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豆汁网文库范文大全网!

人生感触(一、磨练心志篇12至14节)

豆汁网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12.以“至诚”去换“事成”

  “诚”,就是诚心诚意。“诚”的作用之大是无可估量的。人生在世,只要善于以“至诚”去对待前进中的问题,则即使前进的道路上有像金石那样坚硬的难以解决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的。

  正如有谚语所云:“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那样,其本意就是,诚心诚意,就会感动一切,连金石也为之裂开。也就是说,人只要诚心诚意去做事了,就可以把事情做好的。这则谚语的由来是这样的:西汉时期,名将李广在一次打猎中,忽然发现草丛中蹲伏着一只猛虎,便急忙弯弓搭箭,全神贯注,用尽气力,一箭射去。李广箭法很好,他以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于是走近前去,仔细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块形状很像老虎的大石头。不仅箭头深深射入石头当中,而且箭尾也几乎全部射入石头中去了。李广很惊讶,他不相信自己能有这么大的力气,于是想再试一试,就往后退了几步,张弓搭箭,用力向石头射去。可是,一连几箭都没有射进去,有的箭头破碎了,有的箭杆折断了,而大石头一点儿也没有受到损伤。人们对这件事情感到很惊奇,疑惑不解,于是就去请教学者扬雄。扬雄回答说:“如果诚心诚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自那以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一成语便流传下来并告诫和激励着人们要善于以至诚去啃那些疑难问题,才可以解决它们。这李广因为“至诚”,把石头都射穿了;而后来三国时期的刘备也是因为“至诚”而成就了一番功业的。刘备为了得到能人辅佐自己干一番争抢天下的大事业,诚心诚意地三顾茅庐请到了诸葛亮,诸葛亮因为被刘备的至诚所感动,从而也做到了鞠躬尽瘁,全力辅佐刘备成就了大业……无数的史实已充分证明,“至诚”是人们克难攻坚乃至无往而不胜的致胜“法宝”。

  “至诚”,之所以是人们克难攻坚乃至致胜的“法宝”。就因为一个“诚”字。“诚”,有时候可以感天动地。尤其是,当你以自己的至诚去对待别人的时候,就很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是讲感情的动物,是容易被别人给自己以真诚所感动的。人一旦被感动了,就容易为他人所利用,就是原来对他人所具有的一些警觉和戒心也会松懈下来。甚至可以将原先外部环境的暴风骤雨转化成和风细雨,可让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化难为易,甚至可以化险为夷。如果你以至诚去面对自然,就是老天爷有时也会感激涕零的,正如上文已提到的学者扬雄所说的:“如果诚心诚意,即使像金石那样坚硬的东西也会被感动的。”且有可能出现像李广那样将石头都射穿了的奇特功效。而以至诚去对待他人,则往往可以令他人为之动容,并让其对你产生感激或怜悯之情。从而宽容你,敬重你,信赖你,感谢你或帮助你。毫无疑问,一个人一旦具备了这良好的人际关系或因此而自我创造了个良好的环境后,就容易去做事情了,也更有助于去成就自己的人生事业了。

  人生在世,其实是很有必要做到以“至诚”去换“事成”的事情的。一个人活着,总是要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和特定环境之中,总是要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越是干大事者,越是想成就自己的人生的人,就越有可能会遇到较多较大的困难和问题。况且,社会上好的东西是人人向往和追求的,而事物的发展又是无止境的,这就注定了现实社会中各式各样的竞争是越来越复杂甚至是惨烈的了。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每一个人都必须去揣摩周围人的心理以及周边的环境,并要善于理顺好那些与自己有关联的人际关系和环境,以能够为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准备好一个良好的条件及外部环境。这都要靠个一个“诚”字——都需要你善于用自己的至诚去感动对方。只有努力让对方感受到你的诚心诚意了,对方才能理解和接受着你的真情实意。人生在世,要全面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八个字的深刻内涵及其作用的,并须善于做到利用你的“至诚”来帮助你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以“至诚”换“事成”,还应注意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要真正理解“至诚”,即真心诚意的本质——就是不造作,不虚伪,没有欺骗也没有心术的一种真实情感。只有这样的“至诚”才是最能够感动对方,并让对方接受你和认同你。二是还要善于用“恒心”去助推和显示自己的诚心。要知道,事物的发展一般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尤其是一些难事、繁杂之事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至诚”也是这样。特别是将之用于攻心的时候,对方可能本来已有所防备了,尤其是那些戒心较强,偏心较重的人是不容易为你的诚心诚意所感动的。

  况且,当你有求于对方的时候,有时你十足的真心诚意也可能有遭遇到对方的不予理睬甚至是狂妄傲慢所抹杀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则不要着急,更不要烦躁。而首先要冷静下来,且还要善于用一些与之相关的其它行为和方法来表示你的诚心诚意。这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在“至诚”的基础上再加个一个恒心。一个“诚”字再加上一个“恒”字,即就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了——这是打开“金石”的两把以“诚”为材料铸成的金钥匙,亦可谓是破解“金石”的双保险了。当然,时间问题也是需要把握好的,要正确估算好有效时间段,努力在有效的时间段里用“至诚”去换“事成”。

  13.要讲究礼貌礼节和礼仪

  礼,是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社会价值观而形成的为大家所共同遵守的仪式或人们用于表示对他人尊敬的语言、动作和礼物等。它其实也是人们用以寄托感情或表达情感的载体,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又调整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礼的重要性,正如古人所总结说的“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而荀子的“礼是治国安民之本”,“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等至理名言,更是精辟的概括了礼在人生中乃至在于治理国家中的极其重要性,并为后人所推崇。而礼貌、礼节和礼仪,因它们是构成“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显然是不可忽视的。那些基本的礼貌、礼节和礼仪,往往只表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本身又常常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而往往被一些人所忽略了。这是很不应该并要引起注意的。人生在世,不要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那些看似渺小、不凸显的但往往作用极大的礼貌、礼节和礼仪,是很值得人们去注意讲究的,任何人都不应忽略了它们。

  人生在世,是很有必要讲究礼貌的。礼貌,简言之,就是人们言语动作谦虚恭敬的表现。人是极具自尊心的动物,谁都希望获得他人的的尊敬和爱戴。但是,正如孟子所说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爱别人的人,别人也才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才经常尊敬他。因此,你要想获得他人的尊敬和爱戴,必须首先学会尊敬和爱戴他人。礼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为人要谦逊,说话要得体。一个人讲究礼貌是不用挖本钱的,也不会要你付出什么代价而让你遭受到什么损失的。只是需要你给他人一些恭敬、尊敬和尊重,投入一些诚挚的情感便可以获得回报了的,有时那回报可能还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丰硕呢!体现礼貌的语言,最基本,最常用的诸如“你好”、“谢谢”、“对不起”等,而展示着礼貌的形态主要是微笑和跟他人握手和适当地跟他人打个招呼、示意和问候。别小看这些只是人们生活中最常见,且又是极不起眼的礼貌的表达方式,但其作用却是很大的。比如,有时候你不慎冒犯或得罪了他人,但你能及时地向其作声道歉或只说一句“对不起。”可能就使得你避免了遭受着一场拳脚相加了,或化解了一场怨恨等等;有时候你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只需嘴巴上真诚地说一声“谢谢”或“多谢了”,可能要比你用重金去酬谢的效果还要好些。常听到人们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如果从讲究礼貌的角度去讲,你在受到他人隆恩或涌泉之恩时,能真诚地道一声“谢谢”,有时候,那些给予你极大帮助的人也会感到是得到了回报了,甚至也会感到满意的。也就是说,你受人涌泉之恩,就连滴水相报也不用,你仅仅报以真诚的礼貌地回敬一下就可以了。如此等等。况且,讲究礼貌的人又很容易博得他人的喜欢和赢得他人的帮助的。这又充分说明了一个人要讲究礼貌的好处和有其必要性了,而自己又没有损耗什么。总之,讲究礼貌一般是不需要你去投资或投劳,也用不着你去害怕会遭受什么损失的人生最好、最必要的投入,往往只是“招呼不蚀本,舌头上面打一个滚”而已,只是通过适当的展示一下接人待物的态度和得体的行为举止来表达自己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就可以了。因此,这是很值得人人去讲究的,也是人人可以为之的。

  人生在世,又十分有必要讲究礼节。礼节,是人们表示尊敬、祝颂、哀掉等等诸类惯用的形式。礼节与礼貌略有不同,它同样强调要尊重他人,而它的对象是更为特定一些,相应的,其行为则也应更规范一些,是需要注重和践行一些“有来必有往”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习俗。讲究礼节与讲究礼貌略有不同的是,讲究礼节有时候还互赠一些礼品或财物。但这个赠与行为仅仅是在尊重对方的基础上的且不是非得为之不可的,而且讲究礼节的效果也不能以所赠礼品的贵重和多少来衡量的。况且,“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的典故,以及“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的告诫,就充分说明了送礼不一定要送得多送得贵,而是要送得巧,送得妙才好,甚至就是不一定非得送钱送物不可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人们注重礼节的方式方法也在与时俱进。比如现在各种各样的节日很多,在某一特定人群的节日里,给其捎去一份温馨的祝福或一束鲜花,可能也容易让其感动不已的,并将视你的这个本来不值钱的赠送方式为“深情义重”而永远要铭记着你的。讲究礼节,还应注意当地的风俗习惯,要切实尊重并遵循好当地的风俗习惯乃至一些规矩和规定。

  为人处世,还不可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礼仪。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统称。讲究礼仪,要在讲究礼貌和礼节的基础上,更需要根据所参与的礼节和仪式场合来修饰好自己的仪表及其它外在的言行举止。比如,你去参加喜庆的仪式时,尽可能穿上礼服或其它显得庄重的服装,可以穿上体现着喜庆氛围的红色服饰。但如果你去奔丧和致衰时,则不要穿上红色的服饰了,而应该穿着黑色的服饰或较淡素一点的服装为好。平时的穿着,也至少要注意整洁,修饰也要尽量做到适度和适当一些。还有,如你要举办的一些仪式则要尽量做到既要符合常规习俗,又尽量去满足对方的要求。这样,既可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又能体现了自己是注重并懂得礼节和礼仪的。

  而且,礼貌、礼节和礼仪还关系到一个人的有没有修养或修养有多深的问题。一般地说,你越是注重礼貌礼节和礼仪,则越说明你越是有修养的和讲文明的人,也就越容易博得他人的尊重和爱戴,而且你的事业也越容易取得成功。反之,如果你越是不去注重那礼貌礼节和礼仪,则你越容易遭受到他人的疏远和歧视,你也就越是难以去成就自己的人生。因此,一个人活着,应始终讲究礼貌礼节和礼仪,尤其是那些细节上的但却是必要的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礼节和礼仪,即那些本来就不需要费多大功夫而很容易去为之但却容易被忽略了的小小的礼貌礼节和礼仪,都是不应该被忽略了的。一个人讲究礼貌礼节和礼仪,还应注意把握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人的第一要义是维护自己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正如《论积贮疏》中有一句话所说的“仓禀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那样,如果一个人连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难以维持的话,就难以讲究什么礼貌礼节和礼仪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个人讲究礼貌礼节和礼仪又必须以维护自身基本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为前提或直接将讲究礼貌礼节和礼仪贯穿于维护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权的始终。二是“实践出真知”,要善于把自己培养成经常讲文明和常常说礼貌用语的习惯,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养成积极践行礼貌礼节礼仪的习惯,把礼貌用语和文明用语常常挂在嘴上,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讨人喜欢的嘴甜的、随和的、注重礼节和讲究文明礼貌的人。

  14.忌:干事偷懒懈怠

  偷懒懈怠的人,常常是玩世不恭的,他们明明知道一些事情是应该去做的,可就是思想上松懈,行动上懒惰,该做的事情懒得去做或去做的时候又不肯出力。这些人是令人讨厌的,这对自己也是弊大于利的,有时甚至是毫无益处的。有了偷懒懈怠念头的人是怕苦怕累和贪图享受的,是不想去做事情,也不可能干好事情的。一个人活着,要想让自己的人生过得有声有色并能够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不要有偷懒懈怠的念头。

  其实,人生在世,谁不是需要去做很多事情呢。一个人就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活也必须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等等。但那些食物、衣服、房子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都不是自生的,也不是自行送到你的面前让你享用的。都是需要人们通过劳动和工作去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再说,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间一般也有着几十个春夏秋冬,所应该去做的事情或所必须去做的事情是数不胜数的,况且,愈来愈多的人活着不仅仅只是为了有食物吃,有衣服穿,有房子住等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而且是一直在不断地发展着自己的事业的,其劳动和工作的量是越来越多了,难度也越来越大了。毫无疑问,人们去做那种种劳动和工作是很辛苦的,一般都是要流汗流血的,有时甚至还要冒着生命的危险。所以,应该说,人的一生应该是劳碌的一生,是需要不断地去从事劳动和工作的。既然一个人活着就必须去做诸多劳动和工作,这就决定了做人是非要与辛苦结缘不可了。要想做好劳动和工作,从而能够不断地成就着自己的人生事业,也是非要付出辛勤的劳动和工作不可的。

  然而,一个人一旦有了偷懒懈怠的念头,则要害怕劳累筋骨或在思想上产生了松懈懒惰或临阵要逃避的情绪,就不想去操劳和干事情了,就是勉强去做事时也只是敷衍了事而已。这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是有悖于做人之常理了。一是既然你是需要去干事情了,甚至是必须去做事情了,则你就应该把它们做好。而且,只有你真正把那事情做好了,你也才能享受到那份属于你的那份劳动成果,而且也没辜负了你所应该去承担的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二是如果你去干事是十分勉强的,是偷懒的,磨洋工的,出工不出力的,那就简直是和无赖没什么差别的了,是十分不可取的。既是容易遭到他人的鄙视,你自己又是得不到什么利益。既然你去做事了,则做好做坏都要耗费了你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而你若偷懒懈怠省下来的精力和力气又有什么用呢?况且,这人的精力和力气又不是省用了就能够储存起来的,你不及时去用它们,它们也就白白地被浪费掉了。特别是,如果你是年富力强的人那就更不应该懒惰着,更不应该出工而不出力的了。而且,如同“流水不腐,门枢不蠹”那样,只要你注意做到劳逸结合了,你的力气是越用越可以增力气的,你的精力也是越用越能够旺盛起来的,而你懒得去用它们反而要让它们“生锈”和衰退下去的,你自己也会变成惰性的人了。因此,人生在世,不管是从爱惜自己,从为了实现着人生的价值的角度看,还是从正视现实,从对家庭和社会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方面上看,都是不应有偷懒懈怠的念头。

  一个人要想融入社会,也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且务必努力做好所应该去做的各种劳动和工作。特别是在这个万事讲究效益和速度的竞争社会里,如果你还有那种偷懒懈怠的念头,那你就很难去寻求到和拥有那种本该属于自己的劳动果实,也更难以有竞争力了。诸如在就业和再就业的竞争已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如果你还有着偷懒懈怠的念头,那是极容易遭人嫌弃的,是很容易砸了自己的饭碗的。显而易见,哪个用人单位都是不愿意去用那些工作懒散的人的。正如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样,一个人要去想适应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适应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应该去做的劳动和工作,而千万不能有偷懒懈怠的念头了。

  再说,正如民间有个通俗的比喻所说的:“勤不富也饱,懒不死也饿”那样,一个人活着,如果有了偷懒懈怠的念头了,那他也就难以有立足之地了,且可能联基本的生活需要也得不到的。特别是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社会上的各项竞争是愈演愈烈了,则更容易被社会所抛弃的。因为,现在社会都是按劳分配,按件计酬的,懒惰而不劳动者注定是“懒不死也饿”的了。而且从总体上看,现在经济社会已是在快速发展着,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越来越大了,人们为了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对于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其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了,人也变得越来越勤快起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却有了偷懒懈怠的念头了,就不可能适应得了社会的发展,甚至要为时代所抛弃的。如这样,那岂不是自我作浅,自作自受着只能充当个可悲可鄙的社会的垃圾之人了。而且,做人勤快一点,并没吃亏到哪里去,且还能让人感到生活的充实和欢乐。要知道,虽然勤快一点可能也是意味着辛苦一点,但其中往往又是趣味无穷的,能让人忘记辛苦或不以苦为苦,反以苦为乐的了。

  可能有人会认为,这个“不要有偷懒懈怠的念头”不是仅仅还是“念头”而已吗,这不值得什么大惊小怪的。应该说如果这样去看问题那就是错误的了。要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态决定命运。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和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和结果。这“念头”就是属于思想意识和心态的范畴,而且已经是形成了思想活动的结果——已经在一个人的中枢神经中形成了可以左右着自己的实际行动的针对性强且已很明确的“歪念头”了。因此,这个消极懈怠的念头是不能忽视的,一旦产生了,就要及时摈除掉。就是在平时也要注意去加以防范的,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或将之杜绝于萌芽状态。

  而且,既然你都去干事情了,实在没必要磨洋工,去偷懒懈怠的。你省得那点力气又有什么用呢?你懒洋洋的磨磨蹭蹭的不但对自己毫无益处,而且还容易招致他人白眼呢!因而干事偷懒懈怠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作贱的行为。实在是人生的一忌也。凡干事,应该是干就要干好,况且,除非一些事情自己确实是力所不及而去做也是勉为其难之事,其它种种自己能够干得了的事情,则都是既然去干了,那就应尽力去干好。

142570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