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66岁的黄梅戏“天团”火上热搜:原来直播打赏,就是新时代的“戏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天团”的诞生

  提起“天团”这两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也许是八九十年代香港的歌手团体,又或者是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的青春偶像?

  但你可能想不到,还有唱黄梅戏的“天团”。

  就在昨天,一个“66年黄梅戏老剧团在线唱哭网友”的消息,登上了热搜,还得到了新华社的报道。

  没有穿戏服,没有化浓妆,没有华丽的舞台,这群专业唱黄梅戏的姑娘小伙们,只是坐在那里深情而投入地唱一段黄梅戏,就能有近百万的点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

  比如在《扮皇帝》的对唱中,他们分坐在办公桌两边,男女对唱,你来我往,整个氛围轻松活泼,技巧非常高超,唱腔也优美动人,引得网友们连连点赞。

  比如孟姜女哭长城的《十二月调》,她们唱得富含深情,惹人感动,把孟姜女的悲凉和控诉展现得淋漓尽致。

  一个姑娘因为太过投入,一边唱着,眼泪也一边流了下来,脸上分明有两道清晰的泪痕。

  还比如在《黄梅戏接龙》中,他们在后台化着妆的间隙,就能将一段段或经典、或冷门的黄梅戏唱段信手拈来,衔接得恰到好处,足以看出他们的功底。

  这支优秀的“天团”,其实早已在抖音上火出了圈,他们许多视频的点赞,都高达几十万,也引来了无数年轻戏迷的认可与追捧。

  他们纷纷留言调侃道:我年纪轻轻就喜欢听黄梅戏,是不是不太正常?

  从这些唱黄梅戏的男孩女孩身上,我看到两个字——“美好”。

  这种美好,并不光是指他们唱得很好,机灵聪慧,富有活力,让人耳目一新。

  更重要的是,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神和动作中,看到一种勃发的热爱和旺盛的动力。

  她们不仅仅把唱戏当成工作,还是真的发自内心地热爱黄梅戏。

  而他们的这股热爱,也成功为自己圈中了整整60万粉丝。

  各个年龄阶段的戏迷都被他们的戏曲功力所折服,也有无数人因为他们而了解并爱上黄梅戏。

  这支获赞无数的黄梅戏“天团”,其实是来自安徽安庆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出镜的他们,大多是00后90后。

  但戏剧团也不只有他们,整个戏剧团总共有31人,从1956年成立到现在,已经有66年的历史。

  然而,他们的成名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就在十年前,剧团还面临着年轻演员青黄不接的危机。

  说起来也很无奈,作为县剧团的他们,发展空间小,演出环境也跟省市级的剧团没法比。

  很多刚毕业的年轻演员都想去市团、省团碰运气,谋求更好的发展,县剧团想招到优秀演员,真是要多难就有多难。

  为了招人,当时刚上任的团长刘丽华东奔西走,十年如一日地去黄梅戏专业院校了解情况、做工作,费尽口舌坚持吸收年轻演员,还尽可能地给他们安排住宿,谋一些吃饭补贴。

  在她的努力之下,剧团渐渐有了年轻人的身影,氛围也在慢慢变好。

  可天有不测风云,好不容易招来了年轻演员,新冠疫情的到来却使得他们一下子没了演出机会,整个团队都没法外出,收入也直接降到谷底。

  为了谋求生路,团长刘丽华想尽了办法。

  最后,她跟团里的年轻人一起商量决定,在抖音成立一个直播团队,打算让剧团在线上开直播,演出黄梅戏。

  虽然当时剧团已经小有名气,可是他们的心中依然很忐忑:以前从来都没有尝试过,真的会有人来看吗?

  可既然已经决定要做,就必须要做到最好。

  很快,刘丽华就购买了直播用的设备,她学着去把控直播气氛,摸着石头过河去探索直播唱戏的形式。

  整个剧团也都拧成了一股绳,不断有年轻人加入进来出谋划策,集思广益地去克服重重困难。

  记得他们刚开始直播的时候是冬天,外面天气很冷,舞台上没有那么多空调,于是他们就干脆去刘丽华的办公室里直播。

  谁也没想到,就是在办公室里拍摄出来的《扮皇帝》,一下子火遍了抖音,如今的点赞量甚至已经逼近90万大关。

  从最开始的说话都嘴瓢,到《扮皇帝》的一炮而红,再到现在积累的60万粉丝。

  如今的他们已经能够通过抖音直播打赏获得一部分的收入,成功走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年轻演员唱黄梅戏,获得直播打赏,是一种好的现象。

  记得郭德纲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很多人认为我们传统艺术开始走下坡路的原因,是因为创新不够,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传承不够。只要有传承,就会历久弥新。

  衡量一个行业会不会走向衰落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有没有年轻人去学习它,能不能靠它养活自己。

  说实话,看到这么多年轻男女在抖音上唱黄梅戏,靠黄梅戏获得打赏,我的内心十分欣喜。

  我从小就很喜欢听黄梅戏,不管是《女驸马》还是《天仙配》,我都能跟着哼上几句。

  当我看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正在由一群年轻人发扬光大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一定不会淹没在时代中。

  尽管舞台变成了小小的直播间,尽管戏票变成了简单的打赏,但这些男孩女孩都无比敬畏这一份工作,从未懈怠,而黄梅戏也会因为她们的传承重新焕发光彩,让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了解、喜欢黄梅戏。

  崭新的“舞台”

  借助抖音这样的直播平台,让古老的戏曲艺术重新散发光彩的,并不仅仅是怀宁县黄梅戏剧团。

  那些因为疫情影响而无法到外面演出的戏曲工作者,也逐渐出现在了抖音直播间。

  比如前几天,那个因为唱霸王别姬惊艳全网,还登上了人民日报人民文旅账号的年轻小伙子郭雨昂。

  作为新生代戏曲演员,梅兰芳的第三代传人,面对疫情的突袭,他也不得不面临毕业即失业的窘境。

  可迷茫之中的他偶然开启了直播间,却意外得到了许多戏迷的追捧和打赏。

  在直播间里,他不仅对经典曲目手到擒来,更是常常突破传统,用英语唱京剧,用京剧技巧唱流行歌曲,还会在休息的间隙,给直播间的观众们科普戏曲知识。

  自从开播之后,他的粉丝数一路飞涨。

  连他自己都没想到,在抖音上居然有这么多人喜欢听京剧。

  期间,也有一些人说他不务正业,但他并不以为意,每天固定开播,把直播间当成自己最大的舞台。

  他的老师张南云先生也非常支持他,并对他的“新舞台”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直播间无数的支持和喜爱声里,他不仅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更萌发出了把京剧文化种子埋进更多人心中的使命感。

  除了年轻一代之外,在直播唱戏浪潮的席卷下,许多中生代戏曲演员,也开始了自己的抖音直播之路。

  比如越剧演员陈誉,在戏曲行业因为疫情而萧条时,抱着即使赚不到钱也要宣传越剧的想法,来到抖音开启了直播。

  为了做好直播,她把当初练基本功的“狠劲儿”也拿了出来,每天直播六个小时以上,有时连续十天都不休息。

  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她的“再就业”,也登上了微博热搜,为许多还在迷茫中的戏曲演员指明了一条新的道路。

  还有京剧演员李佳烨,在抖音上看到年轻人唱戏被点赞后,她心底里那股一度埋藏了16年的热爱再次被点燃。

  很快,她开通了直播间,尽管没有“画油彩”、“勒大头”,她却仍旧把每一次直播都当做正式演出。

  在抖音上,她唱穆桂英挂帅,做京剧变装视频,与喜欢戏曲的粉丝连麦,她感觉自己在这里如鱼得水。

  尽管已经步入中年,可重拾爱好的她,却有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票友,他们既是粉丝,也是一路相伴、交流戏曲的朋友。

  最值得一提的是“老戏骨”李树建先生。

  作为中国剧协副主席、河南豫剧院院长,他是最早接触抖音直播的那批人之一。

  他的直播首秀,点击量超过157万,涨粉10多万,打赏32万,他把直播打赏的三十多万全部用来充作剧团经费。

  他曾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直播157万点击量那就是157万戏迷观众。这要是在线下剧场,1000人的剧场,要演1500多场。如果一年演100场,这场戏要唱15年,才能有这么多观众……”

  李树建先生的感叹,还仅仅是冰山一角。

  在抖音前天发布的《2022 抖音戏曲直播数据报告》里,你可以看到,过去一年,抖音戏曲直播开播场次达80万+,累计直播144万+个小时,累计看播人次25亿+,场均观看人次3200+。

  放在以前,这简直不敢想象。

  原来,早在不知不觉间,被我们奉为国粹的戏曲,已经通过网络直播,获得了观众如此宽泛的喜爱。

  它就像当初的电视节目《梨园春》一样,再一次走进了千家万户。

  当戏曲撞进直播间,我们看到的,是被疫情影响的中生代演员通过直播打赏提高了收入,是资深的“老戏骨”在直播间焕发了第二春,是新生代的演员从这里找到了全新的出路。

  在这里,不论是京剧、越剧、豫剧还是昆曲,那些小众的传统艺术,那些逐渐消失的声音,都开始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不灭的“戏魂”

  传统戏曲和直播间的碰撞,如今依旧在抖音持续上演。

  就在今年的4月14日,抖音直播举办了“梨园又一春——DOU有好戏计划”发布会。

  许多在抖音直播的戏曲演员悉数到场,谈起了自己在抖音直播唱戏的心路历程。

  而没有到现场的,也参与了线上戏曲联唱,比如我们之前提到的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就是其中之一。

  在活动现场,李树建先生有句话说得很好:不能让演员饿着肚子去唱戏。

  这两年,因为疫情,各剧团的线下演出变少,他们的生活难以得到保障。

  而有了戏曲直播,有了直播打赏,演员们的收入便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不用在疫情下冒着危险找场地,不用起早贪黑赶场,他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练习基本功与排练。

  而且,直播打赏不仅提高演员收入,也有利于戏曲传承。

  当演员们不再为了生计发愁,自然也就提高了从业和坚守的积极性,甚至能够拯救一批濒危的剧种。

  而借此活动,抖音直播也发起了戏曲助力计划,未来一年,至少帮助10个院团、1000名专业戏曲演员搭建线上舞台,打造线上第二剧场,增进年轻人对传统戏曲的喜爱和了解。

  这也就意味着,将有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能像刘丽华、陈誉、郭宇昂、李树建那样,靠直播获得稳定收入,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中去。

  我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记得前几年的时候,总有人唱衰传统戏曲行业,觉得他们跟不上时代,早晚会消亡。

  但我想说,时代的进步,技术的变革,或许会淘汰掉一些陈旧的东西,但是真正传承百年的东西是历久弥新的。

  就像这群发着光的戏曲演员,他们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乘着时代的浪尖,从线下走进线上,走入更多人的眼帘。

  戏魂不死,戏曲不灭。

  总有一天,我们的传统戏曲将能够和流行音乐一样,再次成为年轻人所追捧的潮流,传遍大街小巷。

  我们都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138594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