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一个古老的话题——孝感动天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队队春耕象,纷纷耘草禽。

  

  嗣尧登帝位,孝感动天心。

  

  这首诗是中国古老的一本书《孝经》中的开篇内容,它讲述了三皇五帝中的舜帝由“忍人之所不能忍”的经历,最终演变成为“成人之所不能成”的一个人生智慧的精彩故事。故事讲述了舜的后母以及家人预谋害死他,而每次由于舜的才智过人都化险为夷。然而舜不计前嫌,在以后孝敬父母、兄弟友善、家庭和睦,并感动了上天,连大象和鸟都替他耕种田地,于是尧在考察后就让舜接替自己的地位。这个故事的真伪有待考证。但是中国历代朝代皇家子弟都把《孝经》作为学习的教科书,这本书后来成为了唯一由唐玄宗亲自作注的儒家经典。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占有不可估量的地位。

  

  历史上关于孝道的文章不计其数,但是能感天地动的当数是李密的《陈情表》,“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汤药,未尝废离。”文中恳切的语言不仅感动了皇帝,也让文中的“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了中国人时时挂在嘴边的成语。孝敬父母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自古以来衡量一个人的品行,孝敬父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创起人胡适,受着西方自由主义的影响,但心里畅想着“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眼见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能忘。但愿花开早,能将宿愿偿。满庭花簇簇,开得许多香。”美好的憧憬,但在行动上却保守着古老的孝道,遵从母亲的指令完婚。西方自由与传统文化在国学大师身上就是这样不协调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民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更是人人遵守的一个基本标准。

  

  孝道在中国后来就演化成了祖宗的牌位和祠堂,家族式的古老组织开始产生、繁衍和发展。现在有些乡村,如安徽的西递,还保留着胡姓祠堂,其中朱熹亲笔的“孝”字还保留在高大的建筑顶上,而且显赫的“孝”字的头部向左看是猴头、向右看人头。朱熹的“孝”不仅具有儒家的精髓,还把中国的书法与绘画完美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当我凝望着这个“孝”字时,就沉思中华文化的内涵是如此寓意长远。对于尊古的习俗在许多地方都流传保留,如山东的潍坊地区,在除夕夜前,家族的全体男性,按照辈份排成一队,家族中的长者手中高举酒杯,在他的召唤下,集体向祖坟磕头参拜,长者把酒杯中的酒洒在坟前,鞭炮震耳欲聋响。这是将祖宗请回家一起团聚,仪式结束后,所有的家人回家,安心过除夕之夜。家族的“孝道”就在习俗中繁衍下去,民间的孝道演绎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画。

  

  历代的统治者则把“孝”和“忠”结合起来,在规范臣子时希望成为“忠孝”的大臣,晏子曰:“臣专其君,谓之不忠;子专其父,谓之不孝;妻专其夫,谓之嫉妒。”忠臣孝子,成为了中国最了不起的人格标准。于是就有了千古流传的标准忠臣文天祥、岳飞等等人物。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人人挂在口头津津乐道的故事,而且他们的诗篇也成为了以后人们的座右铭。老子曾讲:“国家昏乱有忠臣。”,也就是我们只希望有文天祥、岳飞这样的忠臣,但是昏乱不是我们所期盼的国家,因此有人著书《我愿意生活在宋朝》,甚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也说:“如果选择,我愿意选择宋朝”,但我却要说“如果要生活,我决不选择宋朝。”如果从阅读宋词的角度看,宋朝繁荣是很片面的,我的感觉宋朝只能是研究和欣赏,生活在宋朝的人民是很痛苦的,因为内有奸臣,外有强敌。百姓都是既要忠孝于国家,还要在南方仅有的贫瘠的土地上创造文明奇迹。可怜的中国百姓就是在孝道的要求下这样忍辱负重。

  

  中国五千年沿袭下来的祖宗之法就这样承袭到现在。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宗教,只是图腾崇拜中的原始祭祀,于是在中国自古以来鬼魂说猖獗,巫师职业各地随处可见。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宗教,那就是历史。因为所有中国人崇拜的人都是历史上的显赫人物,关公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上至帝王将相,下到江湖帮派,都崇拜关羽,有华人地方必有关帝庙,农民拜他、商人拜他、帝王拜他,就连黑社会也尊之为神,因为他做到了全忠、全义、全杰、全烈。中国历代的改革总是习惯于从古代的繁荣中寻找成为变法的证据,五千年来的古老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中的根基。这不就是宗教的作用吗?舜帝孝感动天的故事也就成为中国人遵循的标准。

  

  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岁月度过了风风雨雨,到了现今社会,孝道的礼节和内容已经很难在现在人的身上看到了。独生子女们身上已经很难看到孝道文化的影子,以自我为中心的理念时时表现在各个方面,诸如公共汽车上的让坐、饭堂里没有礼让,为了达到自己目的,可以不顾一切手段等等。中华传统文化还有多少可以延续呢?希望后代能把孝道延续下去,让古老优秀的中华文明能永保青春。

  

  

141609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