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客服QQ:357588611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网友投稿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素材35篇)

编写教案有助于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办事认真的习惯;可使备课充分,上起课来有条不紊。这里给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方便大家写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时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平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1. 出示明明起床、吃饭、读书、运动的图片。

2. 提出问题。

A.同学们,勤劳的明明要写一篇日记,他还没有学过钟表的表示法,你能帮帮它吗?你能正确的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

生:明明早晨6点就起来了。

B.他在什么时刻吃早饭呢?这个时刻以前我们没有学过,你知道吗?

生:7时半。

C.那么明明是在什么时刻开始读书的呢?

生:他在8时半读书。

D.下午明明他们有一节体育课,你知道明明踢球是在什么时刻吗?

生:3时半他在踢球。

揭示课题:明明是个很守时的孩子,他每天6时起床,7时半吃饭,8时半读书,3时半踢球。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半时。(板书)

[运用多媒体动画课件创设情景,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课件出示3时半钟面。

A.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时刻吗?请用你的学具钟表,依照图上钟面拨一拨。

B.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自主汇报:时针指向3和4中间,分针指向6,就表示3时半。

3. 依次出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

请小朋友们观察,并动手拨一拨,说一说。

A.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发现4时半、10时半、7时半它们的分针都指向6,小学数学教案《1.8.2 认识半时|人教课标版》。

B.半时和整时分针指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生:整时它的分针都指向12,半时它的分针都指向6。

总结得出:几时半的时候,分针总是指向6,时针总是指在两个数的中间。

4. 引导学生观察半时的写法。(讨论)

整时有几种表示法?想一想半时的电子表表示法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归纳:电子表的半时用“30”表示。点左边是几,点右边是“30”,就表示几时半。

[通过动手拨一拨,观察、互相交流,找到半时分针与时针指的位置的特征,使学生充分了解时针、分针在半时时候的指向。]

三.实践应用

1.想一想你自己的生活,说一说自己一天的生活中,几时半都在做什么,加深对半时的认识。

完成小英的作息表。

2.游戏活动

A. 教师说出几个时间,让学生用钟表学具拨一拨。

B. 同桌合作,一个说时刻,另一个拨出来,相互交换。

3.让学生任意拨一个你最喜欢的时刻,并说一说这个时刻你在干什么?(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后,鼓励同学们上台讲一讲自己最喜欢在那一时刻干什么?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知识中的乐趣。有学好钟表的欲望。]

四、全课小结

今天大家都学会了新本领。我们可以一起来帮助小蜜蜂完成它的日记了。

同学们,我们认识了钟表,知道了时间是很宝贵的,希望小朋友们像明明一样做一个遵守时间和珍惜时间的好孩子。

五.拓展创新

为自己设计一个快乐的星期六。

[让学生通过设计星期六的活动,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4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形式的感知,理解周长的含义.

2、使学生建立周长的观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观察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1、经历周长含义的形成过程,体验抽象概括的&39;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作业纸、绳子

每个小组操作材料:树叶图片各一张,红线一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月牙形图形各一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感知"一周"的意义

(1)播放课件

(2)你们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边线"、"一周"的概念;板书:边线、一周)

(3)树叶的边线在哪里?教师拿出树叶图片请两位同学上台指一指。

(4)揭示课题

从起点开始,沿着树叶的边线跑完树叶的一周又回到起点,树叶这一周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周长)

二、体验物体的周长

1、摸一摸、说一说

(1)树叶的周长,同学们都知道了,那么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请同学们确定好起点摸一摸桌面的周长。

(2)你还能从我们的身边找到其它物体表面的周长吗?请你先找一找、摸一摸,再和同桌说一说。

(3)汇报交流。

三、动手操作、认识周长

1、围一围。

(1)、学生拿出准备的绳子围一围数学课本并量出周长。

(2)、同桌合作用绳子围一围课桌并量出周长。

2、涂一涂。

学生拿出准备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出图形的周长。

四、总结评价

回顾这节课,评价一下自己,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5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被减数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对减法进行验算,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能够用验算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2.通过自主探究、迁移类推,使学生经历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在共同交流与探究中优化算法。

3、逐步形成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验算的意识。体会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掌握算法。

三、教学难点:

三位数减三位数(被减数中间有0的连续退位减法)的笔算算理,应用方法正确计算。

四、教学具准备:

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笔算下面各题。

267-189=783-298=

(1)指名板演:说说你的计算过程。

(2)交流方法:笔算减法要注意什么?小结歌谣:数位对齐是第一,要从个位先减起,不够减时要退位,借一当十要清晰,借完以后要少1,认真仔细要牢记。

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减法。(板书:笔算减法)

(二)探究新知

1、借助知识迁移,进行试算。

(1)出示主题图

(2)你能解答这个问题吗?请学生独立尝试笔算(板书:403—158=)

(3)汇报交流:同伴互相说说笔算的.过程。并找出错误原因。

3、小组讨论,对比提升:梳理中间有0的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1)对比:这道题与前面所学的算式在计算上有什么不同?

今天这道题个位上还是3减8不够减,从十位退1,但是十位是0,怎么办?(红笔描红横式中十位上的0)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3)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我们还是从个位减起,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十位是0,就从百位退1,到十位做10用,十位就是10退1剩9,然后用9来继续减。

(4)教师一边板书正确的竖式计算的过程一边梳理计算过程:403—158从个位减起;3减8不够减,向十位借一,十位是0,向百位借一当10,个位13减8等于5,十位9减5等于4,百位3减1等于2;403减158等于245。

(5)小结:当被减数中间是0的时候,需要退位的时候,我们要从百位继续退一当10用,之后十位中的10退1剩9,十位要用9继续减。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就是被减数中间有0的笔算减法。(板书:被减数中间有0的)

4、验算:

(1)怎样验算我们的结果是否正确吗?小组内商量商量。

(2)汇报想法:

(3)小结:验算减法,我们通常可以采用被减数减差,看等不等于减数;或者把差和减数相加,看等不等于被减数的方法。

(三)拓展延伸

1、P42页做一做。

2、P44练习九第4题。

3.想一想、填一填。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6

一、活动目标:

1、理解长短的概念,学习比较物体的长短,并用语言进行描述。

2、能用一端对齐法对物体进行比较,并按照物体的长短特征进行分类。

3、很快融入游戏氛围参与活动,体验游戏带来的快乐。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让幼儿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人手一只篮子。里面放有彩色纸条两根(一样长),吸管两根(有长短),彩带三条(红长、绿短、黄最短)。

2、彩色纸一张,透明敞口塑料袋两个(袋上分别标有数字1、2)。

3、音乐《红绸舞》。

4、场地布置:红绿黄三个圈作舞池。

三、活动过程:

一、小魔术导入,激起兴趣、感知长短。

(一)老师变魔术。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小魔术,睁大你们的小眼睛,看仔细喽。

把两根相同的纸条变成一长一短。

2、幼儿观察有何不同,说说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的宝宝真棒,用眼睛就能看出两根纸条不一样,一根长一根短。

3、告诉幼儿“变”的秘密。

(二)幼儿变魔术。

1、幼儿从篮子里拿两根纸条学做小小魔术师。

2、说一说,哪根长哪根短。

二、操作活动,进一步加深对长短的理解。

(一)两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1、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篮子里拿出两根吸管进行比较。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哪根长哪根短。

2、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怎样做呢?

引导幼儿用一端对齐法进行比较。(可横着也可竖着斜着比)

3、送吸管回家。将长的&39;送进1号袋,短的送进2号袋。

4、检验。

师将一个袋子里的吸管拿出用一端对齐法检查是否一样长。另一个袋子里的请有意愿的幼儿进行检查。

(二)尝试用一端对齐法对三个物体进行长短比较、分类。

幼儿从篮子里取出三根彩带。

1、选一条自己喜欢的彩带。

2、尝试比一比、说一说自己拿的是长的、短的还是最短的。

3、长的请到红舞池、短的请到绿舞池、最短的请到黄舞池。

三、游戏:彩带飘起来。

播放《红绸舞》,和幼儿共同跳起来,把彩带舞起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39;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13平方米=()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篇8

(一)学前准备

1、闹闹寻宝。

(1)课件演示

(2)学生交流多种寻宝路径。

(3)提问:闹闹向北、向南、向西、向东走分别能寻找到书包、铅笔盒、水和画笔四件宝,那么在方格中还有字典、电脑、跳绳、钢琴四件宝,闹闹怎样才能拿到呢?

2、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学习例3。

(1)出示指南针。

(2)全体到操场。

(3)提问:谁能说出校园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4)教师指着校园厕所,问:厕所在什么方向?

(5)用指南针验证。

(6)师生返回教室,回顾刚才学习过程。

师根据回顾的内容板书:

(7)观察东北、西南这两个方向在什么位置。

(8)由此推出西北角、东南角的位置。

师板书:西北北东北

西东

西南南东南

(9)说一说校园西北和东南方向分别有什么建筑物。

2、巩固新知。

(1)集体拿出小动物卡片。

(2)游戏:给小动物找家。

(3)按要求把熊猫馆、爬行馆、水族馆、飞禽馆分别安置在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4)同桌互查。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请学生指出教室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

2、看一看自己座位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向的同学分别是谁。

3、教材第7页的“做一做”。

(1)说明题目要求。

(2)集体参与,分组学习。

把自己家的位置在黑板上标出来。

4、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1题。

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十字路口四周的店铺分别在什么位置上。

(四)思维训练

教材第9页练习二的第3题。

(1)教师读题,学生理解题意。

(2)按要求独立完成。

(3)订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8

教案示例

搭积木

教学目标

1.借助熟悉的物体,使学生正确用数表示20以内这些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根据11至20个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进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善于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列出不同的算示.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小捧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观察思考解决问题.

(一)搭积木(出示图片:说一说1)

1.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搭积木的游戏吗?

2.明明和丁丁搭好了两摞积木在列算式时遇到了困难,你们能帮帮他们吗?

3.根据图意谁能列出相应的算式?

教师板书:10+5=15 16-2=14

4.为什么这样列算式?说一说你的`想法.

(1)明明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三块,明明又放上了两块一共是十五块,所以就是10+5=15.

(2)丁丁也搭了两摞积木,左边一摞是十块,右边一摞是十八块,拿走了两块是十四块,所以就是16-2=14.

(二)小结

我们通过观察画面,动脑思考帮助明明和丁丁解决了他们搭积木情况,列出了算式而且找到了搭积木的块数.你们真聪明.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学习新知识.

(一)动手操作

1.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表示一个十(画图、用学具盒里的东西或其它物体都可以).

2.请你任意添加一个图或其它物体的个数,组成一个算式,看谁组的多.

3.小组内交流,说一说图意和算式是怎样组成的(出示图片:小棒、三角形).

10+1=11

11-1=10

11-10=1

10+6=16

16-6=10

16-10=6

10+7=17

17-7=10

17-10=7

4.任意举出一列说一说计算的方法

一个十添加一个一是十一,十一是由一个十和一个一组成的,所以算式是10+1=

11,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一根还剩下十根所以算式是11-1=10,十一是由一捆零一根组成的,拿走了十根还剩下一根,所以算式是11-10=1.

(二)教师小结

我们通过动手操作,列出这么多的加减法算式,这充分体现了你们善于动脑思考的结果.

三、活动三:整理归类.

(一)找规律

1.根据我们列出的算式进行整理,你们能找到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吗?

2.小组合作交流.

3.指名列出算式,集体反馈.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二)教师小结

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发挥集体的智慧,同时找到了这些算式计算的规律及方法,你们真了不起,希望你们继续发扬这种探索精神.

四、活动四:结合实际巩固练习

(一)出示图片:说一说4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加法算式.

(二)出示图片:说一说5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会得到什么结果?

2.根据相碰的情况列出减法算式.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高兴吗?我和你们一样高兴,因为,我们在玩中也学到了

一些数学知识,可见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案点评

通过让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了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采用多种表示数的方法(如:图形、小木棒等),让学生任意选择,以达到理解和掌握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含义为目的,打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发展了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教学中以联系生活实际入手,结合学过的知识,学以至用,把数学知识中数学问题以问题情境的方式呈现,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受生活中数学的存在,以及发展数学知识,培养各种能力,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9

【正方形】

概念: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特点:有4个直角,4条边相等。(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周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

概念: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长方形。

特点: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四个直角,对边相等。

周长: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平行四边形】

概念:两组对边互相平行的四边形,它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特点:①对边相等、对角相等。②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

周长:平行四边形的周长=两条边的边长相加×2

【梯形】

概念:有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

特点: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等腰梯形】

概念: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

特点:有一组对边平行且两腰等长。

周长:上底+下底+两腰长度

【菱形】

概念: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行是菱形。

特点:①四条边都相等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③一条对角线分别平分一组对角

周长:两条不同的边长相加×2

【每个四边形都有哪些联系】

1、正方形既是长方形,也是菱形。

2、正方形、长方形数属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3、正方形还是特殊的长方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0

第一单元测量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

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

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三、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四、用分米量

1、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五、巩固发展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

(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六、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七页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

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千米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

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

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

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

师:从某路口到南宁外环线6千米,那么你是否知道从某路口到那里大约是1千米,1千米又有多长呢?

生:想

师:从某路口到某处就是1千米,运动场的跑道一圈是200米,5圈就有1千米。

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

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

汇报板出:1千米=1000米

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三、巩固知识、动用知识:

1、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一题和第四题。

2、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练习二第二题

(2)补充题(略)

四、全课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80×5=(注意0的个数)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3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学习克和千克两个重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重量问题,但重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而且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因此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观念既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掂数学教科书和语文教科书,用天平称物体的重量,给学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

接下去教材分别说明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单位,并通过着重给学生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称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单位,着重给学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观念.

为了使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学生比较熟悉的例子,通过让学生用手掂一掂、称一称等实际活动,使学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约有多重,从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法建议

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虽然在生活中他们接触过重量问题,但对重量单位还缺乏认识,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所以在让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安排了以下三个层次:

1.在复习准备过程,通过让学生判断语文书和数学书谁重谁轻,学生用手掂出语文书重数学书轻,老师进一步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等问题,学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单位,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在学习新课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掂一掂2分硬币和2袋精盐,感受1克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为了使学生比较具体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教师可拿出课前准备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让学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书中没有说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学时可以给予适当的说明.除天平之外,教师还应介绍其他的称量工具,如台秤、电子秤等,并简单说明它们的用法.

3.在巩固反馈过程中,重视用多种多样的练习,区分克与千克.

本节课建议采用分组授课,这样便于准备学具,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同时可以体现团结合作的精神.

课题一:克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准备

天平(自制天平)、两个苹果、一个梨(两个苹果一样重,梨比苹果重些.)一个2分币、一些黄豆、15个图钉.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苹果,一个梨和一个2分币.

教学过程

1.新课

教师让学生拿出一个苹果和一个梨(或播放视频"谁重谁轻" 下载),掂一掂.再提问:“哪个重一些?”(学生意见不一.)

教师:究竟哪个重些,哪个轻些,光靠手掂很难说准确,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裁判”来帮忙(出示天平),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图或播放视频"天平的结构" 下载)边指点边讲解:天平像一位“机器人”,它长着一对长长的手臂,两只大手托着两只盘子,可以上下摆动,头上长着一根指针.当两边盘子里物品一样重时,指针指向中间的刻度线;如果左边物品的重量比右边重,指针就向左偏;如果右边物品的重量比较重,指针就向右偏.

教师演示(或播放视频"天平的使用" 下载):先拿出两个苹果,分别放在天平左右两个盘里,让学生观察天平指针的情况,并指出:当指针在标尺中间时,天平两端平衡,表示两个苹果重量相等.

教师指出:天平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拿出一个2分币,提问:

“这个2分币有多重?”说明表示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单位.

板书:克.

“1克有多重?”

向学生介绍1克的砝码.并说明用天平称东西重量时需要用砝码.一般左边盘内放置所称的东西,右边盘内放置砝码.

教师将一个2分币放在左边盘内,1克砝码放在右边盘内,让学生观察天平上指针的情况(或播放视频"称硬币" 下载).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指出,指针指在标尺中间,天平平衡,表示这个2分币与1克砝码同样重.

“那么这个2分币重多少克?”

让学生拿出自己的2分币,用手掂一掂.

“现在我们来称出1克黄豆.”

教师从天平左边的盘子里取出2分币放入黄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针指在标尺的中间,天平平衡.

提问:“这些黄豆重多少?”

请一位学生来数一数1克黄豆有多少粒.

接着把1克黄豆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拿出15个图钉:“这里有15个图钉,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有多重.”

教师在天平左边的盘子里放入图钉,在右边的盘子里放砝码,从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个图钉有多重?”

接着把10克图钉让学生分组顺次传递,用手掂一掂.

教师按照称图钉的方法,称1支粉笔、1本数学教科书、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称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铅笔等.有些物品称完之后,仍让学生掂一掂,如数学教科书.

2.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重量单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称东西的方法,还亲自掂了掂1克东西的实际重量.

课堂练习

1.练习十一第2、3题(学生做第3题时,要提示学生:式题中有单位名称的,得数也应写单位名称).

2.一支铅笔重7克,8支这样的铅笔重多少克?

3. 37克+45克  36克÷6

60克-28克  8克×4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4

教学内容:

位置与方向的综合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空间观念。

2、使学生熟悉的认识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和西南八个方向,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的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3、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重点难点:

认识8个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

1、说一说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考一考。

2、画出一个标有8个方向的方向示意图,比一比,谁画得准!

3、老师说方位,学生指出来。

二、综合练习

完成11页第3题、11页第4题、学生独立完成12页的第5题、同桌合作完成12页第6题。

三、总结

这一单元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用处呢?还在什么地方有用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5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6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39;认知水平。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7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8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平移了()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19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不同题型,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连续进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练习三第1题)。

6×7+4=2×8+6=7×9+5=

5×5+3=3×9+7=8×6+4=

2.提问: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乘法计算顺序是什么?在竖式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练习三第2题。

43×8=7×44=39×5=75×6=

3×284=9×263=6×724=355×8=

学生分组计算,教师巡视指导,注意连续三次进位的&39;题目,指名回答时要让学生说清楚千位、百位、十位各是几,是如何得到的。

2.练习三第3题。

(1)出示题目中条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小云有5本相册,每本96张照片;小兰有4本相册,每本126张照片。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小云有多少张照片?

小兰有多少张照片?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3.练习三第4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4.练习三第5题。

(1)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你获取到了哪些信息?你打算怎样解答这道题?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5.对比练习(练习三第6题)。

13×3=2×14=24×2=

16×3=4×14=24×3=

先让学生观察每组中上下两道题,说一说有什么不同?你是如何发现的?再动手计算。

三、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学生,你获得哪些解决问题的经验?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课件动画展示)星期天,小红和小明去郊外野餐,看看他们准备了什么好吃的?(课件出示4个苹果、2瓶矿泉水、1个蛋糕)如果你是他俩,你打算怎么分这些食品呢?(结合学生口答,老师出示:2个苹果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课件)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中吃吃西瓜的故事,思考:四分之一与六分之一到底谁吃的更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1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三、教学难点

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

四、教学准备

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测量工具、

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

(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

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

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39;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

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

(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

(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确定分段测量的段数、)

(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三)步测和目测、

1、步测、

(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

(2)(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3)强调:步子要均匀,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

2、目测、

(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量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

(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

(4)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四)实践活动、

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

1、测定直线、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2、步测、

(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

(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

(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3、目测、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五)课堂小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别?

(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六)板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二、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系红领巾大约20()煮饭大约30()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3

教学目标:

1、利用已学的24时记时法和生活中对经过时间的感受,探索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

2、在运用不同方法计算时间的过程中,体会简单的时间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时间观念,养成珍惜时间的好习惯。

3、进一步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计算经过时间的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了多少分钟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过星期天吗?老师相信我们的星期天都过得很快乐!明明也有一个愉快的星期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明明的一天,好吗?

2、小黑板出示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

7:10-7:30起床、刷牙、洗脸;

7:40-8:20早锻炼;

8:30-9:00吃早饭;

9:00-11:00看书、做作业

??

3、看了刚才明明星期天的时间安排,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寻找方法

1、谈话:小明在星期天做了不少的事,那你知道小明做每件事情用了多少时间吗?每个小组从中选出2件事情计算一下各用了多少时间。

(1)分组学习。

(2)集体交流。

2、根据学生的提问顺序学习时间的计算。从整时到整时经过时间的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9:00-11:00明明看书、做作业所用的时间。

(2)交流计算方法:11时-9时=2小时。

3、经过时间是几十分钟的时间计算。

(1)明明从7:40到8:20进行早锻炼用了多少时间呢?出示线段图。

师:7:00-8:00、8:00-9:00中间各分6格,每格表示10分钟,两个线段下边的箭头分别指早锻炼开始的时间和结束的时间,线段图涂色部分表示早锻炼的时间。谈话:从图上看一看,从7时40分到8时经过了多少分钟?(20分)从8时到8时20分又经过了多少时间?所以一共经过了多少分钟。(20+20=40分)小朋友们,如果你每天都坚持锻炼几十分钟,那你的身体一定会棒棒的。

(2)你还能用别的方法计算出明明早锻炼的时间吗?(7:40-8:40用了一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或者7:20-8:20用了1个小时,去掉多算的20分,就是40分。)

(3)练习:找出明明的一天中做哪些事情也用了几十分钟?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出明明做这几件事情用了几十分钟吗?你是怎么算的?

三、综合练习,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1:图书室的借书时间。你知道图书室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学生计算。

(1)学生尝试练习,交流计算方法。

(2)教师板书。

2、想想做做2。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练习,全班交流。

4、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5、想想做做5。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3)小结归纳时间计算的一般方法。

四、知识延伸,课外实践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本领?

2、看来我们已经了解了许多有关时间的知识,学会了简单的时间计算方法,体会到了时间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你还想知道有关时间的其他知识吗?让学生阅读书上第55页“你知道吗”的内容。

师:那你知道其他有关时间的知识吗?(学生提问)其实这些有关时间的知识很多很多,小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从课外书、电视上和网络中去搜集更多这方面的知识。

3、布置作业。

(1)收集有关时间的知识。

(2)用24时记时法为自己设计一天的作息时间表。

4、出示本课上课时间和下课时间,请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计算出这节课的时间。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4

一部分:概念

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如:(2+4)×5=2×5+4×5

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11、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2、分数大小的比较: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分子大的大,分子小的小。异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先通分然后再比较;若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反而小。

13、分数乘整数,用分数的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14、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为分母。15、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16、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

17、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者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大于或等于1。

18、带分数:把假分数写成整数和真分数的形式,叫做带分数。19、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20、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21、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22、什么叫比:两个数相除就叫做两个数的比。如:2÷5或3:6或1/3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23、什么叫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如3:6=9:1824、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外项之积等于两内项之积。25、解比例: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如3:χ=9:18

26、正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k一定)或kx=y

27、反比例: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反比例关系。如:x×y=k(k一定)或k/x=y

28、百分数: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9、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其实,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这个小数乘以100%就行了。

30、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31、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其实,把分数化成百分数,要先把分数化成小数后,再乘以100%就行了。

32、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先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33、要学会把小数化成分数和把分数化成小数的化发。

34、最大公约数:几个数都能被同一个数一次性整除,这个数就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或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最大公约数。)

35、互质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6、最小公倍数: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7、通分:把异分母分数的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的分数,叫做通分。(通分用最小公倍数)

38、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约分用最大公约数)

39、最简分数: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40、分数计算到最后,得数必须化成最简分数。

41、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即能用2进行42、约分。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能被5整除,即能用5进行约分。在约分时应注意利用。

43、偶数和奇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做奇数。

44、质数(素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45、合数: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1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6、利息=本金×利率×时间(时间一般以年或月为单位,应与利率的单位相对应)

47、利率: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利率。一年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年利率。一月的利息与本金的比值叫做月利率。

48、自然数:用来表示物体个数的整数,叫做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49、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如3.14141450、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不循环小数。如圆周率:3.141592654

51、无限不循环小数: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起到无限位数,没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的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做无限不循环小数。如3.141592654??

52、什么叫代数?代数就是用字母代替数。

53、什么叫代数式?用字母表示的式子叫做代数式。如:3x=ab+c关系表达式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植树问题

1非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主要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形:⑴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⑵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一端要植树,另一端不要植树,那么:

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

⑶如果在非封闭线路的两端都不要植树,那么:株数=段数-1=全长÷株距-1全长=株距×(株数+1)株距=全长÷(株数+1)

2封闭线路上的植树问题的数量关系如下株数=段数=全长÷株距全长=株距×株数株距=全长÷株数盈亏问题

(盈+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盈-小盈)÷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大亏-小亏)÷两次分配量之差=参加分配的份数

相遇问题

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追及问题

追及距离=速度差×追及时间追及时间=追及距离÷速度差速度差=追及距离÷追及时间流水问题

顺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流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静水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水流速度=(顺流速度-逆流速度)÷2浓度问题

溶质的重量+溶剂的重量=溶液的重量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溶质的重量÷溶液的重量×100%=浓度溶液的重量×浓度=溶质的重量溶质的重量÷浓度=溶液的重量利润与折扣问题利润=售出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100%=(售出价÷成本-1)×100%涨跌金额=本金×涨跌百分比折扣=实际售价÷原售价×100%(折扣<1)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单位间进率

1公里=1千米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000立方毫米

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公斤=1市斤1公顷=10000平方米。1亩=666.666平方米。1升=1立方分米=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

1世纪=100年1年=12月

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

1日=24小时1时=60分1分=60秒1时=3600秒

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8、直径=半径×2d=2r半径=直径÷2r=d÷2

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c=πd=2πr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11、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公式:S=(a×b+a×c+b×c)×2

1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13、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公式:S=6a2

14、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15、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3

16、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公式:S=ch=πdh=2πrh

17、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

18、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公式:V=Sh19、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公式:V=1/3Sh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5

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常用的时间单位时、分、秒和24时记时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始终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线。引入新课时通过呈现北京的小兰和乌鲁木齐的古丽的活动情境图,引导学生思考8时古丽才起床,而小兰已经开始上课的原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完全进入情境,进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3、在后面的教学过程中依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表、评表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发挥引导和组织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时钟模型

学生准备:时钟模型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取信息。

提问:你从图中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8时的时候北京的小兰在教室里认真地上课,而乌鲁木齐的古丽才刚刚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因为两地的日出时间有差别,新疆的日出时间比北京要晚大约2时。

2、揭示课题:同学们知道的知识可真多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地方上课时间表的有关问题。(板书课题:时间表)

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图中两个小朋友作息时间的不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经历过程,体验感知

1、看一看,说一说。

(1)课件出示教材72页第一幅主题图和下面的两个时间表,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学生汇报。

预设

生1: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天上午都有四节课。

生2:我发现了从上午第一节课到午休结束,新疆民族小学每节课的上课与下课的时刻都比北京启明小学推迟2时。

生3:我发现了两所学校每节课都是40分,午休时间都是1时25分。

生4:上午11时35分小兰开始午休,古丽却刚刚做完眼保健操。

2、根据时间表解决问题。

(1)出示问题:上午第二节课,小兰和古丽都看了一下表,她们看到的可能分别是哪个时刻?(出示教材72页三个钟面)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

(3)个别学生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①需要分别在两个时间表上找到上午第二节课的上课和下课时间。

②分析这段时间时针与分针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时针和分针不具备上述位置特征的钟面去掉,保留下来的钟面就是所求。

(4)汇报答案。

第一幅图是小兰所看到的钟面;第三幅图是古丽所看到的钟面。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补充时间表。

(1)出示小兰和古丽的对话内容。

小兰:下午从13:00开始上两节课,第五节课后是1时的大课间,然后上第六节课。

古丽:我们下午从15:00开始先上两节课,然后是1时的课外活动。

(2)组织学生认真读对话内容,理解意思后独立补充时间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6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算法的过程,会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

在具体情境中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挂图,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中的两位小朋友正在干什么?你知道了什么?

根据搜集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自主探究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先来一起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

1、解决“小女孩要跑多少米”的问题

⑴问:求小女孩要跑多少米怎样列式?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算式。

⑵谈话:请同学们先想一想怎样计算400×2,结果是多少?再在小组里交流。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7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了解24时记时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掌握24时记时法读法与写法,会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间。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熟练运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2、学会计算一日以内经过的时间,能够正确区分时间与时刻。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树立较强的时间观念。

教学重点:

用24时记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

区分时间与时刻,计算一日内经过的时间。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电视机、录像机、线段图。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一日。(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不肯定也不否定答案并组织学生讨论。指名学生回答讨论结果,并概括总结:“一日就是一昼夜,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天一夜。”

教师:那么,一日有多少小时呢?(板书:一日=24小时)

拿出钟面模型,请同学演示一日时针所走过的时间。

教师:刚才__同学操作演示的非常好,下面哪位同学能在钟面上调出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播出的时间?(指名学生操作。)

教师:谁能告诉我这是几点?(7点)这样说准确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几点?(晚上7点)

引导学生说出电视台的叔叔、阿姨预告节目时是怎么说的呢?(19点)为什么要这样表示时间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24时记时法)

[由设问入手,联系学生的实际引出课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二、探究新知

1、24时记时法。

教师讲解:交通、邮电、广播等部门在工作中需要很强的时间观念。为了计算简便,不容易出错,都采用从0时到24时的记时法,通常叫做24时记时法。

教师:24时记时法是怎样计时的呢?现在我们看钟面。

教师:春节是我们每个小朋友最喜爱的节日之一。那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除夕夜晚新年的钟声在什么时间敲响?(生:夜间十二点。)

教师:把时针调到12时。对,夜间12点,是旧的一天的结束,也是新的一天的开始。作为一日的开始,我们把这一时刻称为0时。

(录像显示,配有时钟,时针、分针不断转动。)0时,夜静悄悄的,同学们这时都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在梦中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时针继续移动)到了6时左右,天已经亮了,小鸟在枝头鸣叫,太阳公公也露出了笑脸,这是我们也该起床上学了。7时30分,同学们进入了教室,开始了一天紧张而愉快的学习生活。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同学们结束了上午的学习。中午12时,这时同学们大概正围坐在饭桌前,香甜地吃着午饭。

师生谈话:同学们请看,现在时针走了几圈?(1圈)经过了多少小时?(12小时)

(继续看电视画面。)时针指向了下午1时的位置。

教师:大家请看,钟面上现在表示的是几时?(生:下午1时)

教师讲解:在一日内,由于第一圈走了12小时,所以时刻在走第二圈时,我们就要把时针指的钟面上的时刻数分别加上12,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24时记时法。比如,现在钟面上是下午1时,根据24时记时法就应该是?(13时)。

(继续看画面。)这时,同学们已经帮助父母收拾好了碗筷,准备进行午休了。下午2点30分,同学们又开始了下午的学习生活。

提问: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应该是几时?(14点30分)

16时30分,同学们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回到了家中。时间一晃就到了21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间九点。这时我们又该上床休息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又是午夜12点,夜深人静,一天又过去了。

教师讲解:这个时候,一般称为“晚上12时”,用24时记时法就是“24时”。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24时又正好是第二天的几时?(0时)。因为24时正好是第二天的0时,所以我们习惯上常常只说0时,而不说24时。这时,一昼夜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引导学生明确时针走了两圈,走了24小时。

启发学生举例说说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也采用了24时记时法。

[熟悉的场面,悦耳的音乐,生动的解说词,使学生赏心悦目,联想活跃,兴趣浓厚。]

2、24时记时法的写法。

教师讲解24时记时法的写法(投影出示)

上午8时30分写作8∶30上午12时24分写作12∶24

下午8时30分写作20∶30下午9时10分写作21时10分

3、反馈练习。

(1)第88页第1题。(2)练习十九第2题。

4、教学例1。

一列客车18时20分北京开车,22时40分到达石家庄。路上用了多少时间?

由于出现的时刻都不是整点,把时刻变为时间是复名数;学生列式较困难。所以,只要求口答。

同学们拿出线段图,初步理解时间和时刻的意义。

教师:谁能说说18时20分是时间还是时刻?(时刻)22时40分呢?

教师:从图中看到列车从18时20分到22时40分中间所经过的这一段表示的是什么呢?(是这列客车在路上行使的时间,一般用“几小时几分”表示。)

指导启发学生看图,计算时间。可以分组讨论,并说出是怎么想的。

概括总结:可以将18时20分到22时40分分成两段,看下图

从18时20分到22时20分,中间相差4小时。

两段合起来就是4小时20分。

反馈练习:(投影):从上午8时到11时50分经过()小时。

5、教学例2(阅读教材第88页例2并讨论)。

(1)右图牌子上用的什么计时法?

(2)怎样来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

教师可适当提示将营业时间分为上、下午计算。

(3)第二块牌子又是什么计时法?又该怎样计算今天的营业时间呢?

概括总结学生的计算方法。

[借助线段图,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三、巩固发展

1、妈妈每天8时上班,16时下班,一天工作()小时。

2、妈妈每天上午9时上班,下午5时下班,一天工作()小时。

3、选择填空:__去看电影,电影从15时放到()

①8时②17时③5小时④17小时

4。抢答题

(1)小华每天早上7时半到校,11时50分放学回家,他上午在校多少时间?

(2)一个展览馆上午8时开馆,下午5时闭馆,每天开放多长时间?

联系学生的实际设计练习题,题目有层次,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全课小结(略)

四、作业

教材89页第1、3题。

五、板书设计

24小时计时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8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二、教学重点: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建立克的观念。

2、熟记1千克=1000克。

三、学具准备:

1枚二分硬币、1袋食盐(1千克)。

四、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1、你已经学习过那些质量单位?你能说一说吗?

2、请用手掂一掂1千克的食盐,感受一下有多重。

3、你还能掂出你身边的物品有多重吗?(随便找)

(二)认识质量单位克。

1、建立质量单位克的观念。

A、请用手掂一掂1枚二分硬币有多重,你能说出它的质量大概是多少千克吗?

B、1枚二分硬币太轻了,用千克表示它的质量不太方便,我们用一个新的质量单位克来表示它的质量。记住哦:1枚二分硬币大约重1克。克还可以用g来表示。

C、你还能列举其它例子,说一说1克有多重吗?

D、通过用天平称量我们知道:两粒普通的花生米,大约1克。还有……

E、察看身边物品的质量:(用手掂一掂)

一袋方便面的质量是()g,一袋饼干的质量是()g,一块巧克力的质量是()g,一袋牛奶的质量是()g。

2、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1千克=1000克)

A、我们已经认识了千克和克,那么千克和克又有什么联系呢?

1千克=1000克

B、结合身边的例子,说一说,1千克有多重。

()袋方便面1千克,

()几袋牛奶1千克,

C、克和千克的辨析。填上合适的单位。(克和千克)

2()300()150()450()

(三)练习。

1、是真是假,请根据下面有关物体质量的叙述,判断这些叙述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请写出正确的答案。

前前今年9岁,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61克,他每天早上能吃掉50千克的鸡蛋一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kg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起能把将近1g的米饭吃光。

体重已达61克()。

吃掉50千克的鸡蛋()。

250克的牛奶()。

kg的馒头()。

将近1g的米饭()。

2、1千克=()克1kg=()g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29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39;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2、小组交流各自的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

3、引出:买3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2)全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学生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4、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每个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是,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5、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拓展应用:

1、13×370×524×215×331×334×224×413×52、

⑴、一共有多少块饼干?

⑵、每个小朋友15块,分给6个小朋友,够分吗?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你学会了什么?要注意什么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相关作业。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0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四册第73页的例题和第74页“想想做做”的第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操作,把“倍”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份”联系起来,理解“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学会分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合情推理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练习,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准备:课件、小棒、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今天,周老师很高兴能和二()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学习数学知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拿出最好的表现,是不是?那让我们先来玩一个游戏:拍手。听好了(师拍三下)老师拍了几下?谁能拍2个3下?要拍2个3下怎样才能让人听得更清楚?(两组要分开拍)一起来拍一拍。那3个3下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谈话: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正在举行运动会,我们一起去瞧一瞧!(课件出示)来了哪些运动员?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它们分别有几只?到黑板上摆一摆。(3只小狗6只小熊)

问:比较两只小动物的只数,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生:小狗比小熊少几朵;小熊比小狗多几朵;)

谈话:小狗和小熊之间除了比多比少的关系外,它们之间还有其他什么关系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1.认识“倍”

(1)小狗有3只,边说边将小狗的3只圈起来。小熊有6只,同样3只3只地圈起来。

启发:小熊有6只还可以怎么说?引导说出:小熊有2个3只。

问:(边指边说)我们把3只小狗看作1份,小熊有这样的几份?(有这样的2份)

讲述:我们把3只小狗看作1份,小熊有2个3只,是这样的2份,我们就说“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追问:为什么说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板书: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2)倍。

谁再来说一说,同桌间说一说。

(2)揭题:看来小狗和小熊之间除了比多比少的关系外,还可以说小熊是小狗的&39;几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朋友。(板书:“倍”)

(3)(拿掉一只小狗)提问:现在小熊的只数还是是小狗的2倍吗?那是几倍呢?用小棒代替在纸上摆一摆。

谁愿意到前面来给大家说一说,你能像刚才那样说一说吗?

板书: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3)倍。)

(4)疑问:看到黑板上的这两幅图,我就不明白了。同样都是6只小熊,怎么一会是小狗的2倍,一会又是小狗的3倍呢?(一个是以3个为一份,一个是以2个为一份)

2.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谈话:刚才我们用圈一圈、摆一摆的方法来求出小熊的只数是小狗的几倍,现在小狗变成了5个,小熊站了好几排,一共有40只。你还能用圈一圈的方法求出小熊是小狗的几倍吗?那怎么办?(用除法)那怎样算呢?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用算式计算更简单。

那黑板上的两幅图你也能用算式来表示吗?

板书:6÷3=2

算式中6、3、2表示什么意思?

指出:“倍”是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不是单位名称,所以不用在得数后面写“倍”。

(小结:(指黑板)看来,要知道“谁是谁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物体的个数之间有倍数关系,线段的长短之间也有倍数关系。

(课件出示)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学生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知道的?(集体交流:把绿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刚才通过观察迅速地得出了答案,这里你能按照题目的要求完成吗?

请一名学生读要求:先连一连,再填空。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指出:看来我们一定要看清楚是把多少个看成一份,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几倍。

3.摆一摆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稍微放松放松,动手摆摆小棒。

先观察图上是怎么摆的?看这些小棒是把多少根看成一份的?(出示第一小题的摆法)

(1)第一行摆3根,第二行摆3个3根,问: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照样子在桌上摆一摆,比一比谁摆得又对又快。

(2)移动一根小棒,要使第二行摆的根数是第一行的5倍,该怎样移动?

(3)第一行任意摆,但第二行的根数必须是第一行的3倍,你会怎么摆?

(4)第一行任意摆,第二行也任意摆,但两行必须有倍数关系,你会怎么摆?

选一学生到展台上摆,其他学生在桌上摆。(表扬:认真的,又对又快的学生)

4.年龄问题

小明说:“去年我5岁,妈妈35岁。”

(1)去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2)去年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岁?

(3)今年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几倍?

(4)今年妈妈的年龄比小明大几岁?

5.动物园里的乐趣

谈话:还有哪些动物也来参赛了,分别有几只?

你能说说哪些动物的数量之间有倍数关系吗?(比如:小熊的只数是小鸭的2倍,算式是4÷2=2)

你能像我这样看图说一说吗?同桌互相说。学生同桌讨论后指名交流。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认识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呢?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标题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平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及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平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平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平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平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平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4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会看钟表上的半时。

2. 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整时与半时的区别,半时的两种写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整时的认识。

二、创设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小红什么时刻起床了呢?

生:7时。

师: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

师:现在小红都上学去了,丽丽还在睡觉,现在又是什么时刻了?

这时,有部分同学已认识了半时,能说出七时半了。

导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新课,认识半时吧。

三、观察发现,获得新知

1.教授8:00—8:30

① 分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8时的钟面)这是什么时刻?你是怎么认的?

师:大家仔细观察,分针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课件出示)再看一遍,看仔细了,分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分针以前指着12,现在指着6了)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多请学生说一说分针现在所在的位置,有助于学生对半时的记忆)

师:当分针指着6时。我们可以用几时半来表示。那到底这是几时半呢?再接着观察时针的变化吧!

②:时针的位置

师:(课件出示)时针所在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时针指着几呀?(时针之前是指着8,现在指着8和9的中间)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能说?(多让学生说一说,从而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理解并能准确的认出半时)

师:是呀,指着8和9的中间,那这是8时半,还是9时半呢?(有人会说8时半,有人会说9时半)

师:过了8没有?到了9没有?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就是几时半哦?

师小结:既然过了8没有到9那它就是8时半。

③:半时的两种写法

师:说着说着,8时半也来到了我们课堂中间,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师:8时半时,分针指着几呀?(6)时针过了几呀?(8)就是8时半。(边说边把相应的文字贴在黑板上)谁能完整的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全班齐说。

师: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先用汉字来写8时半(学生书空)

师:再用电子表的形式来表示,8:30(强调:它和我们学过的整时不一样,我们用两个0来表示整时,用30来表示半时)怎么读呢?听清楚了,8时30分。(齐读8时30分,书空8:30)

小结:8时半和8:30都是表示当分针指着6,时针过了8的这个时刻。

三.知识巩固,动手操作

1. 练习巩固

(课件出示三个钟面)

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分别是什么时刻?并说出你是怎么认的`?(同桌合作讨论)

生汇报。

2. 动手拨一拨

(课件了出示三个不同的时间)

师:请同学们根据课件的时间,分别拨出三个不同的时间,请拔的时候注意时针和分针的位置变动。

四.联系生活,讨论合作

1. 师:经过上一次的迟到,丽丽也不敢迟到了,丽丽学会了每天都是按计划做事的,什么时刻做什么事情。看看,她现在是怎么合理安排时间的。(课件出示做一做丽丽的作息时间图)

先请学生说出第一幅丽丽上学图的时刻及认钟方法,课件出示两种写法。

2. 师:请你完成书第93页的做一做,根据钟面写出相应的时刻。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师巡视指导)

生汇报

五.拓展应用,升华总结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篇3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16234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