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政治与历史读后感摘抄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政治与历史》是一本由[法] 路易·阿尔都塞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16.00元,页数:5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与历史》读后感(一):政治与历史:阿尔都塞式政治哲学

  《政治与历史》一书是阿尔都塞在高师的讲稿合集,本文将试图改变模块顺序以逻辑连贯地概述此书的基本内容

  一.结构主义的地形学隐喻

  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被定义为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组成的一个复合型大厦,上层建筑内部又可以被区分为不同板块,如文化板块,审美板块,法律板块,伦理板块等等,上层建筑所属的内容大部分时候在互相影响之中被塑造同时也可以在经济基础那里找到一个遥远的第一推动力,反过来,上层建筑也会亲自下场保证经济基础的生产和再生产。

  以现代化的资本主义工厂为例,需要源源不断的再生产出劳动者,管理者,投资者,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消费者以确保资本的流通和回转,同时为了保证各司其职,意识形态必须要被意识形态机器(AIE)制造出来,工人需要接受职业教育,管理者要接受种种经济管理思想,投资者要接受克制消费欲望加大投资力度的经济伦理,与此同时,镇压机器也要被建立起来维护社会的经济基础稳定

  不同时期的AIE扮演着不同的地位,阿尔都塞认为,在资本主义时代家庭-学校替代了教会·成为最重要的AIE,学生必须要在规定时间内在规定场合接受资产阶级价值观的规训,以便让他们被分流为合格的劳动者,管理者,投资者或军人

  二,社科教育的本质与“科学的危机”

  社会科学自十九世纪末以来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所有的学科突然都数学化起来,他们认为自己完全值得像物理学或者数学那样精准的“科学”地位,在阿尔都塞看来,这是一种心虚的体现,正是有一个恐惧而令人渴望的外部迫使这些学科极力否认外部的存在而宣称自身的中立性和精确性。在社科教育中知识完全是第二性的,最重要的事情是知识与社会关系的相对位置,是“正确阅读文本的方式”“维护学派的尊严”“正确摘抄,写作和投稿的方式”,它们的首要目的当然是维护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以及向社会推销这种(资产阶级)价值观。

  同样,并不仅仅如此,当科学家踏进哲学范畴宣告“科学的危机”时,这无异于一次隐蔽的行军,唯灵论,怀疑论,观念实在论,这些历史上被放逐和打败的流派改头换面重新在场以服务于外部的意识形态需要,当他们惊呼“物质不见了时实际上是在哲学的范畴对在唯物主义对手发动攻击

  三,悖论式的任务

  从这个角度说,哲学史中没有发生过什么真正的事情,只有不停改头换面的门派延续以往的争论不断颠倒,却从未触及背后的主使者:作为外部的意识形态。正确的做法不是参与所谓的争论或交流而该诉诸实践,从哲学内部找到批判的武器,同剥削阶级的哲学之间划清边界并改变class struggle的力量对比

  这个论断是悲壮的,整个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再生产出来的只能是资产阶级的哲学,无产阶级的话语只能寄存在前者的话语之中,只能用对手的范畴来反对对手,反哲学的哲学则寄存在哲学之中

  四,结局

  这种悖论彻底造成了上个世纪的悲剧,反资本主义的知识分子都是训练有素的资产阶级学者,他们和其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再产出一套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前种种剥削意识形态借尸还魂,造出一个个异化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社会。

  《政治与历史》读后感(二):笔记之笔记

  0.阅读体验很好。笔记的好处在于没有废话(这也得益于阿尔都塞本人的清晰风格),几乎使对笔记的笔记多余。 1.关于错误的三种理论:与“错误只是一种无知”不同,孔多塞认为错误是被(宗教地和政治地)制作的,并且与一种区隔性的语言(拉丁语)相关。并且,这种双重学说最后使得原先被保存起来的真理也失去了,“他们自己也就一点一点地忘记了在他们的隐喻之下所掩盖的部分真理”。到黑格尔,我们获得了第三种理论:理性的狡计。 2.将青年马克思对费尔巴哈那里人的本质和现实情况的分裂论断的发展定位为(政治的)公民权和(经济的)人权之间的分裂。 3.历史唯物主义的脉络:爱尔维修-卢梭-马克思。爱尔维修的教育:“一种延伸了的教育……涉及在整个历史自身当中的人的生产。”而卢梭被评价为站在黑格尔和马克思的十字路口上。爱尔维修对卢梭的人类自由的假定的排斥或许恰好反映了前者扔停留在“知性改进”的启蒙范式和对开明君主的期待中。 4.“这种回到起源的深层原因,是马基雅维利虽然没有意识到但却一直在谈论的绝对开始的幽灵:从那里某种政治的东西得以开始、诞生。这种困扰,与古典政治有根本的不同:必须对非存在进行思考。”与亚里士多德不同,马基雅维利面对的质料是“形式的真空”和“权力旳真空”。相比之下,18世纪的自由派预设了绝对君主制的不成问题,从而跳过了它,尝试用自然起源和理性来论证一种新制度;而恰好是保守派才使用历史的资源,目的是要维护旧制度。 5.反复强调马基雅维利与斯宾诺莎的亲缘关系,相关地(但不是显式并提地),指出马基雅维利所讨论的是“复数的人”,既非个体性亦非普遍性。或许可以称作表象的唯物主义。 6.机运与德性的二律背反:后者据说要在结果上来支配前者,但就其起源不得不被看作前者的一个效果。这个冲突只有在共和国而不是新国家内才能解决,其中“储备了那些能适应所有局势的具有不同天资的人”,使得德性从君主身上转移到了共和国顺应局势的能力上。 7.“防止在战争中死亡,是为了确保在竞争中死亡。国家的一个功能是:让经济发挥作用。从绝对视角得出的理论,就是从资产阶级视角所拟的纲要,但这是经历了第一次英国革命所造成的内战的资产阶级(这已经是关于在过渡阶段实行阶级专政的必要性的理论)。在这个问题上,霍布斯可能是罗伯斯庇尔/马克思的先驱。”战争可以被视为经济竞争对自然的投射。 8.在霍布斯那里,理性是根据对死亡前景的反思才得到的,而这种反思本身需要与现在拉开距离从而面向未来,这就进一步提出了语言的问题。但是这个预见未来的能力同时也使先发制人的打击成为可能(语言/符号主导了一个战争的系列:原始冲突-猜疑和先发制人-为名誉进行的战争),巩固了战争状态,而不一定导致普遍的理性。以至于必须首先推出绝对权力和恐惧来确保理性人的结合,但这个绝对权力又是同一个契约的结果,这就使得霍布斯的理论整体成为一个解不开的结,并因此需要有一个事实性的解决方案:“契约并不是政治权力ex nihilo的原因”,公法先于私法,绝对权力必须一开始就出现了。 9.卢梭则在这个不可还原的事实性内部思考,因此他的问题不再是诸状态先验的可能性,而是在(推论性的)历史中如何从一个状态过渡到另一个,并且完全不惮于求助于偶然事件(尤其关乎人与自然的关系)。契约与其他的偶然性不同,它没有完全消除,而是时刻防备着在它之前的战争状态,也只有这里才有倒退的可能性:这个事实性并不是一劳永逸地确定了契约的成功,而是相反地“在自身中始终潜藏着失败的威胁……卢梭预见到这个失败是绝对的”。这里有一条鸿沟,(实际上,任何鸿沟总是)即(契约的)超越性和(自然状态的)内在性之间的鸿沟。在霍布斯和洛克那里没有这种两个秩序的差异性。 10.“我们发现整个一系列的链条式的错位:一个错位的产生,总是担负着解决由先前的错位所提出来的难题的任务,而前一个错位本身又是先前的错位的解决办法。由此有了错位链的概念。”《社会契约论》是正面这个契约的可能性,因此这些错位的形式就比《不平等的起源》里更为丰富,后者只是顾及了富人和穷人的不平等。 11.为了使先验地存在的普遍意志能够得到宣告,必须确定一种对它进行质询的形式,对人民进行教育,等等。必须回过头来考虑这一整套技术对普遍意志的作用。这里的问题放在个人的教化上不也成立吗?讲稿没有强调技术的问题,而是对普遍意志的神话进行了批判。

  《政治与历史》读后感(三):马基雅维利之后的国家难题性

  政治与历史,笔记 1 基本概念:社会契约 绝对君主制的契约 一 霍布斯 1 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是一种自由状态:自由,无所阻碍,即现实中的自我保存与努力 自然状态是现实的人与人的关系状态,而非预设的孤独状态 自然状态是自然权利的状态:自然权利即每个个体施展自身力量以维持自身生存的现实。 自然状态下的自然法:不再是“应当”,而是,计算,每个人拥有的计算的能力,翻转了柏拉图的问题“哲学是练习死亡”——自斯宾诺莎开始,”正是因为死亡,人才去计算“ 自然状态是战争状态:战争体系说明了个体自由下的关系本质:预防,猜忌,人不是政治的动物而是说人就是动物。正是自由,平等,相互,没有关系的个人产生了战争状态;个人的自由活动产生了”异化“的人类秩序,不过其具有生产性的前提。 自然状态是平等的状态:死亡的平等性 2:自然法 新的自然法内容:如何在人人寻求自保的努力下对社会进行全新的组织? 从目的出发(防止死亡),人应该计算,寻求和平,强迫所有人(保证其自然目标下)去自然化。自然法不再是法则而是对于人性的改造。霍布斯的“空”:对于无能为力的供认和对于强制力的认可。——权力 3:社会状态 市民社会:每个个体之间制定契约 权力是自然法的条件而不是自然法的表现,故而主权的意志就是君主的意志。 霍布斯的难题:双重契约:个体之间的,以及个体与君主的 二 洛克 1 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人的自然状态,而不是动物的自然状态。由动物性的自然状态产生的必定是力量与威权。但是人的自然状态下需要安排法在经验意义上的位置 自由:即在自然法之-下处理人的财产,消极意义的规定性是一种“独立状态”(而不是孤独状态),仅仅在经验上表面“不受制于人”。积极意义是服从于自然法(即自由的支配与安排)对于私有财产的认可 平等:权利的能力(潜能意义上的平等),只有在这个意义上自由才有意义:自我保存与尊重他人的自我保存 2 自然法:本质,自我保存,同时也就是保存他人。自然法与经验意义的理性是相同的。法-自由-理性是同一的,而自然法状态必定是“人性”状态(即已经产生了道德规定性的动物状态),动物状态意味着任意,而法的状态意味自由。故而没有法的自由就不是自由 3 战争状态:在霍布斯,战争状态是本质的,自然法是基于战争状态的。洛克则将战争置于自然法之后,故而战争状态包含区分:反抗奴役的“正义战争”与动物性的战争 对于暴力的认可:暴力不再是中性的而是被规定的 4 所有权理论:人对于自身劳动的占有即人的自由规定性——问题:货币出现,交换扩大,人对于劳动的占有不在依据于自然法,故而需要制定契约。 需要通过契约产生有权力的,稳定的裁决者,由已然产生的共同体(自然法)信任托付(契约)保证自然法的运行。故而,契约在洛克处不是意志的抽象而只是人遵守自然法的信托,故而行政和立法机关不符合自然法都可以废除。 三 卢梭 难题性的核心:追溯社会的起源与社会的基础,难题的概念:市民社会,契约,自然法,自然状态 卢梭所面对的“异化”的理论形势:所有的理论错过了在反思中已经丧失的东西。所有的理论将人的“已经异化状态”作为人的原初-自然状态进行考虑。——霍布斯将战争状态作为自然状态;洛克将市民状态作为自然状态,而所有的异化是从已经异化的现实中产生的。 卢梭:依旧是,返回自然状态,返回的是内心世界以及内在直接的对自然的感觉 原初的人的直接性的三个特点:怜悯心,可完善性(可能性,自由;这三点区分了人与动物。自由意味着人的本能的不确定性,人可以组成公民的可能,可完善意味着能在偶然的外在状态中具备改造的技术能力,怜悯心意味着人可以发现自然法(发现人与人的共通感) 对于“需要”建构的社会状态的批判:以往的政治理论从自然-解释社会性的建构路径(亚里士多德,重农学派,伦理性,功利主义),卢梭的批判从两个方面进行: 1 人天生的是可完善性而不是无限性的欲望,无限性只是在偶然的极端状态(灾害对于孤单的隔离),人内在本身就处于静止状态 人的幸福是能力(puissance)与意志的相称平衡,力量表现为需要官能的剩余——社会契约的起源与教育的必要性 2 同情心:道德的可能性 3卢梭的三个契机与难题:1 风俗与法(康德-判断力批判)2 市民宗教(黑格尔 3 市民社会(黑格尔 4 障碍与力量:与霍布斯不同,在障碍面前人可以改变人的生存方式(基于人的可能性 立法在于改变人性:社会契约被用于建造一种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不是单一的道德的共同体而是目的的(卡希尔,康德-判断力)-全部转让,就以及完全异化的个体而言的“唯一方法” 5 全部转让不是理论意义上的全部献出,而是市民状态交易,契约失去的是自然状态的自由而获得的社会状态的自由与稳固的所有权。(康德与卢梭的不同之处,康德在于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理性状态 6 这场转让如何可能?(如何使得异化-战争状态的人去接受一种自我限定的状态?)全部转让不是人与人的相互转让,也不是人与第三方的转让,而是人与人自身的转让,这种转让的结果必定是获取的更多,而这些都是根据人自身的自由:自由与职责的二重性,利益与力量的二重性,二者相互适配且两个概念之间相互适配 7 三个错位:共同体身份及后果(风俗- 监察官) 契约机制(全部转让即交易后果-法 普遍意志(根本不存在普遍意志和利益-小团体)——向意识形态与经济方向逃遁,求助于市民宗教。

138377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