答问,中编是书道圣经,下编是书法的奥秘,从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毛笔工具的选择、永字八法的论述、书法的演变、书法的美学等各个方面,对书法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于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说非常有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

  这三编,是以由浅入深的顺序,将周老先生对于书法的认知融会贯通的。上编书法艺术答问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向读者讲述了书法的基本工具及基本常识,从毛笔的历史、横竖劲、八法、藏锋与芒角等多方面的书法知识入手,让读者对书法有一个基础的认知。就像是周老先生所说的,“答问是一时即兴之作,实在又是学书数十年深有感受的一个简明总结。用意本是向初学者讲话,而又不拟多作‘老生之常谈’,只想单就书学上最关紧要的大节目,简述个人的体会见解。”

  中编书道圣经,从毛笔的分类与品评、藏锋的探讨、右军与遒媚、兰亭序等方面展开论述,这部分也是周老先生对于书法美学认知的核心观点。

  周汝昌老先生的书法思想及审美观点非常独到,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说笔法上,周汝昌推崇使用硬毫,认为硬毫才能体现魏晋唐朝大国一脉传承的笔法,而从宋代开始的阮毫,已经无法体现出书法艺术的独有魅力。再比如,对于书法上“藏锋”的运用,周老先生是持不同的态度的,认为把笔锋藏在笔画里来藏锋灭迹,这是对“藏锋”的一种误读,《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著”才是对于藏锋最正确的理解与比喻。这里面的“沙”,并不是沙滩上的沙子,而是河边平整光滑的泥土地。这种观点细细思量,非常地有道理。而《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也被周汝昌老先生称之为“书道圣经”。

  在中编里面,周老先生的许多论点与论据都是以王羲之的书法来展开的,盖因为王右军的书法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实在是太过耀眼,而周汝昌又对王右军极为推崇。在《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的序言中,特意引用了顾工老先生的一段文字:“周汝昌以两万字的篇幅来考证“遒媚”的真实含义。……读着读着,我忽然觉得,周先生的文章,结构之绵密,语言之精炼,也颇具羲之“遒媚”之意。”从这段话中,也能够看出周汝昌对于顾工能称赞自己具有羲之神韵的得意之情。

  下编书法的奥秘是周汝昌老先生对于中国书法更深一步的思考,就书学笔法、“遒媚”之内涵、中国书法“jin学”之起源、石涛“一画”论等进行了具体而系统的阐述。这一部分老先生深入浅出,旁征博引既有书法的理论,又有古今的对比。在这一编中,周老先生为读者们构建了书法美学的思想体系,既有深度,又尽可能地读者易于理解。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读完《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在看自己的字,还差得很远,需要继续学习。

  周汝昌先生的《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是建立在其扎实的国学基础和严谨审慎的学术态度之上的,从书法基础问答,到书法审美的思考,再到书法思想体系的建立,《永字八法-书法艺术讲义》值得读者和书法爱好者们仔细揣摩体会。

  《永字八法》读后感(四):从结绳记事到纂隶真行草,从金文铭文到魏碑兰亭,书法之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喜欢习大字的碰到同好总喜欢问“你练的谁的字”,“习的什么帖”,一般来说无非欧、颜、柳、赵与二王。楷书(又叫真书)是学书法者最初要接触的字体,它就比如是走,学熟了才开始跑(行书),练速度(草书)。然而,也有一开始就练隶书和篆体的。写书法就要临帖,这是必修功课,喜欢谁的字就临谁的帖,每个名家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一”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更是每个入书法门的人必临的帖。另外,魏碑也是习字必然要学的。

  之前人说“书法”,必然指的是毛笔书法。然而现在却分出了硬笔书法与软笔书法,硬笔便指的钢笔字。这实在是由于科技的变化和时代的进步,前人写字必须用毛笔,没有别的什么可用,然而毛笔字想写好需要多年的功夫,现在人写字用硬笔,铅笔、钢笔、圆珠笔、中性笔,这些用起来省时省力,即使没有十几年的功夫来练习,一般字也是能看的。硬笔比软笔最大的好处就是入门门槛低,易掌握,好操作,方便,所以适合快节奏的生活。反而毛笔变成了修身养性,真实得爱着书法的人才会去习的。因为学的人太少,所以这门传统文化和艺术近到了失传的地步,如今小孩会的少之又少,很多家长出于上学的需要会让孩子去学硬笔,少数心慕传统文化的才会让孩子学习毛笔字,修身养性。

  最早听说周汝昌先生,只知道他是红学大家,泰斗级人物。没想到他对书法也颇有研究,这一本《永字八法》一版再版,可见他的书得到了众多书法爱好者的肯定。对我这个尚在大门口徘徊的人来说,有机会读到这本书,不得不说是一个难得的机缘。小时候美术课会写大字,家里有一本老爸的《柳公权字帖》,当时也不知道“四大家”,也不知道“颜筋柳骨”,便是有什么习什么。也许是因为认真,每一页大字本上都有好几个老师圈的红圈圈,是写的比较好的字,心里就很高兴,对书法萌生了很多好感,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大学选修了书法课,老师是个习欧体的老教师,近来迷上了颜体,他女儿读的是书法的研究生,然后看到我临的柳体,老师还是颇为嘉许,拿到讲台上的投影处放大给同学们看。当然我的字粗看还行,禁不起放大,然而在书法这门爱好上仍然受到了鼓励,后来有空的时候就会写写大字。近几年发现了一个好东西--水写布,用水就可以写了,即写即干,携带也方便,不用怕弄脏桌面和手,很实用。看书法大家张充和先生八九十岁了也在用这个新发明,还不住称许推荐给学生,遂越用越喜欢了。只是近来写字的时候是少了很多,希望今年可以慢慢拾起来。

  “八法说”包含了汉隶、八分书和真(楷)书的基本的笔法,是书法艺术里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八法”一词也成了书法的一个代称。“永”字作八法的代表,只是因为它比较方便、明白易晓,没有特别的深意。不过,“永”字没有重笔,具备八个方向的笔画,如果把它的外尖连成一条线,正围成一个八角形,这是其他字所不易有的结体,所以选它做了代表。

  按笔画顺序,“永”字有点、横、竖、钩、仰横、长撇、短撇、捺八个笔画或“部位”。点是不行笔,横、仰横是右行笔,竖是下行笔,钩(个别的仰横)是假上行笔,长撇、短撇是左下行笔,捺是右下行笔,可以看出,没有真正的上行笔和水平的左行笔。根本原因是右手书写。右手执笔,先伸到一定的适当度,然后往右拉、往下拉最得力,往左、往下最不得劲,十分别扭,与右臂的天然构造相违背,自然别扭。

  “八法”分为两大类,一是右、下行类,二是左行类。第一类包括捺(右、下结合),第二类只有撇。认识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们的笔法绝不相同。

  “八法”的八个原称:点--侧、横(画)--勒、竖(直)--弩、挑钩--趯(左为趯,右为挑;竖钩为趯,横钩为挑)、仰横--策、长撇--掠、短撇--啄、捺--磔。原称为什么一定要知道,因为它既是名目,又是笔法,所以至关重要。

  张怀瓘说:“凡工书,点画体理精玄,约象立名,究之可惜。岂不以点如利钻镂金,画似长锥界石。仿兹用笔,坐进千里。”周汝昌老先生说这段话不妨背诵记住,是极为关键的东西。这里只举了“八法”中的二法:点和画,这二法是笔法的基本功。张说“约象立名”,八个笔法是抽取、提炼了事项的道理立出来的名称,各有取义,其中最显而易见的是“勒”“弩”“策”。“勒”是马衔,“弩”是臂弓,“策”是马箠。

  张怀瓘说:“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必先识势,乃可加功”。所以周汝昌先生说的第三方面就是“识势”的问题。简单来说,势就是关系问题。每一笔画本身,众笔画的联结,字与字间的“章法”,这些都是。“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笔法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不是人为地“捏造”,它由“势”生。先识势,然后再用功练习实践。比如,一笔的字如“一”,多笔字如“象”,其势自然不同。从结构看,古人早已分出横长字、竖长字、方字、正字、斜字、左低右高字、上密下梳字等种种不同,各有其势。如果不去分析,自己随意安排布置,那字必然不会好看,笔法也就不会好。

  我们寻常会以为竖不好写,捺不好写,但《永字八法》周汝昌先生却把横画放在首位,表明“勒”也并不好写。

  名家言:

  传张旭说:“勒不贵卧”。

  传唐太宗说:“为画必勒,贵涩而迟。”

  张怀瓘说:“画似长锥界石。”

  “勒法异势”中的本法:鳞勒。

  都提到勒最忌卧,是说写横画时,最忌的是将笔尖平伸向左,笔身右按--平卧下去,然后从左向右一直拉--平拖过去。这是最错误的写法,所以唐人说:不要用卧笔法!

  那正确的写法是怎样呢?第一,从左向右写的横画,下笔时笔尖不能平伸横卧,而要“立锋”下笔,笔尖向上,笔身下按,然后乘着这股立劲儿向右涩进,而非滑拖。第二,这样行笔直到长度适宜为之,收笔时,笔仍然是立笔,保持着立笔的用意和劲头儿,不能改变。

  只有这样,才能明白前人所说“涩”“迟”“鳞”的意思。“涩”是“滑”之反,“迟”是“疾”之反,“鳞”是“顺”之反(鳞指逆进)。总归,这才是“勒”。马本来向前疾冲,要把它勒得迟进,而不是纵放,是敛控。

  另一种说似“长锥界石”,用利锥将石划开(“界”的动词本意)。锥如在石面平拖滑过,肯定不会“界”得开,必须将锥立人,力按,这样石与锥一定产生很大的摩擦--两种力的对抗,这必然是涩进,是鳞迟。力的对抗在于立笔下,却要平写,这是横劲儿、竖劲儿的相互矛盾。还有就是执笔的右手要往右行,但“左方”还有无形的力在牵掣着,不让它右行(往左拉),因此右手与它斗争,在斗争中行笔,这也是相反二力的对抗。会运笔的,就死善于驾驭利用这对力,使笔画线条,除了形象美,还表现出力的运行美。

  汉字笔法迥异于简单的“画道道”、作“几何学的线”,笔的运行轨迹本身美,迹内又复涵蕴着用笔运笔行笔换笔的诸多兼美。“八法”并不完全,但它是由隶变楷之发展阶段的重要“完结”和“榜样”,书法的基础课与基本功也奠位于此,是以其重要性代表性不因时间而褪色。

138265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