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人生感触(四、注重实效篇10至12节)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0.应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

  人生之路千万条,如何走,才能够走得心情舒畅,怎么过,才能够过上温馨和谐呢。回答这个人生问题,可以以是否拥有“适合自己”的生活为依据或去衡量。即只要生活是适合你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只要你的生活中有了你最喜欢的内容或有了你最喜欢过的生活方式了,就是最好的生活。人生在世,要学会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

  这里的所谓“适合自己”,就是适合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等等自己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人生目标和所拥有的生活对象等。如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人生伴侣是适合你自己的,等等。一个人如果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选择职业,则他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即使十分疲倦和辛苦也总是兴致勃勃,心情愉快的;就是前进的道路上是困难重重,也不惧怕或灰心丧气,而总是千方百计并百折不挠地去克服它,甚至还总是乐此不疲,废寝忘食,如痴如醉。同样的,一个人如果能够找到了自己心仪的人生伴侣,即使生活艰苦一些,也会感到十分的温馨和幸福的。所以,适合自己的,就是拥有了适合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的称心如意的事物和对象,且可以促使你愿意去充分地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人生事业了,而你又可以从中体验到生活的种种乐趣和生活中的种种美好的东西。

  其实,对世界上事物好坏的判断和认定,只是人心所定而已。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是难以找到两个人心完全相同的人的,因而对事物好坏的断定就会是千差万别的,更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你说是好的东西,我可能认为是坏的,而另外一个人则可能认为是既不好又没坏,只是一般般的罢了。所以,你所认定的生活中的好与坏,全然是由你自己去界定的。当然,最后能否实现自己的愿望,那又是另一回事的了。

  在找职业的时候,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希望能够找到可以充分发挥自己才干的职业。在网上曾看到一个调查称,现在很多年轻人都把当官视为最想去做的人生事业了。应该说,这是很值得注意的问题。虽然,当官了,干事的机会多一些,也便充分地发挥着才干了,但当官绝不是唯一能发挥才干的职业,况且,也不可能人人都可以去当官的。而且,官场生活总是风风火火的,甚至是充满着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等近乎残酷的争斗的。因此,若你没有斗性就不要去想当官和去惹它的了。现实中,有些人为了能够升官发财,就是不择手段,就是去冒互相残杀的风险,或必须斗得你死我活的也愿意去为之。有些人喜欢从事公益事业,并将其视作是最阳光,最可以引为骄傲的事业,可以做到以关爱为怀,以助人为乐。如能从事那公益性的工作了,则可以做到任劳任怨,那工作就是再烦琐,他也不厌其烦,而且还总是感到其乐融融的。有些人喜欢去过那种清静的与世无争的隐士般的生活。如有些人原有公职,但为了自由和便于实现自己的愿望也辞掉了公职而去干自己所喜欢的工作了,等等。

  在找对象的时候,有些人把追求漂亮和性感放在第一位。有些人把才干和能力放在第一位。有些人把品德放在第一位。有些人把家庭背景和所拥有的钱财作为第一追求,等等。

  在生活方式上,有些人以大手大脚地挖钱和去追求极度享受为荣、为乐趣,极力地去追求那种骄奢淫逸的生活。这样的人往往是欲壑难填的,且常常要做违规违法之事的。有些人则对钱财没有太多的追求,认为能过得去且稍有剩余就“阿弥陀佛”了;对物质享受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能“过得去”就可以了,甚至是把工作和劳动作为享受的。这样的人则乐于清贫,且索取的少而奉献的多。

  ………。

  且不去过多地考量以上的种种生活方式孰好孰坏,或什么是容易得到众人赞赏的,什么又是容易遭到众人遣责的,只是要说明一个人的个性、志趣和爱好等等是不相同的那样一个事实罢了。可以想见,一个人的职业或伴侣等等一旦与其个性、兴趣和爱好等等较好地结合了,就可以称作是拥有了“适合自己”的了。毫无疑问,有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了。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事物的发展只有在充分尊重客观存在和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发展下去的。因此,你去追求适合自己的发展也必须以尊重客观实际为前提,并要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干事情。同时还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其它必须遵循的社会客观要求。决不可以仅仅是一味地依照着自己的个性、兴趣和爱好而总是一意孤行或意气用事甚至是肆意妄为的了。

  还必须指出的是,在追求“适合自己”的生活方面,只有主观服从客观,而不可能去要求那客观去适应主观的。况且,环境不易改变,能改变的只是你自己必须去适应那环境而已。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可以去改造的,当客观存在一定,环境状况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人要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只是取决于自己的了。即如果是个性、兴趣和爱好等尚未适应客观环境时,就要善于通过学习和努力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重新培养和努力形成新的可以适应那客观环境的兴趣和爱好了。而如果你一旦拥有了“适应自己”的生活了,就要倍加珍惜,就别在乎他人是如何议论和评价的了,并要善于排除种种干扰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11.对他人不要过于苛求

  社会上有一些人,对别人要求很高很严,似乎非尽善尽美不可。即使别人已经十分尽力而为了,甚至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他仍然不满意,他还总是对他人求全责备着,并总爱叨唠着:“这个人还应该这样做才好,那个人还必须那样做才对”,可是,当人家真的再努力按着他的意愿去做好了,也未能让他感到如意和满足……好像别人无论怎么做事,无论怎么努力,都永远不符合他的意,也永远不能让他感到满足似的。这种对别人的高标准、严要求,是十分慌谬的,也是不可取的。

  对别人过于苛求是不符合实际的。世上哪有尽善尽美的事情!这种不顾实际情况,盲目要求他人做到尽善尽美的事情,如果不是一种病态心理的反映,也是这些人太不明事理和太不知趣的了。对他人过于苛求不但不符合客观实际,而且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是极其不利的,还容易让人家对自己产生厌恶的情绪和产生怨恨的心理,而要受到众人的歧视和疏远,使得自己走向孤独,使得自己陷入恶意,愤世嫉俗,充满郁闷及嫉妒的境地之中而不能自拔,这无异于是把自己拘禁于自建的监狱之中且成为人们荼余饭后扯谈的笑料甚至要受到众矢之的了。

  其实,世界上所谓的“好”现象都只是相对的,所以推进事物的发展就不可能都可以使之尽善尽美和完美无缺了。而且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好中有好,你做得这般好了,总还会有别的人比你做得更好的,你认为已经很好的东西,可能别人还认为是没那么好,甚至可能还认为是颇有欠缺的。而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别人却可能认为是已经很不错的了。由于人们掌握的技能不同,做事的能力不同以及对事物的看法不同等等,决定了一个人做事情时只可以做到精益求精,但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而事物的发展却是没有止境的。这也就决定了这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着什么绝对的已经是尽善尽美的事物。而对一个人来说,更是不可能把事情做到头了,或可以做到尽善尽美或完美无缺的了。所以,对他人过于苛求,要求其做事必须做到尽善尽美或做人必须做到完美无缺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而且,这个所谓的“尽善尽美”和“完美无缺”的东西,本来就难有个统一标准的,或者说只不过是个虚拟的概念而已。你所认定的“尽善尽美”和“完美无缺”的东西,可能并不为他人所认同。同样的,如果是他人认为已经是“尽善尽美”和“完美无缺”的东西,而你也可能不予承认的。

  况且,正如俗话所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任何人都存在着一些缺点,甚至还不可避免的犯了一些错误的。对他人过于苛求,可能就要求他人必须完美无缺或不容许他人犯错误或有改正错误的机会。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更有悖于事物的发展规律。而且,如果对人过于苛求,还容易让人产生压抑的心理,从而为人谨小慎微,不敢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总是缩手缩脚的了。而这就犹如给他人套上了“紧箍咒”一样,不能放手去干事情了,当然也就不利于把事情干好的了。

  再说,正如有一句谚语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如果对他人过于苛求,则不但容易危害了他人,对自己也容易带来一定的损害。其一,对他人来说,由于过于苛求他,反而不利于调动他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使得他不容易干出最佳的成绩出来。更严重的是,由于对他人的过于苛求,还可能埋没了人才,造成对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等等。因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是个十全十美的完人,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有一些缺点或可能还犯过一些错误的。如果对他人过于苛求了,则往往只是片面地看到人才身上的瑕疵而看不到人才身上的所特有的专长和潜力,从而拒绝或抛弃和埋没了那些本来是很难得的人才了。其二,对自己来说,由于对人过于苛求,就容易让人们对自己产生着畏惧的心理,不敢接近自己,更不敢对自己说真话,道实情。甚至还要疏远你,孤立你,憎恨你或报复你,打击你,等等。使得你成为一个丧失了朋友和亲情的人,成为一个孤独无援的人,而这,无疑是多么悲哀的了。

  而且,那种对他人的过于苛求实际上也是滥用自己意志强加于他人身上的懵懂之举。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这种苛求他人做事要完全符合自己的意志,简直就是自己已经是个唯心论者了还要以自己的唯心思想硬套在他人身上,这显然是违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的,也是极其不合情理的。奉劝这些人,要学会换位思考一点,要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是要你去做那些事情,你能做到尽善尽美吗,你又能做得完全符合他人的意愿吗?!当然,你肯定未能做到的。正如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予,勿求于人”。一个人应当以对待自己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切不可不切实际的过于苛求他人,更不可对他人一时的失误而吹毛求疵或穷追猛打的了。

  所以,在要求人这个问题上,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只可以严于律己,而不可以过于苛求他人。对待自己是可以凭着自己的意念尽可能地严格要求一些,但对待他人则应该尽可能地降低标准,尽可能地做到温和及宽恕一些,并要注意做到得饶人处且饶人。人生在世,绝不可以仅仅凭着自己的意念而任意苛刻地摆布和要求着别人的了。

  12.要善于交友

  这个“交友”,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融关系。所谓朋友就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人生在世,要想能够与与他人过着乐淘淘的生活,并容易得到他人的帮助,就离不开要善于去交友了。

  其实,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而且,人与人之间常常是可以相互利用和相互促进的。人到了一定年龄或到了一定的人生阶段就会或多或少地融入一定的群体之中。如果一个人孤立自己,不善于去交友,则要让自己只是郁闷寡欢着过日子,那生活就会枯燥无味的了。

  要知道,一个人融入群体的一个主要方式就是要去交友。而要想进而能够享受到人世间的诚挚的友情并容易得到朋友的帮助等,则还要想办法去交好朋友。

  少儿时代的人天真无邪,爱与同龄人交为朋友,那仅仅是图个好玩而已。哪个人爱与自己玩,就与之交为朋友。一般没着意去选择朋友,而且多是即时性的。人在少儿时代交朋友的意识还不太明朗化,而且还受到父母及其兄长姐妹的左右和限制。因而,这个少儿时期的朋友关系,用“玩伴”——一起玩耍的伙伴关系来称之似乎更合适,还不能够得上是人世间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关系。

  人只有长到一定的年纪后,特别是到了成年以后,交友的意识性才比较明确一些,交友也更带有目的性了,且都希望能够交到好朋友,以让自己能够过上一个快乐的人生,并有助于发展自己的人生事业。“朋友”一词的含义应该主要是指一个人到了已基本能够控制自己的年纪以后,特别是在成年以后的人与人之间的朋友关系。人们的交友的真正意义也只有在到了成年以后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而,这里所谈的交友也主要是针对成年人之间的交友了。

  人们之间的朋友关系是各式各样的。与在学校里的同学结为朋友是学友,与在一起工作的同事结为朋友是战友,与共同打球的人结为朋友是球友,与在一起打牌的人结为朋友是牌友…….朋友之间容易产生友情,而人世间最珍贵东西之一是友情。正如俗话所说的:“朋友多了路好走”,而且,还如同民间所流传说的“多一声问候,多一分温暖;多一个朋友,多一片蓝天;多一个知己,多一份情感;多一个挚友,多一份感慨”了。一个人如果拥有了众多的好朋友,无疑是可以让自己活得快乐,活得充实并容易去干事情了。

  然而,在交友时,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值得注意的,它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交友是不能盲目去交的,而必须做到慎重一些,且还要注意做到趋利避害。

  一是,知心朋友是很难找,更是难以得到的。每个人一般都有很多朋友,但真正能有谈得来的知心朋友并不多,能成为可以相互照应,真正互帮互助甚至是有福共享,有难同当的挚友则更少。所以人间流传着的“人生有一知己足矣”的话,是有其充分的道理的。而且,如果交朋不慎时,还容易交错了人,那不但没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反而要给自己的形象受到沾污甚至要影响到自己人生事业的发展。

  二是,同个层次、地位相近的人之间的朋友关系,可以维持得最长久,且往往还可以成为人生中永恒的友情。因为他们社会地位相差不大,彼此都拥有对方可籍以利用的地方。不能说,这个层面上的朋友关系,就可以算得上是知己了。要知道,虽然他们彼此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帮忙一些,但他们之间一般大都还只是那种同娱同乐的关系。

  三是,仅有同学关系的朋友之间的友情是短暂而脆弱的,是很容易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消失的。他们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一些人之间的收入和地位在不断地拉大。一般是“上去一个就要失去一个”的。高升了的人自然而然地会逐渐淡忘那些地位低和收入低的老同学及老朋友了,并有了新朋友,懒得再理那些地位低和收入低的过去的同学了,而地位和收入低的人也因有自卑之心理不敢也不想再去高攀那些出类拔萃的过去的老同学了。他们之间的往来会越来越少,心灵的沟通会逐渐变得空白。因此,要谨慎地对待老同学老朋友的关系,不可贸然去求已高高在上的老同学、老朋友再为自己帮忙什么事情,否则很容易自讨没趣。既没达到目的,又会产生些新的伤感。那种企求往往只能得到对方“尽力而为吧”的回答,要知道那是对方为了面子而说着的搪塞的话。

  四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友情关系,主要表现在慈善事业之中的。人间还有“积善成德”的说法,所以有金钱有地位的人的在充分享受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想为自己的人生积攒点功德,去施舍和扶助一些穷困潦倒的人。这种“爱的奉献”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富人对穷人的扶助关系,也是为了谋求实现自己的某种利益如在为自己成就功德等等了。所以,其扶助的对象是不去考虑什么是不是自己的熟人这个关系了,而主要是看所扶助的对象所造成的社会轰动效应问题,并把着眼点放在追求最大的社会轰动效应之上的。

  五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之间的交友,虽然体现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表现为多种形式。但总是带有一些目的性和选择性的,或为了生活在空闲的时候能够同娱同乐及消遣,或为了学习、工作上的相互帮助,或纯粹是从利己主义出发,为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私人利益而去交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在交友的时候,不要随便去乱交或滥交,而应该有所选择;在别人向你抛来交友的橄榄枝的时候也应该谨慎地回应。要善于把交友的目的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很好地结合起来,并注意做到趋利避害,努力使交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14263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