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人生感触(五、趋利避害篇28至30节)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8.讲究节约 不要浪费

  在人民生活水平已经显著提高了的今天,再提“节约”这个话题,是不是显得过时了呢?应该说,没有过时。而且,由于“节约”是与“消费”相对的,只要人们还要去消费,就总是应该提倡节约的。毫无疑问,这也就是说,人只要还活着,就总是需要去消费的,因而,人生在世,也就总是应该讲究节约而不要浪费的。

  那种只把节约当成是一个人处于贫穷中才有必要去讲究节约的说法,是一种片面的认识,至少可以说是不完全正确的。

  尚处于贫穷之中的人提倡节约固然是必要的。而人们之所以被称为贫穷,其实就是自己所拥有的资源短缺或自己所能够支配的东西相当匮乏的缘故罢了。这时候,为了能够生活下去,通常是非要节约不可的。比如,本来你一天要吃一斤米才吃饱的,但由于你穷缺少米,你每个月才挣得10斤米而已,而又绝无其它的粮食作补充时。那你就必须节约着吃米了,你只可每天得用三两多一点的米去煮粥来吃,以勉强把生命维持下去了。但如果你为了饱食,一开始就为了能吃饱而用一斤米煮饭吃,那你就只能吃上那头10天,而后20天你就没米下锅了,那就要当饿死鬼了。所以,所进行的节约,最基本的是为了有饭吃,有衣穿,保证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了。当然,像这种在很贫穷的情况下,去维持生存需要当然应该是高于一切的。但这样的节约仅仅是出自本能的,且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而这里所讲的节约,并不只针对像这种穷得连饭都吃不饱才不得不省着吃的极其贫穷的现象,因为“天生一个人,必有一份粮”,其实,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都是能够解决了。因而,这个“讲究节约,不要浪费”主要是针对那些已经是生活在温饱线之上,并已显得略有结余的人或已经是很富有的人来说的。

  讲究节约,不要浪费,至少可以让人变得富裕起来。俗话说:“滴水凑成河,粒米凑成箩”,节约点点滴滴,久而久之,就可以积少成多。而注意不去浪费了,又可以控制不必要的支出。这样,就可以做到开源节流了,就可以做到积聚的多而流失的少,从而可以日益富裕起来。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已经是较富裕了,但你还能讲究节约,不去浪费,则你就是“开源节流”了,你的财物就会越积越多,你也就可以变得更加富裕起来。

  讲究节约不浪费,其实还可算作一种有责任心的表现,也是对自己或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的表现。因为,财富都是人们通过流血流汗换来的,你只有珍视它们,懂得它们是来之不易的了,从而也才会去珍惜它们,并注意把它们用于确实需要的事情之上,或尽量用在刀刃上。而杜绝肆意挥霍的了。

  而浪费则与节约恰恰相反,很容易导致种种恶果的。任意浪费,则要造成资源财富的不必要的损耗,可能让人乃至一个国家穷上加穷或由富变穷,由兴盛而走向衰败,等等。

  正如唐代大诗人李商隐在总结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教训时所写下的著名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个警世名句告诫了人们:要想致富和兴旺发达,就必须注意做到节俭,而奢侈浪费了,则是要败家乃至要亡国的。

  讲究节约,不要浪费,就应树立和切实履行好正确的荣辱观。要以讲究节约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并应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淡泊明志,不尚虚名。讲究节约,首先要做到能乐于去过朴素的生活,同时要戒除虚荣心理。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就是不愿过朴素的生活,而自己又未有能力过上华美的生活,于是就“打肿脸充胖子”,盲目去图虚名或千方百计去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了。如一些人在搞宴请的时候,就喜欢讲排场,一搞就搞得非常隆重,超常规地大摆宴席。而最后食客们没吃完一小半,剩下的就毫不足惜地统统倒掉了。以显示自己的富有或以求轰动效应。结果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其实,他在内心里对所倒掉的精美的食物也可能是很可惜的,因为他平时也可能是很少享受得到如此精美的食物,只是为了满足那虚荣心而去作那样的浪费罢了。还有一些有权势的人,大肆用公款吃喝玩乐,为了满足那虚荣心,对公款一掷千金而毫不足惜,这又是一种最大的社会浪费现象。而且,这种现象就像个“无底洞”似的在吞噬着人民的血汗钱,已经成为一种最令人深恶痛绝的浪费现象了。因此,如果能够做到了淡泊明志,不尚虚名,则可算是一种从源头上遏制某些浪费之现象了。

  要实事求是,不急功近利。要知道,做事情,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如果缺少全局考虑和长远考虑,只贪图眼前利益,则很容易去犯急于求成的错误,那也是很容易造成财富和资源的浪费的。比如,一些人在干事的时候,只是急于求成,在未作认真考虑的情况下,就懵懂去做或贸然去干,结果往往是以失败而告终。就是一时把事情做下了,也往往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不久还需要重新去做,甚至需要反复无穷地去做,结果,都是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了。在一些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某些地方官员,个人主义严重,为了彰显自己的能耐和政绩,急功近利,大搞一些形象工程,其实也都只是劳民伤财而已,对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不但没有多大意义,而且还常常只起着反作用而已。因此,讲究节约,就要求在干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且不能急功近利,以避免冲动和浮躁地去干了那没有实际意义又造成了浪费的事情了。

  要加强学习,不浅薄无知。要知道,一个人的无知或浅薄,也是造成浪费的一个原因。有个“狗熊掰棒子”的故事是这样说的:一只大狗熊在外面遛弯的时候发现了一大块玉米地,它欣喜若狂,它想:多掰些玉米棒子回去,至少两天不用被家里逼着去掏马蜂窝了。于是狗熊迅速的行动起来,它欢快的跑进玉米地,拣最大最饱满的玉米棒子,一口气就掰了五个,放在自己的左腋下夹着。等掰到第四个的时候,其实那腋下已经夹不住了,可是他没有发现,还是往左腋下塞,于是玉米棒子塞一个又被挤掉一个,然后反复地再塞再掉……最后,狗熊将整个玉米地里的他认为最好的玉米棒子都掰完了,以为自己可以至少一个星期用去不掏马蜂窝的时候,那左腋下所夹的还只是五个玉米棒子而已。可见。这狗熊之所以未能如愿以偿,是因为它的浅薄无知所造成的,它不能像人一样掰了玉米还要用东西去装才可以装得更多的玉米了。这个寓言故事告诉了人们一个人生的道理:若想在干事中避免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还得丰富和夯实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还得掌握好必要的技能。如果自己认识不足,能力不够,则要加强学习,且应该在具备了相应的知识和能力之后才可以去干事。这样,当干事的时候才能杜绝“狗熊掰棒子”现象发生,才不会浪费了自己的精力、时间和财力,等等。

  要精打细算并精益求精,而不可马虎草率,不负责任。其实,人们所处的社会是在充满竞争和不断的优胜劣汰中发展的。如果你所干的事情不被认可或被淘汰了,也就意味着你干也是白干的了,你就是干得越多也都是没用的,且都要造成你的浪费了。这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事业稍有不慎,或没能及时做出调整和完善,则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讲究节约,还应该注意做到精益求精,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认真去抓紧抓实才好,以能够永立不败之地并永远保持且不断提高着自己所干事情的社会价值,也就能够避免了因自己所干的没具社会价值而形成浪费的现象发生了。

  总之,节约犹如走人生路时所必须具备的“润滑济”和“推助力”,是必须讲究好的。而浪费则犹如前进路上的“拦路虎”和“绊脚石”,则是应注意去摈除掉的。

  29.小心谨慎一点为好

  在人生问题上,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必须引起注意,即有些人认为,在做事情时,尤其是在大开放,大发展的时代里去干事创业的时候,只可大胆去试,大胆去闯,而不需要什么小心谨慎了。似乎把小心谨慎当作是束缚发展的“紧箍咒”,是非要完全抛弃不可的。殊不知,这种认识其实是任意夸大了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容易导致违背客观存在和客观发展规律的错误,以至很容易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从而让你在人生之路上欲速不达或得不偿失甚至是完全要遭到惨败的。

  正如俗话所说的:“小心谨慎没错处”,做事而做到小心谨慎一点其实是没什么不好的。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

  小心谨慎并不等于胆小怕事。小心谨慎,只是密切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便能够把事情做好或做得更好。在一般情况下,谁不希望能够把自己的事情做好的呢?因此,出于希望把事情做好而要小心谨慎一点,本来就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本身也没有什么坏处的。那种把小心谨慎当作是束缚发展的“紧箍咒”,只是错误地将小心谨慎当作是胆小怕事的了。而且,小心谨慎,也并不意味着就不要去做事了,而只是考虑着如何能够又好又快地做好事情罢了。

  小心谨慎并不就是谨小慎微。应该说,小心谨慎与谨小慎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往往有几方面不同的表现:小心谨慎,主要考虑着如何去把事情做好了,而且往往是针对着当去做那些较为重大的事情的时候就要特别留心一点,以防出现种种不测。而谨小慎微,主要考虑的是怕犯错误,而不是考虑该如何把事情做好,而且,事无巨细,都是害怕做了就犯错误的,就是对一切琐细的事情都显得过分的小心翼翼,谨慎不已的了,以至畏首畏尾,想做而又不敢果断地去做事情。小心谨慎的结果,往往是能够把事情又好又快地做了,而且愈是重大和愈是要紧的事情则愈是要谨慎对待,并千方百计地努力着把它们做好了。而谨小慎微的结果,往往是因畏首畏尾而丧失了发展的机会,或在事情没有去做就先举手投降了,或在做事时一遇到一点小挫折就打退堂鼓了。

  小心谨慎并不意味着一有做错事的可能或恐怕遭到失败,就可以不用去做事情了,而是意味着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犯错误或尽量避免遭受失败。当然,不去做什么事情,也就不存在什么犯错和失败的事情了。但是,人生在世,不可能说,为了不犯错或为了免遭失败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去做了。而往往是有很多事情要等着你去做,而且有一些事情你又是非要去把它们做好不可的。这时,你就非得小心谨慎地努力把它们做好不可了。况且,如果没能小心谨慎一点,而随意猛干或懵懂大干,则干得越多,干得越猛就可能错的越多,损失的就越大。因而,在干事中,防范出现错误显然又是很有必要的。

  小心谨慎还是厉行节约,不要浪费所需要的。做任何事情都得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乃至还需要消耗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因此,既然有必要去做了,就应该认真对待它们且需要努力把它们做实做好。但是,如果马马虎虎或懵懵懂懂去做,就很容易做错了事情,甚至要遭受失败了。那就会白白地浪费掉那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乃至白白地耗费掉可贵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等的了。从这个方面上看,一个人做事情,总是应该做到小心谨慎一点的。

  而要做到小心谨慎一点,则应该主要做到“四点”。

  一是预防着点。既然是去做事情了,则做这事情一定是有好处才去做的,但当去真正做事的时候,就不要尽想着结果是如何如何的有“好处”了。如果事情还没做好而尽想着结果的“好处”,则容易飘飘然起来,那是很容易招来一些祸害的。而应多往“坏处”想,多想一想可能要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切实做好相应的防范准备,以便做到成竹在胸,防患于未然。而如果不能预想到一些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时,则如果真的遭遇到这些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可能就措手不及,很容易被吓傻吓怕的了。这“预防着点”,其实也就是事前应该要做的准备工作中的不可惑缺的内容。

  二是留神着点。做事情最容易犯错的就是疏忽大意的时候,有时就是一瞬间的疏忽就可能要导致无可挽回的损害。也就是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了。特别是在初始阶段,面对千头万绪,如果不留神着点,则可能会造成一些过失,而这过失可能恰恰就是致命的失误。古人云:“小心无大差”,这留神着点,其实是个动态观察的过程,应贯穿着所做事情的始终。这留神应做到全神贯注,要善于察言观色,要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可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因而,至少是可以避免去犯那大错的了。

  三是认真着点。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一般都是没有认真去作而做不了的事情。这认真主要就是应做到认真对待和认真去做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对待所要做的事情,必须首先要正确面对它,真正重视它,而当在去做的时候,就要高度重视起来,要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去做,而不可再有什么有可能会影响到正常去做好事情的种种想法和私心杂念了。

  四是谦逊着点。“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永远是每一个人做人做事中所应该秉持的正确理念。试想,如果一个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大大咧咧,骄傲自负,则是很容易遭受到别人的厌恶和疏远的,也就会失去别人的指点和帮助了,那是很容易犯错的。而且你是因为不小心而犯错的时候,可能连个同情的人也没有,更莫奢望他人来为自己解救和帮助自己的了。因此,一个人在做事时谦逊一点又总是没什么不好的。

  这“四点”虽然相似且又相互关联着,但却又是各有作用,且作用的点也是不甚相同的或者说是各有侧重的,因而不应该把它们混为一谈或视它们为可以互相代替的,因而都是应该做实做好的。

  做事而为了防止出错,做事而为了做得更好,无疑是个好现象。而小心谨慎,为的正是防范错误,为的正是能够做得更好。因而不管做什么事情而适当地小心谨慎一点,应该说都是未尝不可的,显然也都是没什么不好的了。而且,现在社会上所提倡的诸如做事要想做到速度与效益的统一,要想做到质和量的统一,等等,其实也都是离不开做事要做到小心谨慎一点的。

  30.切不可随便就去打人

  打人是一种不雅行为,是一种野蛮之举,打了人就要理亏。世上很少有人去赞美打人行为的,而且,打人还常常要遭受到人们的谴责和鄙视,甚至还容易触犯到法律而要遭受到法律的惩处的。人类社会是个崇尚文明进步的社会,而且总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着。因而人生在世,是万万不可以随便就去打人的。

  凡打人,主要是分为有预谋的打人和在气头上打人两种情况。

  有预谋的打人,通常是对打双方本来就互有怨仇的,或双方本来就是互相敌视的,甚至还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你就是不想去打他,他可能也要设法来打你的。这种有预谋的打人,对打人者自己来说,他只觉得自己是应该去打的,或必须去打的,通常还要经过精心准备之后才去打的,甚至根本用不着还要去考虑什么到底合不合乎于道理的了。

  而在气头上打人,一般就不论双方之间是否有怨仇和有敌意才去打的,而只是与脾气暴躁有关联。一般是脾气暴躁的人才容易在气头上去打人的。通常情况是,当脾气暴躁的人的暴躁脾气一旦发飙起来时,往往就丧失理智,就不记得什么道理不道理了或不注意顾及什么面子不面子等等,而随便就去打人了。需要指出的是,一般脾气暴躁而随便去打人的人,通常又是没修养或修养有所欠缺的人。在一般情况下,有修养的人,一般是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是不容易乱发脾气的,即使发点脾气了,也不至于就要去打人的。只有那些没修养或修养有所欠缺的人才容易发脾气,或在一发脾气后就不顾一切地随便就去打人了。

  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都是不可以随便去打人的。这是因为——

  打人就要被视为理亏。正如俗话所说的:“一打三分低”,一个人一旦动手打人,则自己也就立刻降低了几分身份,即要降低了自己的人格,损坏了自己的形象,且在道理上也还要跟着降低了。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打架现象。首先去谴责的就是那先动手打人的一方。就是本来有理的人也是不可以去打人的,若有理而去打人了,则有理立刻也就变成无理的了。同样的,若被打之人,本来是理亏一点的,但在被打之后,似乎立刻又让人同情起来,且还容易让人觉得那是冤枉被打的。而且,越是强壮之人越是不可以去打那孱弱之人,越是得势之人就越不可去打那弱势之人。否则就一概要被视为是在恃强凌弱,或仗势欺人的。

  打人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使矛盾或纠纷升级,甚至还容易导致犯罪的。谁都是有自尊心的,都是不容忍受到别人欺辱的。而被人打着就要认为是受到莫大的侮辱了,且往往就要激起反抗的。就是再怎么弱小也是不服输的,也要尽最大能力去作抵抗的。实践已经反复证明,靠“打”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而只是会激化了矛盾和纠纷,使问题变得愈来愈复杂和严重起来,使矛盾和纠纷不断升级起来的。而且,打人还容易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去犯罪了。有个人因与人发生争执,在气头上打了那与他争执的一个老者两个耳光,可他万万没有料到的是,这个被他打着的老者本来就有病灶,竟被这两记耳光打晕了而被送进了医院,且不几日还死去了。最后,他被上诉到法院,并被法院认定其行为已构成了故意伤害罪,并造成了被害人家庭的经济损失,应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而做出判决其赔偿被害人家属损失15万余元。只是由于被害人自身病灶原因,应自负30%的民事责任外,他还承担着70%的责任,即还得承担民事赔偿责任10。5万元,并被以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限徒刑10年。还有个当父亲的人,他吃饭的时候,9岁的儿子因贪玩不来与他同桌吃饭,在他吃完饭后,儿子才来吃饭。但这时儿子觉得菜盐清淡了而说了一些埋怨的话。此时,他这个当父亲的一下子就来火气了,他对儿子吼叫道:“老子吃饭你不来吃,晚来吃饭还埋怨什么!”接着便狠打着孩子,可他没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这一打也不知是打着孩子的致命之处了,还是孩子边吃边哭给食物噎着喉管了——就是这么一打竟把孩子给打死了!可以想见,这两个打人致死的人本来绝不是故意要打死人的,也根本没想到他们的这一打竟会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的。但事实就是这么严重,且又是没有后悔药的了。这无疑是很值得人们去深思并应吸取教训的。在气头上打人,是很容易失去理智,且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引发严重后果的。

  打人为道德法律所不容许。在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和法律条文中,可以说是没有哪一条是规定着可以去打人的。就是对方再怎么可恶,甚至对于十恶不赦的人,也不应用手去打来解决的,而都是应诉诸于适当的方式和手段去解决为好,如诉之于法律来解决,或请求有关部门和相关方面去作合情合理合法且又富有实效的方式方法去解决才是最为妥当的。

  打人与文明进步相悖,与和谐发展大势不符。人类社会是个倡导文明进步的社会,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地向着愈来愈高的文明和进步的方向发展着。比如,现在全社会都向往和谐社会并在积极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这无不提倡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和谐共生共荣共发展着。而打人则与文明进步相背离,与促进和谐相违背了,因而与时代要求又是相悖了,显然是不可取的。所以,人生在世,应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注意加强自身修养,切实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管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情或别人对自己如何不好的事情,也不要随便动手去打人了。

  况且,“有理”也不是以打架的输赢来做判断的,更不是以打赢对方才算是“有理”的。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打人凭的是自己有点力气,为的是出一口气。认为如果不去打就没能显示出自己有力气,就没能发泄出自己心中的怨愤,就没能显示出“理”在自己这边等。殊不知,这种认识是错误和危险的。要知道,如果这样去顾及面子实在是活受罪了。要知道,如果去打人了,则往往是事与愿违,且完完全全是要理亏的,甚至是要犯罪的。而如果你注意做到“得理让三分”了,倒是容易取得出人意料的好效果,是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和纠纷,并更令人钦佩于你,更让你赢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乃至更赢得全社会的尊重,等等,从而还常常有助于你去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的。

142666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